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勇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始终坚持做到“警钟长鸣”,才能确保“警笛不响”,在督促基层开展食品安全工作时对存在的问题要严肃指出,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查处、决不手软,做到宁听“骂声”、不听“哭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把食品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作为食药监人,我们要立足贵州“欠发达、欠开发”实际,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以务实担当、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作为,全面提高监管能力,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要积极适应新常态,找问题、选路径、拿措施,静下心来找准食品安全“短板”,沉下气来补齐食品安全“短板”。
从贵州省现状来看主要表现为“三大矛盾”:一是落后的监管模式不能满足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主要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催生出新的产业组织方式,呈现出小型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检验检测设施设备的落后、检测人员的短缺,监管手段的单一传统,造成了监管中的真空,风险点源难以定位、隐患排查费时费力。
二是薄弱的监管网底不能适应基层群众的需要。当前,不安全食品向城郊结合部和农村地区转移趋势越加明显,虽然在机构改革中,在基层设置了派出机构,但是还处于机构运行适应期,基层网底的薄弱仍是食品安全工作短板中的短板。
三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加弱化生产者的诚信安全意识。当前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企业在巨大生存压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其守法意识、质量安全意识都会有所淡化、短视倾向明显,加之监管不到位等都将进一步增大食品安全风险。
对于食品经营监管工作,永远不能有感觉良好的情绪,要将“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的忧患意识贯穿工作始终,突出重点,把住关键,学会运用哲学的辩证法来抓工作。
“干”字当头,在迎难而上、力创佳绩上下功夫、求实效、作表率
对于食品安全治理工作,我们必须要抓紧、抓细、抓实、抓好,形成“领导有力、保障有力、组织有力、执法有力”、“创新驱动、全员发动、部门联动、信息互动”的良好工作局面,切实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抓宣传,提升意识。宣传普及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增强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强化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经常性教育和引导,加强许可前端管理,不断增强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食品安全意识。
抓常态,织牢网底。坚持以居民集聚点、城乡结合部、景区景点等为重点区域,以特色食品、食用农产品、儿童食品、白酒等为重点品种,以食品加工小作坊、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中小学校及其周边食品经营者和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集体聚餐等高风险业态为重点业态,着力开展“两超一非”、销售使用无合法来源食品和原料,违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黑作坊”等重点问题的专项整治,对重点企业、重点生产经营主体抓好日常监管。
抓行动,专项整治。在开展好“清源、净流、利剑”行动的同时,重点抓好食品安全治理“扫雷”行动,重点落实三个方面的任务:第一,认真开展全省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清查摸底;第二,切实强化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第三,切实加大食品安全治理各环节监管力度。
抓投入,强化建设。按照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将食品安全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地方“十三五”规划之中,实现经费逐年递增,着力强化监管机构建设、检测机构建设。
“严”字当头,在严格执法、重典治乱上下功夫、求实效、作表率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始终坚持做到“警钟长鸣”,才能确保“警笛不响”,在督促基层开展食品安全工作时对存在的问题要严肃指出,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查处、决不手软,做到宁听“骂声”、不听“哭声”。
一定要坚持以“五铁五严”的举措,即:铁的意志严查、铁的手腕严治、铁的决心严打、铁的措施严管、铁的心肠严究,集中治理食品安全隐患和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继续组织开展校园周边(特别是5毛儿童食品)、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保健食品、水产品、冷库冷链市场、食品标签标识、无证经营等专项整治,坚持重拳出击、重典治乱、始终保持严打重处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食品安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查处一批群众反映强烈或受到媒体关注的大案要案,对涉嫌犯罪的案件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确保对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追究到位,严厉惩处违法犯罪分子。
继续强化食用农产品的源头监管,食用农产品是老百姓日常餐桌上的生活必需品,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认真落实食用农产品监管职能,严格监督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销售者、贮存服务提供者等落实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强化食用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的快速检测,组织对食用农产品进销台账建立及“易票通”使用情况的专项治理,形成市场“倒逼”机制,严厉打击食用农产品入市后违法违规行为。
要以批发市场为重点,建立完善本辖区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名录;要开展对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和市场开办者的宣传培训,督促企业强化主体责任意识,落实进货查验记录、入场销售者档案和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抽样检验等制度;要以畜禽产品为先行,切实推进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与产地准出管理的有效衔接;要认真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市场销售水产品中超限量超范围使用兽药及滥用违禁药物等违法违规行为。
“实”字当头,在夯实基础、创新突破上下功夫、求实效、作表率
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心在基层,本质是风险管理,关键是行政执法,重要保障是技术支撑。一是从严夯实责任基础。目前,虽然贵州省各级都成立了食品安全机构,但多数基层食安办还存在办公无场所、人员不固定、工作未开展等问题。一方面,我们要督促各县(市)加强乡镇食安办建设,完善工作规则和综合协调机制,建立健全资源共享、综合管理、信息通报、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机制,提高综合协调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打通食品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要落实党政同责制度,层层签订责任书,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地方、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对消极懈怠、推诿扯皮、工作不力,存在失职渎职,或对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负有责任的政府、监管部门负责人以及企业有关人员,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
二是持续夯实产业基础。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围绕“寓服务于监管、以监管保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化监管措施,创新监管思路,从园区规划、企业入驻、食品生产许可证办理、企业管理和食品质量控制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技术支撑,积极培育发展特色食品产业和知名品牌,为企业创新、个人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和竞争环境,打造安全、可靠、放心产业链和生产品牌。
三是全面夯实监管基础。结合“放管服”工作要求,全面厘清各级食品安全监管事权,形成事权清晰、力量统筹、上下协调的安全监管“一盘棋”格局。要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技术体系科学化、基层监管标准化、稽查办案规范化“四化”建设,确保食品安全监管有责、有岗、有人、有法,实现“全覆盖、零缝隙”。
四是逗硬夯实法治基础。要强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完善食品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对涉嫌犯罪的案件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确保对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追究到位,严厉惩处违法犯罪分子。(作者系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州省政府食安办)党组成员、食品安全总监 责任编辑/郎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