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鲁珊珊
秣陵烟月
——南京博物院藏明末清初金陵绘画特展(上)
文/鲁珊珊
“秣陵烟月:明末清初金陵绘画特展”遴选了南京博物院所藏绘画68件(套),分“金陵前贤”“金陵八家”“金陵别样”“金陵余绪”四个单元以立体呈现明末清初丰富多样的绘画生态,该展是近30年来南京博物院首次大规模地在本馆推出的专题特展,集聚着许多绘画佳作,其中有的还是第一次向公众露脸。
“秣陵烟月:明末清初金陵绘画特展”遴选了南京博物院所藏绘画68件(套),分“金陵前贤”“金陵八家”“金陵别样”“金陵余绪”四个单元以立体呈现明末清初丰富多样的绘画生态。该展是近30年来南京博物院首次大规模地在本馆推出的专题特展,集聚着许多绘画佳作,其中有的还是第一次向公众露脸。
“六朝古都”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楚威王筑城于石头山,始置金陵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废六国故邑,在东巡时改金陵为秣陵。 此后,建业、建邺、建康、应天、南京、天京,都曾是这个城市的名字。
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这里,山水城林交相辉映,人文景致相得益彰,“人物俊彦,文学昌盛”。自古以来,名士文人多愿汇聚于此,付予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情怀。乌衣巷高门大院中走出的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寓居定林寺完成《文心雕龙》的刘勰,泼洒“水墨淡彩”的南唐画家徐熙……文人墨客在这里尽情施展才华,演绎着他们的惬意人生,留下了绚丽炫目的文采风韵。
自十六世纪始,金陵文化界中文人士大夫升为主流,绘画审美趣味悄然发生改变。随着当地文人的兴起,至嘉靖中期,金陵的文化特性渐次凸显,失意官员和来自八方的文人骚客纷纷到来,雅集唱和等习尚再起,金陵风流亦因之复苏,城市文化氛围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晚明以来,富庶的商品经济、悠久的文化传统使这座城市滋生出更加浓郁的艺术氛围,孕育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戏曲小说,绘画创作也不乏精品,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十七世纪的中国历经着巨大的激变,曾为明代南都的金陵在复杂剧变的时代中,影响尤其深刻。处于如此巨变的文化环境之中,画家们的表现当然是复杂多变的。 当时,金陵城云集了本地和来自各地的画家群体,董其昌、吴彬、魏之璜、魏之克、胡宗仁、胡宗信、邹典、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髡残、石涛……先后来宁,或造访,或游历,或定居,或客留,可谓盛况空前。正如龚贤所说:“今日画家以江南为盛,江南十四郡以首都为盛,郡中著名者且数十辈,但能吮笔者奚啻千人!”他们才华横溢,或流连于山川草木间,或沉醉在故国情思中,舞文弄墨,赋诗作画,或卖字鬻画,或课徒授业,虽艺术风格不尽一致,呈现出复杂的艺术文化追求。他们相互学习、切磋和激励,共同发展,也使当时的金陵绘画呈现出多元化的生动面目。
第一单元“金陵前贤”部分拣选画作22件,如董其昌《松溪幽胜图》轴和《仿古山水图》卷、朱之蕃《竹石图》轴、吴彬《岷江揽胜图》卷、郭存仁《金陵八景图》卷、胡宗仁《武夷山图》轴、胡宗信《秋林书屋图》轴、魏之璜《水阁图》扇页、魏之克的《江天楼阁图》扇页、邹典《松峰萧寺图》轴等,可见明末金陵画坛的基本状况。
