路阳
(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四川绵阳621010)
浅谈舒曼钢琴套曲《蝴蝶》在演奏中想象的运用
路阳
(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四川绵阳621010)
舒曼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那个时代充满着激情和幻想,舒曼在其作品中也表现出了相应的时代特性及个人创作风格特点。本文就针对舒曼的钢琴套曲《蝴蝶》,分析其中的创作特点和音乐特征,引导演奏者将想象建立在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特点的基础上,启发演奏者运用自身想象来丰富作品的音乐形象及自己的演奏。
舒曼;蝴蝶;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都属于高级认知过程。无论是音乐作品的创作、演奏还是欣赏,想象始终贯穿于音乐活动的每一个阶段。对于演奏者来说,他们的想象越丰富,对音乐作品的内涵、音乐形象的感知就越清晰。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想象时,我们并不能单纯凭借主观意识随意地进行想象,而是需要建立在掌握、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特点等基础上。而作为一名演奏者,我们在进行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时,需要充分利用创造想象来使得我们的音乐演奏更加生动、丰富。
该作品是舒曼于1829在海德堡期间开始着手创作的,当时他将草拟的五首短曲纳入《蝴蝶》套曲中,直至1831年,这十二首小曲全部完成。他当时收到文学家让·保罗的影响,在创作时有几个特征,这些特征也体现在《蝴蝶》这部作品中。包括:第一,神秘的幻想性,舒曼在创作时会设计一些隐含深意的标题或是一些字母游戏。第二,短小成套的套曲,舒曼的作品曾被批评为“过于即兴,缺乏结构形式的支持”,但对于舒曼来说,音乐作品的结构不是最重要的,源源不断的灵感和作品中所具备的幻想性才是最为重要的。
舒曼的这部钢琴套曲《蝴蝶》取材于浪漫主义文学家让·保罗的小说《少不更事的年岁》中最后一章所描绘的假面舞会。舒曼在给柏林评论家雷尔斯塔伯的信里提到:“你是否记得《蝴蝶》最后一章,化妆舞会上,坦白、面具、生气、揭露、匆忙出发、结尾的情境、兄弟离去,我常常翻到最后一页,这个结束好像又是新的开始。种种情景在我眼前像蝴蝶一样,一个一个接着飞来。”舒曼的这段话可以为《蝴蝶》题名的由来做一解释。但也有人持另一观点,他们认为,虽然这套作品名为“蝴蝶”,但事实上并不是在描绘蝴蝶,套曲中的十二首小曲反而像是一只幼虫在经历一系列巧妙变化的过程,最后化成美丽的蝴蝶破蛹而出。这部钢琴套曲中的十二首小曲都运用到了舞蹈节奏,而这些舞蹈节奏有很大一部分源自舒伯特的圆舞曲和四手联弹的波兰舞曲。
对于钢琴套曲《蝴蝶》的音乐形象的想象,我们可以先运用再造想象来塑造音乐形象,其中每首小曲的标题就可视为一个切入点,对于演奏者来说,在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时,还需要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创造想象,使得作品的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形象、丰富饱满。更重要的是,在演奏者进行演奏时,还需要运用相应适度的技术想象,技术想象就是演奏者在进行演奏之前对自己所需要演奏的音响效果和演奏技巧的想象。技术想象包含内心听觉和运动感觉等方面。内心听觉就是人们不依赖音响,而是凭借着对音乐的记忆,内在地想象构造出声音的音高、节奏、音色、旋律和音乐形象等的一种能力。而运动感觉则是人们对自身运动的状况和身体各个部位位置的感觉。运动感觉较好的演奏者在所要弹奏的音响起之前就已经想象好应该用什么样的演奏方式来弹奏从而表现出他想要的音色。
下面就套曲中的引子、化装舞会、维娜三个部分为例来分析演奏中想象的运用:(1)引子:速度中庸,篇幅较为短小,由六小节构成。一般在演奏这个部分时,演奏者们普遍将其想象为舞会的开场或是故事的开始。在此基础上,我们可将这部分的旋律音色想象为吹管乐器,旋律从低音区圆滑地过渡到高音区,在钢琴演奏中这段旋律的演奏就需要有吹管乐器那种气息绵延连续的感觉,最后两小节像是一种回声回荡在舞会大厅,最后一个延长音记号给人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想象空间——舞会的一切准备就绪,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第一个音符的响起。对这种感觉,演奏者在把握时应当注意,这不是简单地静止,而是可以想象成内心对某种事物充满期待感觉;(2)化妆舞会:这是一首带有圆舞曲风格的小曲,主题以较快的速度柔和呈现,经过中段的发展后再回到主题,自始至终气氛热闹而又不失优雅,让人感觉到在夜的深处,一处灯火通明的居所,或许这就是人们想象中的化妆舞会的场景。因为主旋律都是八度双音,音与音之间的连接较难把握,一些演奏者在演奏时容易弹成活泼跳跃的感觉,但根据乐曲的风格,这一部分的旋律演奏得更加轻盈流畅。这时演奏者在弹奏右手旋律部分时应该根据乐句的走向,手指贴键运行,尽量将前后的音连贯起来。要把握这种感觉我们不妨想象圆舞曲的舞蹈韵律,抓住圆舞曲强弱弱的节奏特点,体验优雅柔和、流畅连贯又富有弹性的韵律特征从而更好的诠释作品内涵;(3)维娜:这首小曲描绘的是女主角维娜的形象,维娜是巴尔特与布尔特同时喜欢上的少女,最后她选择了巴尔特。这是一首优美而又温柔抒情的波兰舞曲,乐曲具有复调性质,右手旋律部分就像女主角的歌唱柔和而甜美,并时常与中声部交织在一起。根据乐曲的取材,低音部分,演奏者可以运用创造想象将其设想为巴尔特,而高音部与低音部的交织呼应则可想象为巴尔特与维娜的对话。
想象对于钢琴演奏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演奏者,遵循作曲家的创作意愿进行再造想象同时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创造想象两者的结合显得必不可少。
J624.1
A
1005-5312(2016)29-00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