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地处中原的河南连续三个多月的清新空气赢得百姓“点赞”。该省主要领导也在一次会议上欣慰地点评为“攻坚蓝”。
这背后,是蓝天工程——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的实效,是河南省一亿人的期盼,更是全省上下万众一心、壮士断腕的付出。
雷霆之势 多方发力
去年12月23日上午9时,雾霾笼罩下的郑州东区茫茫一片,开车看不见红绿灯;机场能见度只有50米,飞机被迫返航。今年1月,河南省30城同时雾霾预警,传媒惊呼河南“雾霾连城”。有的城市再次沦为全国城市大气指数的后几位,全省人民为之骄傲的航空港区也因雾霾而蒙羞。
今年7月4日,在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会上,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
——PM10和PM2.5颗粒物连续三年持续上升,且是京津冀地区唯一不降反升的省份;
——污染浓度排位持续靠前,2015年PM2.5平均浓度高居全国第二,今年前5个月已经移至第一;
——部分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全国1—5月份大气环境质量后10名城市,河南占据三席;
——郑州在全国74个城市中,PM10倒数第一,PM2.5倒数第四;
——全省18个省辖市,有6个市的市长被环保部约谈;
——2015年全国共有7个省考核没有达标,河南是其中之一。
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会议召开,标志着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河南省打响。
这是一次高规格的会议,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谢伏瞻,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润儿出席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会并讲话。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态势,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和省公安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主要负责人向陈润儿递交《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并作了表态。7个厅局“一把手”直接就环保问题向省委、省政府立下“军令状”,这在河南省历史上尚属首次。
谢伏瞻在讲话中将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定位为“重要政治任务”的高度,提出大气污染已成为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和潜在风险隐患,是最大的短板之一,到了必须痛下决心、铁腕整治的时候。
动员会上形成了大气污染防治“1+6+7”制度体系,明确了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其中“1”是关于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这是此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6”是6个制度性保障文件——党政同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网格监管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目标考核制度。6项制度相互衔接配套,形成了完整的制度链条。
以全面摸底排查基础数据为支撑,河南省研判出当前大气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7”是针对这7个领域的专项攻坚方案——扬尘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业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燃煤污染防治攻坚战、秸秆禁烧攻坚战、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攻坚战、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及机动车污染防治攻坚战、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攻坚战。河南省成立了以省长陈润儿为组长,副省长赵建才、王铁、张维宁、许甘露为副组长,相关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攻坚战领导机构,组织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出重拳、用重典、全覆盖、零容忍” “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行业必须管环保”“失职追责”。攻坚战动员会,顷刻间号令起千军万马。
依照中央环境保护督查模式,河南省委、省政府成立了200人的联合督查组,并抽调1000名警校学员组成现场督查组,采取明察暗访、现场督察、跟踪督办等多种方式,对各级各部门进行全面督察督办。
对考核不合格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及相关省直部门和连续5次排名后10位的其他县(市),由省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组织部门、监察机关等部门约谈市(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暂停该地区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民生项目与节能减排项目除外)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
