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
【摘要】 目的 分析高血压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临床诊断方法, 探讨相应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高血压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临床诊断情况进行总结。所有患者均根据实际病情, 开展对症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核磁共振加权成像结果显示:57例患者脑微出血病灶边界清晰, 所有患者均得到明确诊断;57例合并脑微出血患者中, 每例患者至少发现1~30个微出血病灶, 共319个;基底节区170个(53.29%), 丘脑61个(19.12%), 脑干59个(18.50%), 小脑24个(7.52%), 其他位置5个(1.57%), 基底节区微出血病灶最多;根据患者实际病情, 严格按照高血压脑卒中内科诊疗方法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 本组未出现死亡病例, 且预后良好。结论 脑微出血是高血压脑卒中(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临床在为高血压脑卒中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时, 要明确微出血病灶, 并开展对症治疗, 使高血压脑卒中患者诊治工作更具针对性。
【关键词】 高血压脑卒中;脑微出血;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5.041
脑微出血主要由微小血管病变引发, 主要以微小出血为特征, 属于脑实质亚性临床损伤类型。病理学检验证实, 脑微出血可导致含铁血黄素发生沉淀, 进而引起微动脉血液发生外渗(微量)。由于含铁血黄素体积较小, 很难识别和检测。本研究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5年11月收治的57例高血压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患者, 将其作为主要探讨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9月~2015年11月57例高血压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符合疾病相关诊疗标准[1], 且患者及家属对本院相关诊疗方法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及规范。57例患者中, 男36例, 女21例, 年龄41~80岁, 病程4 d~ 2个月, 平均病程(15.63±15.17)d。所有患者均患有原发性高血压, 符合WHO对高血压疾病的相关诊疗标准。脑卒中病史以既往相关治疗、诊断及影像学等方面资料为准。
1. 2 排除标准[2, 3] ①年龄>80岁;②多种因素导致无法配合相关诊断及治疗者;③具有明显出血倾向者;④合并脑外伤、脑肿瘤、静脉畸形、脑血管瘤者;⑤无家属或法定监护人者。
1. 3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操作过程要严格遵守相关规程。采用0.2 T永磁开放型磁共振成像仪器(美国GE公司)对患者头颅8通道相控阵线圈进行扫查。受检者常规序列:T1WI(TR 2204 ms/FE 9.7 ms/TI 760 ms), T2WI(TR 4200 ms/TE 98 ms), FLAIR(TR 6502 ms/IE 149.5 ms/TI 1625 ms)。层间距为1 mm, 层厚度为3 mm, 矩阵256×256。将相关扫描数据输入到指定工作站, 并进行核磁共振加权成像处理, 并获取相应的投影图像(最小密度)。
1. 4 观察指标 对57例高血压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患者核磁共振加权成像结果。同时, 对脑微出血患者微出血病灶数量、病灶位置进行观察和统计。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成像诊断, 并进行加权成像处理, 结果显示:57例患者脑微出血病灶边界清晰, 所有患者均得到明确诊断;同时, 57例合并脑微出血患者中, 每例患者发现1~30个大小不一的微出血病灶, 共319个。以病灶数量进行计算, 基底节区170个, 丘脑61个, 脑干59个, 小脑24个, 其他位置5个, 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小脑及其他位置病灶数量占比分别为53.29%、19.12%、18.50%、7.52%、1.57%, 其中基底节区微出血病灶最多。见表1。本组57例患者临床资料显示, 根据患者实际病情, 严格按照高血压脑卒中内科诊疗方法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 本组未出现死亡病例, 且预后良好。
3 讨论
脑微出血在神经内科诊疗工作中比较常见, 主要由微小血管病变引发。脑微出血以微小出血为主要特征, 属于严重的脑实质亚性临床损伤类型。权威文献研究表明, 病理学检验已经证实, 脑微出血可导致含铁血黄素发生沉淀, 从而引发微动脉血液以微量的形式向外渗出[4]。但是, 由于含铁血黄素体积较小, 常规诊断方法很难对其进行有效识别, 因此易造成漏诊, 给患者诊疗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目前, 临床主要采用核磁共振加权成像对病灶进行检查, 其准确率显著高于常规核磁共振序列检查。研究发现, 脑微出血位置主要发生在基底节区, 也就是说, 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的几率往往更大。因此, 对患者做出明确诊断, 对患者治疗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选取本院57例高血压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加权成像诊断, 所有患者均根据实际病情, 开展对症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显示:57例患者脑微出血病灶边界清晰, 所有患者均得到明确诊断;同时, 每例患者至少发现1~30个微出血病灶, 共319个, 其中基底节区170个(53.29%), 丘脑61个(19.12%), 脑干59个(18.50%), 小脑24个(7.52%), 其他位置5个(1.57%), 基底节区微出血病灶最多。
上述研究结果与尹秀玲等[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提示基底节区是微出血病灶的好发部位, 诊断过程中要加以重视, 进一步明确病灶位置。与此同时, 本组57例患者临床资料显示, 根据患者实际病情, 严格按照高血压脑卒中内科诊疗方法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 本组未出现死亡病例, 且预后良好。说明脑微出血是高血压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临床在为高血压脑卒中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时, 要明确微出血病灶, 并开展对症治疗。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6]:①本次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 可能无法发现危险性相对较低的因素, 应在日后相关研究中适当增加病例数量;②研究纳入对象经济条件较好, 其医疗卫生保健水平较高, 可能会对结论的延伸性产生一定影响;③由于现阶段我国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及脑卒中疾病防控知识知之甚少, 可能忽略病程时间更长的患者。
综上所述, 脑微出血是高血压脑卒中(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临床在为高血压脑卒中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时, 要明确微出血病灶, 并开展对症治疗, 使高血压脑卒中患者诊治工作更具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林莉, 纪建松, 韦铁民, 等.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脑微出血临床特点.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3, 25(3):227-231.
[2] 林力, 彭小祥, 邱峥.高血压脑卒中患者急性脑微出血的临床诊治及院内感染预防.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9(4):39-40.
[3] 李洁, 刘妍君.缺血性脑卒中并脑微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5, 24(2):180-184.
[4] 徐劲, 张驰, 马慧, 等.脑微出血与脑卒中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3(3):219-221.
[5] 尹秀玲, 李绍林, 姜天娇, 等.核磁共振SWI对高血压脑内微出血的检测分析.中国疗养医学, 2014, 13(6):490-492.
[6] 任凤龙. 对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微出血情况的临床研究. 当代医药论丛, 2015(3):187-188.
[收稿日期: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