明末,金陵文化界仍以文士为其主导,既有在朝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有在野的隐士与苦读的青年才俊。这些文士们大多能坦然面对明末社会政治状态,常常徜徉于山水名胜之间,以写书作画为娱。董其昌的行为模式,可以说是十七世纪初中国文士的典型,为许多人所奉行,其文人山水画风在金陵文人画家群体中影响颇大。在职业画家那里,伴随着个人主体意识的兴起,一种夸张变形的画风十分流行, 追求奇趣的美学品位,以吴彬为代表。金陵本地籍的半文人半职业画家在笔墨表现上基本上保存着吴派细雅风格影响的痕迹。
明 董其昌 仿赵孟溪山红树图 16.2cm×51.3cm 设色金笺 1607年
董其昌 仿赵孟溪山红树图
题识 仿赵文敏溪山红树于细林山下,丁未春三月,玄宰。
钤印 董其昌(朱文)
鉴藏印 梅景书屋(朱文)、吴湖帆珍藏印(朱文)
题跋 思翁平生无不以松雪规袭,文采风流,异代相映。若书与画执元明牛耳,尤相似,毕竟文敏佳谥又相同也。此扇五十三岁作,学松雪设色法,亦属仅见。盖思翁设色画,惟秋景八景册外,余实鲜觏。湖帆识。
董其昌的绘画作品,经常是临仿宋元各家的画法,并在题识中加以标榜,虽处处讲求摹古,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够脱去窠臼,自成风格。这幅扇画便是他仿赵孟的作品,画面的气息、笔墨均是董氏自家路数,赵氏风格所存已很少。
明 吴彬 丛嶂层峦图 222.6cm×50.1cm 纸本设色 1601年
吴彬 丛嶂层峦图
题识 俯兹千仞壑,仰彼万寻岭。云霞触石起,洞穴吐奇烟。层峦回绝径,崇嶂隔遥天。郁郁偃乔林,潺潺挹流泉。中有冥寂士,乐此运虚怡。惟应慕古人,赏音在一弦。辛丑五月朔三日,枝隐庵主吴彬。
钤印 吴彬(朱文)、文中(朱文)
鉴藏印 陆飞之印(朱文)、乙酉解元(白文)、薛□□□(白文)
吴彬山水风格大多奇伟瑰丽,吸收了北宋早期巨嶂式古典山水类型的特点。其成熟期山水画作品有两大特色:平面化和装饰化。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创造的山水形象,参照书法用笔的开阖起伏的法则,用以构置平面化的山水境界。吴彬山水画中高山峻岭的变形部分也是这个因素影响所致。他从平面化山水中得到启示,并表现到极致而显怪异。这种“怪异”还包括吴彬喜欢用很细的线条来皴染山体,加强调线条的作用,也用这种细线条勾勒出山石的形状,显得更为古拙。图中层峦叠嶂,千峰万壑,绵亘不绝;村舍古刹,亭台楼榭,掩映其间;山溪流远,河谷漫漫;溪谷间飞瀑如练,丛树繁密,依聚溪边涧畔;轻云薄雾,弥漫升腾,气势浩阔。章法雄奇,高山巨嶂,用碎笔皴复加以点,皴笔繁密,让人想到北宋的山水巨匠范宽,而略带波折的密笔,又不能不联系到元代王蒙。
明 董其昌 瑞芝图 123.7cm×37.7cm 绢本水墨
董其昌 瑞芝图
题识 瑞芝图。为寿澹园老先生写,董其昌。
钤印 董其昌(朱文)、太史氏(白文)、画禅(朱文)
仿米芾笔意,白云缭绕,峰峦跃然,近景坡石曲折,树林荫翳,湖面平静,茅舍数椽,虽静谧无人,但一个可居、可行、可卧、可游的幽雅环境,提示出绝高的境界。董其昌学“米点”,将那种烟雨迷蒙的云山表达得恰到好处,层次分明,主次有序,对山石的阴阳向背,疏密平斜都作出了有条不紊的交待,特别是作为山石基本语汇的横皴横点,特有米芾大浑点的爽爽风致。
明 胡宗仁 武夷山图 107.7cm×30.8cm 纸本水墨 1598年
胡宗仁 武夷山图