大气污染防治考核结果经省政府审定后向社会公开,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7月15日,河南省政协召开主席会议,专题研究《省政协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专项民主监督实施方案》及其相关工作;7月28日,向全省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发出履职尽责、主动作为、建言献策出力的倡议。
7月30日,河南省委统战部邀请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召开“统一战线助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座谈会。倡议全省统一战线成员自觉当好践行者、宣传者、推动者,凝聚力量、凝聚共识、凝聚智慧。
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16年河南省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工作方案》。明确2016年10月底前,河南省淘汰黄标车209048辆和老旧车193533辆,共计402581辆。
河南省环保厅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建立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监管执法工作目标责任制,制定印发了工作方案,将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明确落实标准和落实时限,把 2741家涉气“小散乱差”污染企业关停淘汰,将钢铁、水泥制造、平板玻璃制造、煤炭、电解铝行业执法检查,化工、工业炉窑等重点行业燃煤使用情况执法检查,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燃用高污染燃料设施专项执法检查和6463家涉气重点工业企业监督检查作为重点。
省环保联合督察组重点对各地施工场地、堆场料场、道路扬尘三大扬尘污染源开展督察。一周时间,联合督察组就对全省38个市、县、区进行了明察暗访,检查排污单位和场所共4151个,向各地下达了四批共100份督办通知,涉及各类环境问题2766个,要求各地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限期整改。
全省環保系统出组合拳严厉打击涉气行业环境违法行为。重点对电力、水泥、钢铁、玻璃、化工等涉气行业进行督察,采取定期查与突击查、现场查与监控查相结合方式,综合运用行政处罚、挂牌督办、列入环保黑名单、移送公安机关等手段,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河南省住建厅召开全省近3万家相关企业的会议,省、市、县三个层面都参与,让所有项目、企业都知道该怎么做,该达到什么效果,并发布了全省首个综合性扬尘污染防治标准。住建系统对省内全部的房屋拆除和建筑工地施工以及建筑垃圾清运施工现场进行一一验收,达标后再施工;对新开工的工地核发施工许可证的同时签订防治扬尘承诺书。一个月时间,全省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累计检查建筑施工场所1.0693万个,查出问题7312项,累计罚款1095万元。
河南省水利厅制定印发了《河南省水利系统施工场地扬尘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和《河南省水利系统施工场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细则》,强調施工场地的“三个必须”,即:施工场地开工前必须做到“六个到位”,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到“六个百分之百”,城市建成区施工现场必须做到“两个禁止”,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导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做好全省水利系统施工场地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7月初至9月底,河南省公安厅在全省组织开展黄标车、老旧车和渣土车专项治理百日行动。全省公安机关综合运用卡口监控、路面排查、市场监管等手段,排查清缴这“三类车”。在省辖市城市建成区和全省高速公路及国道,全面禁止黄标车和未张贴绿色环保标志的车辆通行。依法强制注销的黄标车,由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发布其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作废公告,公告期满仍不到公安机关车辆管理部门办理注销手续的,由公安机关车辆管理部门予以强制办理注销手续。对于尾气排放达不到排放标准的机动车,不予办理注册登记和转移登记。
河南省交通运输系统开展交通运输行业扬尘污染防治专项督导检查,重点检查项目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情况、国省干线公路路面清扫保洁情况和营运黄标车淘汰情况,严厉查处公路运输抛洒扬尘污染及超限站、货源地等源头扬尘污染问题。
“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河南省监察厅开展联合监察、交叉互查,对大气污染防治中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针对突出问题、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部门,对生态环境损害34种具体追责情形,提出严格的追责措施,该谈话谈话、该处分处分、该免职免职,不管责任人是否调离、提拔或退休,终身追责。副厅长孙运锋形象地说:“在这场攻坚战中,我们将保驾护航。”
8月2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许甘露主持召开会议,对50家环境违法违规企业单位进行公开约谈。约谈会上,50家企业单位分别签订了整改承诺书,向社会公布,请广大群众予以监督。
