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无小事

2016-11-03 14:24强力静余里
对外传播 2016年10期
关键词:降级国宝大熊猫

强力静+余里

新华社从事对外报道的前辈们常讲一句话:“对外报道无禁区,如何表达有技巧。”如何选择正确的新闻报道题材是吸引海外读者的关键所在。

从事对外报道工作多年的业内记者编辑都知道,大熊猫是中国对外报道的一张名片。大熊猫因其憨态可掬的外表和它的珍贵稀有性备受海内外关注,大熊猫不仅仅是中国的“国宝”之一,还承担着对外友好交流大使的职责。通常,关于熊猫的新闻都会引起极高的关注度和各种评论的声音。在新媒体时代,图文并茂的熊猫新闻更成为增加点击率的有力武器。所以,如何在新的对外报道环境下,做好大熊猫的报道,利用好大熊猫这个轻松有趣的话题,主导正面的国际舆论、消除负面声音,并掌握话语权是对外报道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本文拟通过近期新华社播发的一篇回应海外机构涉及熊猫的不利声明,做出正面回应,并被路透社几乎全文转载的成功案例,谈一谈如何巧选角度抓住时机,用轻松的话题,向海外传递中国声音,并谈谈其他关于熊猫报道的有趣案例供参考分析。

抓住热点 正面回应

作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国宝大熊猫,由于数量稀少,曾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红色名录的濒危物种。但是,9月4日,IUCN在美国夏威夷宣布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程度从“濒危”变为“易危”。该消息一传至中国,立即引起人们热议。深受大家喜爱的“国宝”大熊猫为何要被“降级”?“降级”又将意味着什么?

中国国家林业局第一时间回应了这个消息,称考虑到诸多因素,目前降级保护还不是时候。除了这条官方的回应,新华社对外部国内新闻编辑室根据以往的报道经验判断,IUCN发布的这个公告必会引起国际舆论的热议,于是联系了四川分社的记者跟进采访了被称为“熊猫爸爸”的专家张和民,以及几十年奋斗在大熊猫保护一线的护林员,请他们对这个发布做出进一步的解读和回应。他们熟悉了解大熊猫的种群结构和繁殖特点,也熟知经过数十年的保护取得的成绩,以及目前大熊猫保护仍然存在的困难和威胁大熊猫生存的隐患。

基于长期的联系,张和民独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分析了大熊猫“降级”的原因,以及未来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新华社对外部国内室编辑根据采访素材,选取专家核心观点,从专业保护的视角编写了英文的《中国专家认为大熊猫保护降级为时过早》一文。文章通过专家的讲述和分析,告诉海外读者,大熊猫保护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但目前仍然处于濒危状态,像气候变暖、重大疾病、种群分布较为碎片化等现实状况仍然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并指出对大熊猫保护程度降级不可操之过急。

因为稿件及时准确,又是独家专访。文章播发后被路透社稿件《将大熊猫从濒危名单中删除“为时过早”》一文几乎全文转载,并引起广泛关注,阐述了中方对此事详细权威的观点,态度鲜明,有理有据,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新华社播发的长篇稿件,能够被海外主流媒体如此大篇幅的转载,是非常罕见的。这主要得益于新闻事件本身比较重大,而且事件的核心主体是海内外读者都关注的熊猫,关于濒危动物的保护这一话题也是海外关心的热点,而且回应及时,分析透彻,观点权威,所以取得这样的传播效果也在情理之中。

熊猫无小事

当然,在日常的关于大熊猫的对外报道中,重大的新闻事件并不是常态。如何在看似稀松平常的报道中,抓住有趣的新闻点,来吸引海外受众的目光,就需要编辑和记者的长期积累,善于发现和勤于总结。

“熊猫无小事”,刚刚从事对外报道时,就听一些老记者老编辑经常说起这句话。那时并不懂其中深意,直到错过了一些有趣的新闻时,才意识到原来这样的话题也可以吸引海外读者,原来熊猫一生中的许多看似微小的事都会引起海外受众极大的兴趣。

