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函
【摘要】 目的 分析和比较针对右心室不同位置起搏对心电图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房室传导阻滞安置起搏器患者, 随机分成试验一组、试验二组、试验三组, 各30例。试验一组患者起搏器安置在右心室心尖, 试验二组患者安置在右心室流出道, 试验三组患者安置在右心室流入道。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收缩内径等临床恢复指标。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QRS、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收缩内径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三组患者满意度为100.0%, 高于试验一组的83.3%、试验二组的8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置在右心室流入道的起搏器在临床治疗心脏起搏疾病上有着较好的作用价值。
【关键词】 右心室;心电图;起搏部位;临床价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5.035
心脏起搏的主要目的是挽救患者的生命, 由于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电极容易安置且电极脱落率较低,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但是如果采取不当的治疗方式, 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 而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恢复和健康。本研究针对目前临床安置右心室起搏器部位的现状, 比较和分析三种安置部位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房室传导阻滞安置起搏器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试验一组、试验二组、试验三组, 各30例。试验一组患者年龄21~67岁, 平均年龄(44.6±7.9)岁;体重51.8~73.9 kg, 平均体重(56.1±6.0)kg。试验二组患者年龄19~65岁, 平均年龄(41.7±7.8)岁;体重50.8~81.4 kg, 平均体重(57.5±8.1)kg。试验三组患者年龄21~75岁, 平均年龄(43.8±10.4)岁;体重52.6~79.1 kg, 平均体重(56.4±7.6)kg。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参与研究的试验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分会编排的《循环系统的诊治标准》;②患者均>18岁, 且患者均已知情;③全部经过临床症状、体征、相关检查确诊为需要进行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 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排除标准:①药物过敏反应;②有心脏疾病;③神经系统病变;④肝肾功能损害;⑤肺部疾病;⑥患有精神疾病;⑦脑部疾病;⑧全身系统病变。
1. 3 研究方法 三组安置起搏器的患者均给予以下治疗:①维持氧气吸入。②解除痉挛。③祛除痰液。④激素抗炎治疗。⑤纠正电解质。⑥维持酸碱平衡。
1. 3. 1 参数设定 具体步骤如下:①仪器选择。a.生产企业:Medmonic公司。b.产品型号:SIGMATMSSI 型。②心电图检查。a.生产企业:日本光电工业。b.产品型号:ECC-9230。c.测量指标:QRS波群。③血清水平测定。a.生产企业:Roche公司。b.型号:E602。c.用法:静脉取血。④心脏多普勒。a.生产企业:美国医药公司。b.型号:Vivid7。c.方法:设置频率为2.5 MHz, 取患者心尖五腔进行操作。
1. 3. 2 电极植入 详细如下:①静脉全身麻醉。②于患者左锁骨下静脉进行操作, 在影像设备的协助下将心房电极缓慢送入右心耳, 心室电极安置到右心室制定区域。③参数:a.心房电极感知2.5 mV。b.心室感知5 mV。c.阻抗500 ohms。d.电压阈值1 V。
1. 3. 3 脉冲发生器 全部设定好起搏参数, 将脉冲发生器用导线串接好后, 安置在胸前皮下组织的特定区域内。跟踪访问三组患者6个月, 记录和统计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1. 4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QRS、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收缩内径等临床指标, 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差错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指标 治疗后三组患者QRS、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收缩内径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治疗结果 试验三组患者满意度为100.0%, 高于试验一组的83.3%、试验二组的8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右心室起搏器可能会改变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2], 由于该技术的缺陷,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身心俱疲。
如果在患者治疗期间采用不当的治疗方式, 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研究显示, 不同安置部位在针对患者的治疗上都有着较好的临床价值。但是起搏器安置在右心室心尖会导致二尖瓣逆流, 转变正常的心肌灌注状况, 增加了组织儿茶酚胺浓度, 导致左心室心肌的组织学异常和心室重塑, 引发心力衰竭[3]。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 经右心室流入道起搏的患者各方面临床指标相对较好。其优势如下:①改善生活质量。②降低心力衰竭。③对于心电图改变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4]。
综上所述, 右心室流入道在临床治疗心脏起搏疾病上有着较好的作用价值,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齐晓宇, 李玲玲.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4, 8(3):456-458.
[2] 贺桂彬, 杨玉雯, 汪祥海. VVI模式下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7):750-752.
[3] 刘鹏, 蒲晓群, 欧阳泽伟.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功能的影响.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28):251-253.
[4] 汤长春, 向力群, 胡美英, 等.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河南医学, 2011, 22(4):1-2.
[收稿日期: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