各地纷纷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不少地方开启“5+2”、“白加黑”工作模式,建立24小时轮班制,做到工作超常规,时间超常规,全力以赴,强力推进。郑州市组织开展道路扬尘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餐饮油烟和露天烧烤治理工作,印发《郑州市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对市区施工工地非移动机械开展为期6个月的集中整治;南阳市邀请省政府参事和省环保厅专家等把脉问诊,研究分析大气污染成因,落实精准治理、科学治理;永城市号召各乡镇、市直各有关部门发扬“五铁”(铁面孔、铁手腕、铁心肠、铁纪律、铁作风)精神,并建立了环境保护三级督查机制。市督查局、市环保局联合组成5个督查组,对全市煤矸石场、工业料场、施工工地等,进行全天候的督查。
夜查!暗访!开启大气污染督查新模式。各地市四大班子领导带队,对大气污染防治进行现场督查,检查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约谈相关部门和当事人,指导攻坚克难,全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这场硬仗。
焦作市严格追责问责,一个月内全市共组织处理、党纪处分、政纪处分、其他处分147人,其中停职检查1人、免职3人。漯河市公开约谈排名靠后的县区、单位,同时,对县区排名末位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财政扣款100万元。驻马店市政府对全市核查发现的涉及10个县区和3个市直单位的22个扬尘治理问题进行处罚,共计罚款1108万元。
雷霆之势,全面发力。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短时间内取得良好效果,全省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
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响的7月份当月,18个省辖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4天,环比增加6天,在全国的排名也均有所上升,其中郑州市2016年首次退出后十名。
9月15日,该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第二次推进会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省辖市PM10平均浓度降到7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2%;PM2.5平均浓度降到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6%。空气监测指标持续改善,优良天数继续增加。
防治攻坚 任重道远
空气质量改善了,人民群众满意了,各级各部门的压力并未减轻。走访中不少干部坦言:目前的成果还比较脆弱,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防治攻坚还需要付出持续的、巨大的努力。
为了短时间内达标,一些地方采取了“休克疗法”,要求一些行业、企业、工地停产停工,甚至有一个市关停了中小酒店、小吃店,引起群众质疑。
市中心和郊区、农村不一样,白天和晚上不一样,行业和行业不一样,这是该省某省领导的总结。“垃圾围城”“堆料围城”“废品围城”“冶炼围城”“涂装围城”等污染围城问题,特别是城乡接合部, “稍有风吹便扬尘四起”的状况依然存在。
思想上的误区、理念上的差距、利益上的纠结……
“指标的落后是暂时的,理念的落后是致命的。”谢伏瞻曾经这样点评。有人认为,环境污染不可避免;不发展不污染,大发展大污染。还有人认为:河南就这种条件,还需要长期的过程。“难免论”“短痛论”“条件论”“过程论”等认识误区直接导致有的地方工作不得力、个别部门配合不主动、污染防治效果不平衡。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在治理环境污染上,来不得半点犹豫和彷徨。针对污染“难免论”,河南省领导人的回应十分精辟:河南一些城市的污染指数处于全国后十位,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是进入了全国地级城市的前十位呢?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抓环保就是抓经济,抓环保就是促发展。河南省明令要求,“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
“赚钱多,麻烦少,关键还是身体好。”这是信阳媒体对家乡投资环境的称赞,也是一些投资者与豫北某些城市比较后的感受。“好山好水好空气”近年来成为信阳招商的“招牌”。
在一次会议上,河南省领导曾讲了一个令人惋惜又无奈的故事。一家美国企业想到郑州投资,把组装线放在航空港区。客人来考察那天,正赶上郑州严重雾霾,当天全程堵车,会谈推迟了15分钟。谈了半天,再没下文。省领导说,原因很简单,谁愿意捂着鼻子搞项目、带着口罩谈合作?
發生在信阳和郑州的故事告诉各级官员,即便单纯从经济角度看问题,治理污染也再不是什么“赔本买卖”,而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功和硬实力。蓝天白云,才是最亮丽的招商大旗。人们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过来说,失掉绿水青山也会失掉金山银山。
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环境倒逼促进了不少企业敢于突破环保困境,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河南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钛白粉的企业,近年来采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高效清洁生产”管理模式,从技术上升级,率先采用硫铁钛联产清洁生产工艺和氯化法清洁生产工艺,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该企业近五年累计环保投入超过5亿元,年节约成本和增加效益7960万元;斥资1.05亿元引进了氯化法生产技术,每吨产品增加利润2000元左右。企业负责人许刚深有感触地说:环保投入与企业发展是互利和双赢的,有了环保的支撑,企业发展才有牢固的根基!