题识 万历戊戌夏仲,张隆甫归寻武夷旧居,因作此图兼成二绝句以送之。送君淇上水泠泠,一曲悲歌暂驻听。更浣流霞翻竹叶,讴声恨不似秦青。武夷山中旧有居,白云常在近何如。归时应自除三径,莫忘天南一纸书。懒仁。
钤印 胡宗仁印(朱文)、彭举父(白文)、懒尗(朱文)
鉴藏印 风雨楼(朱文)、锡山华氏珍赏(白文)
题跋 夏日送隆父社丈人还闽。我留白门里,君泊越溪濆。容馆霄开宴,天涯晓离群。两乡秋月共,千里夏云分。棹发空江渚,余声远不闻。新都鲍士端。
钤印 鲍士端印(白文)
题跋 三伏正炎时,携家返武夷。江空暑气薄,帆疾晓风吹。渐去乡心近,长怀客梦随。淮南虚桂社,故国莫留迟。鄣郡毕良晋。
钤印 康侯(白文)
题跋 论交欢未足,沟水复西东。脉脉离情重,迢迢去路穷。经时榕叶绿,到日荔枝红。复想承萱暇,余怀遡远风。秣陵魏之璜。
钤印 考尗(白文)
题跋 数载词林好,今朝尔独归。夏云迎去旆,暑雨逐征衣。海国梯航沮,边城羽檄飞。嗟余偤作客,未得共(掩)岩扉。南湖郑如雨。
钤印 郑氏景时(白文)
题跋 石头城下水连天,岸柳汀莎散绿烟。君欲携家渡炎海,何人不道载扁船。海阳汪廷对。
钤印 汪廷对印(白文)
题跋 武夷图画自天开,君去还饶济胜才。三十六峰曾入梦,张骞终拟泛槎来。江左张振英。
钤印 张振英印(白文)、字玄度(白文)
题跋 碧堤垂柳惜分祛,江燕樯乌带雨余。别席共班西缑草,担囊归着茂陵书。季移志士伤迟莫,柱促离徽怨索居。抗迹武夷仍羽客,俯瞰尘世日萧疏。新都罗彝序具草。
钤印 罗彝叙印(白文)、白伦(白文)
题跋 三季文酒荷君知,一日怀乡暂别离。都下正传平子赋,洛中忽动季鹰思。舟过剑浦猿啼切,家在壶山雁到迟。回首夏云迷旧阁,转蓬应不待瓜期。秣陵陈恭。
钤印 陈恭之印(白文)、陈氏幼谦(白文)
题跋 江水微茫白鹭洲,张骞一舸放中流。忽辞建业千峰色,欲度闽关五岭头。炎海云光新结夏,冰壶月影尚涵秋。遥怜鸥社群相忆,赤鲤无忘慰旧游。天都汪元勋。
钤印 汪元勋印(白文)、汪尧卿(白文)
题跋 托迹都门不识闽,还闽不忍别都人。迢遥东去瞻云树,故国他乡两地亲。秣陵刘光。
钤印 君厚(朱文)、刘光(白文)
题跋 两岸青山送去航,分携无语泪沾裳。未谙何日床头酒,更对君家醉故乡。唱罢新词怨夕晖,离情乡思两依依。凭君为语护公道,好整云林待我归。织履生吴彬。
钤印 吴彬之印(白文)、文中(朱文)
画作水岸土坡,两三古树寂寥冷落,似乎在风中正萧疏地摇摆不定,小亭一所,竹丛散落亭后,寂无一人,更增添了送行的寂寥落寞氛围。隔水远岸逶迤、徘徊向远方延伸而去,亦给人荒漠之感。此构图为倪云林典型的一水两岸形式,继承了黄公望、倪云林的山水画法。全幅湿笔淡墨挥写,笔墨清润洒脱、古拙超逸。
胡宗仁(生卒年不详),字彭举,一字长白,号懒仁、懒叔,上元(今江苏南京)人。隐居冶城山下,老而贫,不谒时贵。工诗、善画,山水师法倪瓒,出入王蒙、黄公望两家,疏秀苍润,气韵古拙,颇有五代以前之风,为时人所重;亦善墨竹,擎风带雨,飞烟滴翠,自饶韵致;工汉隶,得蔡邕遗法,师魏受禅碑,简劲方正,雅气逼人。
明 魏之克 高峰远帆图 18.5cm×54cm 金笺设色 1639年
魏之克 高峰远帆图
题识 乙卯三月写,魏之克。
钤印 之克(朱文)、和叔(朱文)
鉴藏印 白匋(朱文)
高远法构图,高峰迥然挺出,从远处撑住画面,流泉瀑布细垂而下,营造出幽深肃穆的画面氛围。近景树丛、屋舍数重,峰峦数层罗列开去,使画面空间的纵深感、高远感进一步加强。三两远帆微露于峰峦间,江面被压缩成小小的一个块面,处于远近峰峦树木的包围之中。以这种方式处理江面白帆,所选角度确实颇为独特。用笔劲健挺拔,敷色明丽简雅,意境浑阔幽深。(本
文作者为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馆员)
责编/杨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