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大祺
适逢习仲勋同志长葛调查55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些重要概念日译的若干思考”课题小组决定赴“中原之中”河南省许昌市实地调研,目的是针对中央文献译者在翻译政策指导性文献过程中日益凸显的对现实情况认知度不足的问题,通过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调研的方式加深直观的了解并寻求有益的启示。事实证明,以多种手段提高中央文献译者对现实情况的认知度,是强化政策指导性文献翻译质量的当务之急。本文将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两个概念的日译为例,说明了解现实情况对中央文献翻译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
一、《建议》翻译中遇到的新瓶颈
翻译多语种版《建议》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实事求是地讲,《建议》中的新提法、新表述、新概念确实给翻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方面彼时关于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研究分析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译者与起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具体所指和提出背景的不甚了解使得翻译工作低效运转、消纳能力不足。当译者面对一个新提法、新表述、新概念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来充分理解其内涵和外延,然后才能在目标语中寻找一个近似的说法再加以改良,使其既能让受众看得懂,又能准确表达中国特色。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文献译者对现实情况认知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此类文献翻译的新瓶颈。目前,大家主要依靠网络手段来理解这些新提法、新表述、新概念,而信息的良莠不齐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译者的判断。同时,由于中央文献译者“走下去”的机会不多,与文献起草者之间的沟通也不够,对待同样的问题无法达到同步的认识水平,因此在处理很多重要译法时事倍功半,既没有在时效性上领先外媒,也没有在有效性上无懈可击。
二、了解现实情况对中央文献翻译的重要意义
通过参观许昌市区水系基础设施、长葛市产业集聚区、许昌县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鄢陵县花木种植基地等,结合《建议》翻译中遇到的相关概念,我们对部分“十三五”重要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给这些重要概念找到了更为准确的译法。这里举两个印象最为深刻的日译实例,来说明了解现实情况对中央文献翻译的重要意义。
例一: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
关于《建议》里“以水定城”定的是“城市规模”还是“城市布局”是存在争论的。由于译者团队生活在北京,受“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政策的影响,最终“因水资源受限而控制城市规模、避免大城市病”的解读占据了上风。但看过许昌市水系基础设施后,课题小组对“以水定城”有了全面的理解:通过总投资120亿元的三大水利项目,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目标初步实现,由一个严重缺水城市变成了“北方水城”,同时利用水系建设科学规划了城市主体功能区,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保护了旧城风貌,也为高新技术企业进驻创造了条件。很明显,“以水定城”不仅指基于水资源、水环境消极地决定城市规模,更是指基于水资源、水环境积极地优化区域空间发展布局。因此,这里诠释为“决定城市规模”和“决定城市发展布局”双层含义才更加到位。
例二: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建议》里“集成创新”是没有制造专业知识的译者很难充分理解的概念,由于对现实情况不了解,而网上对“集成创新”的解释又莫衷一是,加上译者担心找到的对应词汇挂一漏万,最后只好本着模糊处理的原则来避免传播的褊狭与失真。但参观完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内上市民营企业森源电气后,课题小组对“集成创新”有了准确的认知:森源电气打造出目前全球唯一集冲压、剪裁、切割、折弯、焊接、打磨于一体的机器人集成制造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德国的KUKA工业机器人技术、意大利萨瓦尼尼的柔性制造技术、美国的全数字化仓储物流管理技术等,与公司自主开发的ERP和MES系统无缝链接。很显然,集成不是简单地捏合在一起,而是高技术性配置在一起,充满了科技含量。因此,这里具象为“技术、企业甚至产业间的融合创新”才更为精准。
三、提高中央文献译者对现实情况认知度的途径
通过以上两例可以看出,要把《建议》等政策指导性文献翻译得准确无误,就必须提高中央文献译者对现实情况的认知度。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同真正明了实情的各方面人士沟通讨论,通过‘交换、比较、反复,取得真实可信、扎实有效的调研成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的真知灼见套用在中央文献翻译上也是成立的:正确的译法,绝对不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不作调查研究,坐在房子里冥思苦想就能产生的。为此,笔者建议:
第一,建立中央文献译者团队与中央文献起草团队的沟通交流机制。目前,中央文献译者团队与相关部委之间的答疑机制远远不能满足前者对现实情况认知的主观需求。西方语言讲究内在逻辑关联,而中央文献往往大而化之,只有对现实情况高度认知,才能充分理解新提法、新表述、新概念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也才能在两种表达习惯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很多时候真的不是“按照字面翻译”那么简单。这就需要构筑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最好采取面对面的讲座及问答形式,使中央文献译者团队能够定期从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宗教事务局等机构的专家那里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和第一手的资料,从而为准确对外传播党的治国理政方略夯实基础。坦率地说,这次《建议》的翻译实践中,如果不是临时安排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领导的授业解惑环节,那么中央文献译者面对如此之多的新提法、新表述、新概念将会陷入更多的纠结与困惑。
第二,加大中央文献译者“走下去”的力度。近些年来,随着中央文献的写作风格越来越实际、具体、接地气,更加倒逼译者不仅要“走出去”(定期出国培养语感),也要“走下去”(定期下基层了解国情)。目前,我们的译者很少有“走下去”的机会。这一方面与译者的自身愿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的培养理念有关。现实来看,在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分别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级市作为调研基地,与当地宣传部门取得并保持联系,根据外宣工作安排以及翻译任务的性质,分期分批开展实地调研是提高译者团队对现实情况认知度的有效途径。
第三,以借调或挂职等方式为中央文献译者创造在地方学习锻炼的机会。中央文献译者长期接触中央文献,但缺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经历,往往是就理论译理论。因此,以借调或挂职等方式要求中央文献译者在地方接受一段时间的学习锻炼应该是个不错的创新举措。这样既可以利用他们的知识储备优势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又能够培养他们认知国情的能力,不失为一种双方均受益的可行提案。
第四,鼓励中央文献译者结合实地见闻创新外宣的方式方法。当中央文献译者掌握了最真实的情况和第一手的资料后,就能够以例为证、以小见大,结合党的政治理论,发挥跨越文化习俗和思维定势的沟通能力,从讲好当地的故事出发,以新的形式、新的视角、新的维度讲好中国故事。而一旦中央文献译者具备了这种讲故事的能力,各个外宣平台就应该为他们创造直接用外文讲故事的条件,使其成为中央文献对外传播的良好佐证和有益补充。当然,这也对中央文献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除了要成为合格的话语转化人才之外,还要成为合格的理论塑造人才,要能够将党的理论与地方的现实情况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成为合格的媒介传播人才,要培养发现问题的敏锐眼光和记录事实的灵敏直觉,要强化媒体人的素质和传播者的学养,最终成长为“理论、实际、传播”三位一体的新型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人才。
(本文系中共中央编译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些重要概念日译的若干思考”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5C01,已经河南省许昌市市委书记武国定审阅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