商丘干部很忙。一位干部连续多天参加治污,累得晕倒路边。一位区长说:“区里的干部好像都神经了,时时刻刻盯着手机里的大气监测软件。”一位副市长很焦急:“市里的楼顶,我们隔几天都要冲洗一次!”即便如此,污染指数仍然“久攻不下”。商丘是农业大市,几乎没有大型电厂和化工企业,污染到底来自何方?除了“扬尘”这个看得见的污染物,其他污染物到底是什么?在商丘,曾经几多辛苦和无奈。最终,他们邀请中科院专家进行现场调研指导,解决困惑。
商丘曾经的困顿,是河南省一些市、县治污的缩影。大气污染延续多年,是多重因素累加的后果。具体到每个市、县、区,差异很大。有的根在燃煤,也有的根在排放;有季节性的,也有长期性的……
治理大气污染,需要紧迫感、责任心和干劲,无此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面貌;同时,更需要精准、精确、精细治污。需要科学的分析,需要专家学者的指导,还需要专业队伍的实施。
开封市放弃“休克疗法”,采取了加大监管检查频次,集体约谈、施工工地签定承诺书和严格处罚等措施。虽然加大了政府监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但是增强了施工单位扬尘防控意识和水平,避免了一时应付、过后反弹的现象。
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大气污染的治理绝非“遥不可及”,而是“事在人为”,抓与不抓、真抓与假抓、敢抓与怕抓大不一样。
在焦作市马村区,昔日的“垃圾山”已被清理,现场覆盖了一层绿色的防尘网。马村区委书记翟耀南介绍,这里是焦作市的城乡接合部,辖区内分布有4家燃煤电厂、7家煤矿、4家持证非煤矿山和1家大型水泥厂等,产生大量废渣废料和建筑垃圾。3年前,“垃圾山”所在位置规划为建设用地,被国土部门收储,由于长期堆积,形成纵横9个垃圾带、多达17万立方米的“建筑垃圾山”。
8月19日—20日,河南省领导在焦作督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时,强调要依法彻底清除污染围城现象。焦作市将“垃圾山”列为“污染围城”整治头号任务,先后动用百余台机械装备,经过10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将“垃圾山”彻底清理完毕。
购买治污设备,加大作业频度、覆盖防尘网、建设抑尘墙等等,无不需要资金的支撑。对于财政并不宽裕的河南省,有些地方大吐苦水。事在人为。开封为了克服财政资金短板,通过研究道路车辆流量、养护情况和交通高峰,科学分配和制定道路清扫洒水强度、频次,将有限的道路机扫资源发挥到最大。
群众常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马就不难”。大气污染,是困扰河南的“老大难”。“老大”出马后,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成为第一责任人,果然不同以往。有了“老大”的直接指挥,环保局和公安、住建、商务、水利、交通、农业等部门,迅速形成携手共进、密切配合的联动机制。
“进不了企业的门,见不到管事的人”,是环保执法人员常遭遇的尴尬。在淇县党政领导人的调度下,该县成立了环境警察大队,公安干警与环保执法人员同进退,“组合拳”立即敲开了所有违法排污企业的大门。叶县直接从多个部门抽调人员,成立9个防治污染小组,分工负责,令行禁止的局面正逐步展现。
“老大”成为第一责任人,依法治污才能不折不扣地兑现。唐河县一家陶瓷企业超标排气,环保局“按日计罚”。企业找县领导求情,答复是:不要总提缴了多少税,我们更看重你们污染排放是否合格。罚款累计近160万元时,企业终于停产整改。“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很快得以扭转。
环境优先是观念,也是信仰。有了信仰,就能在困难面前挺住;挺住,美丽河南、美丽中国将不再遥远!
长效机制 路在脚下
大气质量较快好转,民众无不喜出望外。但是,这终归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动员会”不可能年年开,各级干部不可能月月在治污第一线。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大气污染形成有一个过程,大气污染防治更需一段时间。因此,攻坚战决不是“一阵风”,必须本着标本兼治、长短结合的原则,系统谋划,重点治理,通过持之以恒加强生态建设、转变生产方式、改善生活习惯,从根本上推动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是大气污染防治的治本之策。
壮士断腕,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砍掉重污染企业,腾出土地、资金、劳力,盘活生产要素,引导资源重新配置。
平顶山市是传统资源型城市,曾经的“煤城”。该市痛下决心,先后关闭了7家焦化厂、煤矿、电厂,停产市区43家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砖厂并实施外迁,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改变被动局面。
最近几年,林州砍掉了324座铸造用冲天炉;关停了所有污染企业,整改合格后方能分批复产。他们以税收损失几千万、工业产值损失几十个亿的代价,换来新兴产业的陆续入驻,天也比过去蓝了,水也比过去清了。
——发挥科技优势,精准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认为:“治理环境污染,需要充分依靠科技手段,我们在面临环境挑战的同时,也会迎来产业发展机遇。”
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瑞芹表示,河南省的环保产业发展程度,实际上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她说:“在环保产业方面,河南省经济体量和地域都很大,希望地方政府包括省环保厅能够予以更多重视,可以考虑以市场换技术。”
秸秆焚烧,曾是河南省的“心肺之痛”:夏收秋收两季,黑烟滚滚,遮天蔽日。飞机无法起降、公路汽车追尾的新闻,时有报道。今年夏收,面貌大变。16.7万平方公里的中原大地只有54个着火点。黑烟不再蔽日,一是严罚政策见效,一个着火点罚县财政50万元;二是县、乡、村干部风餐露宿,昼夜不停地“人盯人”。
