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机械施工安全管理与设备调配

2016-11-03 20:42:55纪德志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年26期
关键词: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建筑工程

摘要: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建筑企业机械施工已经在建筑行业中占据重大地位,而保证工程高效进行的基础设施就是机械设备。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械建设的发展,在设备管理方面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文章针对在我国建筑施工过程中对设备的安全使用以及如何高效管理机械设备的调配提出建议,希望可以对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程;机械施工;安全管理;设备调配;机械设备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6-0098-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26.047

由于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城市住宅的现状也渐渐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建设行业不断扩大,有限的人力物力已满足不了需求,更加依赖机械化施工,这就对工程施工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质量、抢速度、要效益三者必不可少。传统的施工方式必然满足不了当今建设的发展需求,只能利用当代科技采用机械化设备。由此可见,机械施工安全管理与设备是多么重要与迫切。

1 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在进行施工作业时,无论在哪里,意外是免不了的,建筑机械施工也不例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去避免、预防意外的发生。例如在拆迁运输等方面最容易发生意外,施工机械设备的操作比较困难,因此相关操作人员只要稍不注意,其设备就会对相关人员造成伤害。虽然我国在建筑机械方面的安全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但当今形势仍不容乐观,问题较多。可见建筑机械施工安全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研究创新,加强建筑机械施工的安全管理。

1.1 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由于建设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机械使用越来越多,更多的安全问题暴露出来。以下就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1)不能严格执行国家规范性文件以及安全管理法律体系的不健全;(2)涉及建筑机械技术档案不完善;(3)对机械施工现场的管理不到位;(4)机械施工现场环境的恶劣以及操作人员的管理不当;(5)监督机械施工现场的不止一个管理部门。

1.2 建筑机械安全管理改革对策

1.2.1 健全安全规制法律体系。根据我国多年以来建筑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当今现状,如若想要更好地健全相关制度,使得工作人员的安全保护措施更上一层楼,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加快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执行的脚步,包括对组织、内容、方式及法律责任的规制等,还要解决部门之间的交叉界限问题;(2)制定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按照法律法规对安全管理部门进行检查审核,对安全检查与安全监理做出处罚规定,同时需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对安全检验标准做出改变,以便加快执法科学与规范化的进程;(3)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应尽快制定实行机械强制报废制度,确保每一部机械设施都处于完好状态,这样间接可以做到高效率、高质量、低消耗的生产。

1.2.2 安全监督部门权限依法严格划分。在进行施工作业时,各个负责部门一定要学会互相配合、相互协调,这样才可以促进本公司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需要对监督部门做出以下规定:对各部门的权利要做出严格的划分,甚至个人职责也不能马虎;要及时处理掉那些与各个部门之间发生冲突的制度,在一个企业中,只有所有的工作单位能够做到分工明确且互相帮助,才能够使得这个企业拥有上升的空间。而且在一项工程中,领导者的作用永远是最大的,这点毫无疑问,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努力承担起整个建设过程中安全问题的监督工作,而现如今我国一些建设部门有规章交叉的问题存在,这样就会导致执法行为的混乱,这个问题绝对不可以得过且过,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大承办力度,使得工程的进行更加高效安全。

1.2.3 严格执行规范、建立现场规章制度。施工现场机械管理中必须要有有效的现场管理制度,其机械设备执行要求也要标准规范。针对现场管理制度,有以下五点:(1)在各个机械设备工作的同时,应为其配备一定的设备管理人员来专门在一线为员工的安全问题提供保障;(2)相关单位应该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来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3)实行三定制度:定机、定人、定岗,有效地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4)各种机械设备与设施工具要在完好的状况下工作,及时进行检查,以防“带病工作”;(5)机械设备要在合适的范围内使用,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禁止机器超负荷运转。

1.2.4 完善技术档案。为能够及时建立关于建筑机械安全管理技术完善档案,需要对建设工程施工进程进行全面跟踪,收集整个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技术资料,从中分析总结出丰富经验。安全管理技术档案是建设施工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满足建设工程竣工之际需验收管理档案资料的要求,还符合建立技术档案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精神,这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员工的安全问题能够提供很大的保障,因为它不仅可以随时反映出建筑机械的安全状态,而且它还对各种器械的检查提出了具体要求,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这一安全准则。