例如,9月2日一条关于全球现存最老的雄性大熊猫过生日的稿件,初看起来似乎和往常熊猫过生日的报道并无太多区别。这样的新闻每年都发,读者就会感到厌倦,从而对我们的报道失去兴趣。然而,经过编辑进一步挖掘了解,这只熊猫不久前查出患上了癌症。经过编辑的精心提炼,这条关于全球最大雄性大熊猫在癌症中迎来31岁生日的英文稿件,引起了外国读者的极大兴趣。配上大熊猫憔悴、瘦削的照片,稿件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更是博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网友的同情和怜爱。这条稿件在对外部每周播发的上百篇英文稿件中脱颖而出,被4位外国专家评为当周的STORY OF THE WEEK(每周英文佳作)。其中,来自英国的改稿专家海伦评价道:”If all else fails, publish a panda story.”(如果其他故事都不成功,那就发一个关于熊猫的故事吧)由此可见外国读者对熊猫的极大兴趣。

此外,还有大熊猫交配,大熊猫求偶,大熊猫野化训练,放归大熊猫,大熊猫产下双胞胎宝宝,大熊猫“巨婴”宝宝出生,大熊猫听得懂四川话,大熊猫将赴韩国、美国等地作为友好交流的使者,大熊猫宝宝征集名字等等一系列新闻,新华社都对此做了英文对外报道,收到了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尤其是带有精彩配图和视频的稿件更加受到欢迎。

从事多年对外报道的记者和编辑一致认为,要写好读者喜爱的熊猫稿件,首先,要保持好与国内大熊猫研究中心的长期联系并建立与专家的联系,这样才能第一时间获取关于大熊猫的各种动态新闻,在稿件中适时引用权威准确的分析;第二,要对大熊猫特别熟悉,平时尽可能多地阅读关于大熊猫的科研文章,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以及很多不为人知的趣闻。比如,大熊猫如何求偶,熊猫生下来为什么只有老鼠大小,大熊猫的语言如何破译,正是有了这些日常的积累,才能采写出生动有趣的稿件;第三,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熊猫新闻才能打动人。如果只是停留于日常报道,“熊猫粉丝”们也会觉得审美疲劳,那么就需要开动脑筋换一个新鲜有趣的角度来思考,比如《大熊猫假怀孕骗取更好的生活条件》《解密大熊猫交配:谈恋爱要“情投意合”》等外媒采用好的稿件就是这样诞生的。

熊猫报道轻松却不简单

大熊猫稿件看似轻松好玩,其实在采写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少困难。如何克服困难,在面临被动的局面时,如何突破采访,扭转对自己不利的局面,掌握话语权也成为对外记者和编辑经常思考的问题。

例如,之前记者一直想做一个关于大熊猫产仔的直播,但由于大熊猫产仔时间的不确定性至今未能完成。还有大熊猫即将被放归野外的日期,由于大熊猫自身状况和野外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是一再推迟。

又如,今年6月,我国送往美国的大熊猫患上老年心脏病后,美国的科研机构给出了一些对病情的分析和判断,外国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作为这只熊猫的“娘家人”,记者希望请国内的专家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或者对熊猫的病情给出一些治疗意见,许多专家出于谨慎的态度并不愿接受采访,记者通过积极的沟通交流,找到了一位刚刚探访过这只熊猫、最了解情况的熊猫专家,从病情专业的角度做出回应,指出这只熊猫目前已经进入老年,和人一样熊猫也会患上老年病,而心脏病只是诸多老年病中的一种,同时给出治疗建议,新华社对此进行了报道,播发了中国熊猫专家对赠美大熊猫病情表示关切的英文稿件,积极回应海外关切,同样取得了正面的对外传播效果。

当然,采写大熊猫的过程也是有趣的经历和体验。为观察野化训练的大熊猫,记者有机会参与熊猫生活的许多重要瞬间。等待熊猫宝宝的降生,参与它们的野化训练,穿着伪装的熊猫服,冒着大雨进入原始森林,一呆就是大半天,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才能生动地向海外读者展现大熊猫在野外生存的真实场景。

除了大熊猫本身,关于大熊猫的一些外围报道同样备受海外关注。例如,熊猫志愿者招募、熊猫纪念币、熊猫主题的邮局和地铁车厢等都是比较有趣的对外报道素材。所以,做好熊猫报道需要对外报道的记者和编辑带着发现的眼光去探寻,采写更多以小见大的熊猫新闻。

猜你喜欢
降级国宝大熊猫
漫话国宝
寻找大熊猫
吹牛皮
遗憾的大熊猫
消费降级了吗?
大熊猫也消暑
最有名的大熊猫
十八大后遭“断崖式降级”的官员
Panda Priorities
国宝收藏:朱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