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关系着企业的日常运行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才能减少工作差错,更好地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普通民众的日常用电和企业生产用电,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管理策略。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安全事故;日常用电;企业生产用电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6-0158-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26.077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但是无论是在什么行业,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更是如此。跟其他的普通企业不同,电力企业具有网络性以及公益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电力生产的过程中,发生任何细小的安全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生产系统,甚至引起连锁反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做好电力企业安全工作,保障电力安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
1.1 电力企业生产的特点决定其需要安全性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主要由设备、机器、车间、人员等要素构成。在整个运作流程中,电力首先通过升压变电站,到输电线路,再到降压变电站,最后通过配电线路送到用户中去。整个运作流程同时包含了生产、供应以及销售,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其中任何一个地方出现差错,都可能引起整个生产系统的错乱,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
1.2 电力企业生产的安全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细心留意,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电力。如果家庭停电了,我们虽然没办法使用热水器,但是用传统的方法烧热水,还是可以洗个热水澡。但是如果办公室停电了,我们将没有办法正常地办公;银行停电,我们将无法进行存取钱、转账手续;而医院停电则将无法正常开展医疗救治。由此可见,一旦停电,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人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因此,电力企业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更要高度重视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将电力安全事故降至最低,保证电力的正常供给。
1.3 电力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关系企业的正常运行
如前文所述,电力资源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电气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企业的生产已经离不开电力资源。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我国的制造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很多企业、工厂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机械都保持着24小时的持续运转,对电量有着巨大的需求,一旦发生停电,电力将无法正常供应,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导致企业无法按计划完成生产任务。因此,电力企业必须严格落实生产的安全性管理工作,以满足企业的用电需求。
1.4 电力企业生产的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员工的人身安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维护生命安全权利的渴望不断增长,电力企业部门作为一个安全事故高发的行业之一,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有利于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为员工打造一个稳定安全的工作环境,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2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意识薄弱
在很多电力企业中,很多员工并没有正确地认识到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安全意识薄弱。在施工、检修等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落实《安全生产法》《电网调度管理条例》以及《电力法》等相关条文法规的要求,更有甚者对相关安全法律法规并不了解,就投入工作,缺乏安全责任心,频频出现违规作业或是出现没有正确使用安全工具等情况,造成安全事故,导致人员伤害和设备损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6年发生48起电力人身伤亡事故,造成死亡106人,48起电网事故,238起设备事故;2007年发生39起电力人身伤亡事故,造成79人死亡,31起电网事故,170起设备事故;2008年发生29起电力人身伤亡事故,造成49人死亡,31起电网事故,172起设备事故……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给个人家庭和相关企业、国民经济都带了巨大的影响,而酿成事故的源头往往都只是由一些非常小的错误。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很多员工安全意识薄弱,缺乏安全保护意识,没有做好安全工作。
2.2 监督力度不够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监管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很多电力企业中,一些领导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往往把生产放在首位,重视“生产”,而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在生产的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在安全工作上没有做到预防为主,得过且过,没有认真落实监督检查工作,对于“小问题”睁只眼闭只眼,姑息迁就,发生事故方才有所觉醒。
2.3 安全管理制度未落实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和电力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作为保证电力安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却未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相关安全法规仍不够完善。虽然在电力生产中有《电力法》《安全生产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以及《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来作为指导的安全法规,但是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这些法律法规所涉内容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另一方面,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并没有很好地被落实到位。
3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策略
3.1 提高安全意识
在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中,人是核心,因此,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从思想上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是最本质的要求。首先,电力企业的领导层自己要对电力安全生产工作有足够正确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并且积极地进行上传下达,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其次,企业要通过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座谈会等形式,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电力企业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人士,对每一项工作环节中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如在进行配电修理工作的时候,必须先明确哪些工作是要先断电再操作、为什么要先开修理证书才能进行维修操作等,从技能上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最后,可以通过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座谈会的形式,让员工搜集相关的安全事故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促使其更深刻地了解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
3.2 加强监管力度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对比2006年、2007年,我国2008年的电力事故有一个明显的减少,但是2009年又有出现一个反弹,其中的原因是2008年我国因为举办奥运会,全国范围内都高度重视奥运的保电工作,在这种高压的状态下,电力企业的员工们也全力以赴,认真做好每一项电力生产安全工作。然而到了2009年,高压状态结束了,电力企业的员工们对安全管理工作也松懈了,随之而来的安全事故也增加了。从这个数据中可以发现,人在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上具有非常强的弹性表现,适度的高压状态能够让人更好地完成工作,因此通过加强监管力度,认真落实电力企业每一个生产部门、每一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工作,让员工处于强监督的“高压”下面,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员工在安全工作方面的执行力和效力,减少工作的习惯性差错和失误,减少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方面,电力企业可通过聘请一些专业的电力监督人员,并设立专门的安全监管部门执行安全监督工作。安全监管部门要大胆管、大胆抓,不要碍于情面或者是把小差错当成无关痛痒的事情,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要求相关人员立即整改;另一方面,在加强监督力度的同时,也要制定相关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在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以便于能够及时应对和处理,把安全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至最低。
3.3 落实安全管理制度,责任到人
一方面,电力企业要落实电力企业生产安全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让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能够标准化、常态化地进行,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是做一些形式上的动员,今天认真执行,明天又松懈下来,而是要把安全工作渗透到每一项生产环节中,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序。此外,电力企业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把安全管理的调查工作做细,认真分析每一个生产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解决方法,在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时,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如建立每日自查和员工互查制度,互相监督;另一方面,电力企业要加强安全责任体系的建设,把责任落实到人,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负责人,加强部门的协作配合,尤其是基层干部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负起来,随时掌握第一手的安全信息,及时修订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并严格贯彻落实。
4 结语
从电力企业生产自身的特点以及其对人们日常生活、企业正常运作的角度来看,电力企业的安全工作是保证正常供电极其重要的一环,关系着国计民生,影响深远。但是,从我国电力企业当前的情况看,很多电力企业的员工安全意识仍比较差。很大一部分电力企业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对监督管理工作的施行力度也不够,由此造成的电力安全事故让人触目惊心,给电力企业自身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我们要从加强安全意识、加强监管力度以及落实安全管理制度、责任到人三个方面入手,做好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提高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把安全生产落到实处,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构建和谐幸福社会。
参考文献
[1] 何坚辉.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2012.
[2] 武淑平.电力企业生产中人因失误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3] 王长龙.浅谈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
[4] 罗菲.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问题及防治[J].东方企业文化,2015,(24).
作者简介:宋云雾(1981-),男,湖北秭归人,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安全质量环保部工程师,研究方向:安全生产管理及技术。
(责任编辑:秦逊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