1.3 加强人员培训,坚持持证上岗

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训练内容可以分为对相关安全意识的训练和对相关专业技能的训练两部分,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具体措施分为以下两点:

1.3.1 为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可以制作一份关于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设备的手册,让每位在岗员工依据手册的内容来严格要求自己。只限于对自我要求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意识的培训,增强个人素质,避免对机械设备使用权有争议现象的发生。

1.3.2 安全意识对每位机械设备管理人员都必不可少,需要不定期地对他们进行安全意识培训。而对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要求更高,不仅要懂得设备的安全理论知识,对实际操作更要娴熟。为避免设备安全事故发生,每位员工都要有对突发性事件处理能力以及对设备及时维修能力。

2 施工机械调配研究

机械化施工的目标一是为了节省人力资源,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那么要想实现这两个目的,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到能够根据各个工程的具体情况结合具体施工要求来合理地解决调配问题。机械化施工是一个科学且具有联系的机械系统管理体系,满足施工任务、质量、工期等基本要求,保证任务的高质量完成。而要想提高机械的利用率与工作质量,就一定要提高相应的各个机械之间的协调性能,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促进整个工程的收益,使得机械的生产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可以在建筑施工中面对一些特殊作业要求,这样做不仅可降低机械成本,还能降低对整个项目的投入资金。由此不难看出,施工机械的合理调配对整个机械化施工项目相当重要。

2.1 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调配原则

(1)机械设备的调配对整个工程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的调配对于机械的使用情况和寿命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并且如果调配好的话,可以使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都是可以得到提升;(2)机械设备的调配要能够与施工的进行达成一致,实现相辅相成的功效,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提高施工效率;(3)对于机械设备的调配要求其具有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不然就不能够应对一些在工程中的突发情况;(4)机械设备的调配需要满足集中与分散互相结合的需求。

2.2 机械配套必须满足的简便条件

(1)机械设备需要拥有合格的工程性能与安全性能,这点在产品出厂的时候就必须要得到保证;(2)如若施工情况合适,要尽量为机械设备安排足够的重量,以实现重型机械的合理运用;(3)机械设备的生产品质要得到保障,相关部门一定要把握好机械设备的出厂规格检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

2.3 施工机械的调配方法

我们在制定施工机械调配方法之前,要对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然后确定目标,再制定方案。在对所制定的试行方案进行选择时,一定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具体来讲,可以重点参照以下方法:对施工机械的质量要求;调配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性。这些参数有些虽然是定量参数,但是也并不是永远不发生变化的,根据不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以及使用者的具体情况还是会有一定差异的。还有一些定性因素,各因素之间往往互相牵制,它们之间的联系性既可紧密对待,也可模糊对待。因此对解决机械调配问题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既符合实际情况,又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

3 结语

建筑企业中的机械施工技术在我国现有的建筑业中属于核心技术,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除了要运用科学健全的管理手段对其进行治理外,还要加强对工程质量与工期的监督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极大地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亦钊.施工现场使用的建筑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与调配[J].科技信息,2010,(10).

[2] 张红波.浅谈机械施工安全管理与设备调配[J].技术与市场,2013,(5).

[3] 孙波.探究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及其调配

[J].江西建材,2014,(13).

[4] 陈华弟.浅谈建筑机械施工与设备管理[J].科技风,2011,(13).

[5] 李圆瑶.施工现场使用的建筑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与调配[J].建筑知识,2016,(3).

作者简介:纪德志(1968-),男,山东淄博人,供职于山东高阳建设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机电专业机械系列。

(责任编辑:王 波)

猜你喜欢
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建筑工程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造价预结算在建筑工程中的审核方式及应用实践
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中常见问题分析与处理
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广州钰铂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广州钰铂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浅谈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
关于深基坑施工的安全管理和防范策略
论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3:04:02
浅谈现代汽车检测技术与安全管理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