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暴力化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6-11-03 18:24姚力硕熊丹丹
人间 2016年26期
关键词:网民暴力语言

姚力硕 熊丹丹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捷的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网络语言的暴力化。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诞生于虚拟的网络,但它的传播又不仅仅局限于网络。网络语言暴力具有传播快、非理性,传染性等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影响并且在潜移默化之中导致日常语言的暴力化,因此这一现象值得我们予以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11-01

一、网络语言暴力化的表现和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越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近些年来网络用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使用,显示出网络用语的影响力不止局限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更加影响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所谓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而网络语言暴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网络社交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使用了含有暴力、侮辱性语言使他人心理或精神上受到伤害的一种语言现象。

就网络语言的暴力的表现形式来说,有显性和隐形之分。2013年“秦火火事件”就是网络语言暴力的显性形式代表案例:秦志晖、杨秀宇等人组成网络推手团队,组织网络“水军”长期在网上炮制虚假新闻、故意歪曲事实制造事端,并以删除贴文替人消灾、联系查询IP地址等方式非法获利,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这个案例是诸多网络语言暴力中影响较为恶劣的一种,更多的网络语言暴力以较为隐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来得快去得也快”可以说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了。每年的春晚之后都会有一些流行语火热一阵。以前是春晚引领人们过年假期时间的“时尚词汇”,而现在就连春晚的语言类节目都“借鉴”于网络流行词汇,由此可见网络语言的影响力。网络语言以更新快,传播广,流行周期短为特点,网络语言暴力则是在网络语言的“短平快”的基础上又具有非理性,传染性等特点。

二、出现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分析及影响

1.社会环境和利益驱使。

2016年世界网民总数突破30亿,中国更是世界头号互联网大国。以新浪微博大V为例,大V多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明星和名人,所以微博账号拥有大批粉丝,并因此成为被求助的对象。从一方面来说,有这些有话语权的公众人物的帮助,一些平民百姓解决不了的事情会很快得到解决;但另一方面,当造谣者对一个原本并不存在的事件进行恶意炒作时,倘若此时大V们有意无意地转发和关注,就能让大批不明内情的网民蜂拥而上,几个小时就能炒火了一个话题;待到事后,网民又缺少验证事实真相的渠道,就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

2.个人层面原因。

从各种现实的社会矛盾在虚拟网络世界的反映来看,网络语言暴力一方面来自于人们对于压力的宣泄,这些累积的心理压力很容易在网上肆意发泄。有了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人们似乎更加放松甚至无所忌惮。另外一方面则来自于人们心理的不平,现代社会各种利益冲突造成人们心理的失衡。语言的使用让网民能够很好的表现自我,使那些长期被压抑的大众开始了本能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方式往往是暴力的。

3.从众心理以及媒体舆论导向。

如果网络语言上的这种隐匿和放纵是打着正义的旗号,那么受众会因为这种虚拟的正义感而放大和鼓励自己的行为,进而演发成群体暴力。除此之外,媒体的舆论导向和不实报道也为网络语言暴力提供了温床。如2015年6月13日的一则新闻以“司机驾法拉利超速被查,醉酒副驾驶袭警抢采访机”为标题,仅仅几个小时就获得了上百万的点击率,其中大部分评论是对这位车主的指责和谩骂。在这里笔者不对事件进行评价,只提出两点疑问:如果这位法拉利车主超速了,那跟拍的记者所驾驶的车辆是不是也超速了?如果没有超速,为什么记者要跟踪车主拍摄记录?很多网民都没有思考过新闻的公正性就一味的因为车主“开法拉利”又“袭警”而“群起攻之”。

三、网络语言暴力的应对策略

1.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和规范。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和便捷,网络文化的形成促进了网络语言的发展。然而网络语言的暴力倾向如果不及时的加以正确引导,将对网络文化和现实生活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应当加强网站的网络道德教育,要求网站建立和加强审核管理机制,定期的审查、限制低俗污秽语言的滥用。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管理和规范是有其局限性的,并且我们也不应当为了规范而损害网络语言的正常发展以及网民的言论自由。

2.提高网民个人素质,倡导网络文明。

要想彻底铲除网络语言暴力,使网络语言得以健康传播,除了规范和治理外,更重要的是网民个人素质的提高。网络的各种语言是由网民们亲自参与又亲自组织的,因此,对于网络语的规范最佳途径还是网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近些年来,倡导文明上网的呼声越来越响,这有利于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

3.制定相关法律制度。

网络语言暴力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已经引起了国家司法机关层面的重视。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下称《解释》)公布。《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纵观语言的发展历史,我们很容易能发现,其实语言一直是处在规范与非规范的对立统一中。网络语言是信息时代一种新兴语言,以开放的心态和建设性的态度对待网络语言暴力,实现网络语言传播和主流价值观共同繁荣是可以期待的。

参考文献:

[1]李舒慧. 网络暴力语言现象探析[D].渤海大学,2013.

[2]胡青青. 网络语言的伦理思考[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130-133.

[3]李宪玲.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4]申小龙著.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姚力硕,女,(1990年—),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熊丹丹,女,(1990年—),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网民暴力语言
反性别暴力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暴力的班长
我有我语言
暴力和痛苦
语言的将来
有感“网民节”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