去年河南省“两会”上,有代表提出,光靠罚款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有媒体报道说,每年两季数十天,数以万计的干部疲于奔命,也非长远之计。那么,既彻底又长远的方法是什么呢?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已经找到了新办法,部分农民由不敢烧,开始变成舍不得烧了。
唐河县,推广“固体面包”,边收割边用机械将秸秆打包,卖给洛阳畜牧场。农户每亩得60元,很高兴;畜牧场省下了去东北购买的运费,很合算。
滑县,各乡镇普遍设立了2到3个秸秆收储点。县财政对每个收储点拨付补助款,收购的秸秆粉碎打包后,销往发电厂。一把火变成一把钱,农民喜欢。
沈丘县最有创意。他们把秸秆做成“猫砂”,被称为“秸秆型香砂”,还申请了专利,成了宠物用品,远销马来西亚、墨西哥、韩国、泰国等地。仅京东商城,香砂中的一个品种每月销量就达2000多单。半年时间,“猫砂”消化了全县10%的秸秆。废物真的成了宝贝。
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全国说:“这主要涉及秸秆的综合利用,用的技术好了,从源头的防治才会有效果。但是,现有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很多都存在一些局限性,应该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协同创新,让农民真正用上新技术。”他建议,政府设立一些课题和基金,重点支持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推进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
——让市场成为治理污染的生力军。
河南省环保厅专家提醒:行政手段的运用,已接近极致,今后必须探索管理市场化和治理市场化。
过去的治污思路是:谁污染谁治理,谁的事谁干好。企业要有一支治污技术队伍,要增添全套设备,成本高,负担重,效率低。专家建议,像污染较重的石油炼制和化工园区,今后就可以请大型的专业治污企业,统一治理,按份额缴费。
环境管理同样可以市场化。各市县都有环境监测站,人数最多的有上百人,每年还要更新设备。其实,监测工作完全可以让符合资质的环保企业来做,政府掏钱买数据就行了。社会能干好的,政府不去干,降低了开支,还培育了新产业。
济源市近期首次在全省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遴选社会化监测机构进行委托执法监测,实现查测协同,作为督导企业整改的科学依据,提升了监管督察质效。
排污权交易,是企业关注的一大热点。有企业算账,自己减排了多少吨,折合几十万元;有的企业减排量甚至折合到几千万元。可见,企业自觉减排的第一动力,还是经济利益。
对环保产业现状,河南省环保产业协会的专家提出: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缺乏领头企业,河南省内1000多家环保企业都不大,而且散,技术开发力度也比较小。这更印证了市场化、社会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政府若将环境管理和治理的大部分职能放给市场,“无形之手”应能吸引来更多的人才、资金和技术。
——破解“吉登斯悖论”,让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
“雾霾”早已成了人人共讨的对象。然而,作为雾霾的受害者,在现实中往往是另一番举动。企业非法排污,员工受害最甚,反而上下串通,偷偷排放。街头烧烤黑烟滚滚,若加制止,食客无不抱怨。有点钱的,对大气污染指责最烈,却以大排量豪华车为荣,从没想过每年要比别人多排出数吨尾气。
谴责雾霾者也是雾霾制造者,在国际上被称为“吉登斯悖论”。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写道:“人人都反对环境污染,但是一涉及自己的行为,就拒绝牺牲自己的便利。”
破解“吉登斯悖论”,曾经是个世界难题。
法治约束行为、行为成为习惯、习惯提升素质、素质改变社会。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现在‘绿色发展’概念已经贯穿到了各行各業,但无论政府出台什么文件,采取什么措施,最关键的是要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进每个人的脑海,首先从自身做起。”8月26日,来郑州出席“大气环境与绿色发展”高端论坛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感慨良多。
“现在居民购买私家车,有争相购买豪车、大排量车的趋势。而在一些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很多居民选择乘地铁、骑自行车甚至是轮滑、步行去上班。”杜祥琬认为,公民素质高低不是以车辆这种外在物品来衡量,更多要看思想观念的进步。他建议,“建立政府、企业、居民协调机制,比如成立环境纷争调解委员会,鼓励公民对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洛阳师范学院校长梁留科十分关注环境问题。他表示:“环境污染事关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所以要把绿色发展理念、安全发展理念、大卫生和大健康的理念有机结合起来,让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形成全民共识,大家合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转型发展。”
“现在,化学领域的很多科研工作者,都将研究方向往环境方面倾斜了。”河南省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赵亮结合自己的专业发表了见解。“要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全民的参与,加强环保科普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他认为,只有广泛普及环保知识及环保技术,才能让环境治理更加精准发力。
“攀得半山修道远,还需健履上高峰。”治理大气污染,是一场必须赢的战役。我们相信,河南省以攻坚战良好的开局做基础,政府当好规则的制订者和监督者,市场成为治理污染的生力军,法律成为管理环境的“天条”,环境保护必将成为社会常态,迎来环境优良、经济繁荣的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