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斌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已近一年,会议确定的三大目标,即“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正在按计划进行,即所谓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作为生于长于贫困农村的笔者,对于这项事业首先感到的是由衷地高兴。
消除贫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是,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是一个历史问题,要想在几年之内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现有标准的水平上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可以做的是限定一个农村低保对象比例,如现有7000万中的10%~20%。这就是说,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到2020年,要保证中国农村按现有标准计算的贫困人口不超过700万或1400万。
这个基调定下来以后,各方面的扶贫和排查工作重点就在于研究和帮助那些能够在4~5年内脱贫的家庭和个人。使农村人人争脱贫,而不是人人争低保。低保应该是2020年讨论确定的事。像杨改兰这样的不可能在短期内脱贫的家庭和无劳动能力的家庭,先解决其吃饭和孩子上学问题,4~5年后再确定为低保对象就比较容易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像杨改兰这样有劳动能力的家庭不能享受脱贫政策,更不是说要改变他们(包括无劳动能力家庭)原有的低保待遇。
我这里要说的是,杨改兰事件之后,农村扶贫攻坚工作在具体执行中是否可以尝试做一些调整?即改过去的按比例排查贫困对象为无比例排查和动员脱贫对象,各方一对一精准解决现有贫困人口中80%~90%人口的脱贫和致富问题。到2020年,通过低保的方式,解决剩下来的10%~20%人口的贫困问题,使他们也能通过政府的帮助,达到年人均纯收入2800元的最低收入水平。这就完全实现了会议确定的“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目标。
到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是一个英明的决定。中国的贫困县政策是一种贫困政治学,往往是解决县财政困难的一种方式。争取到一个贫困县的政策,对于一个县领导来说,无异于中了一份大奖,日子好过了。不过他们肯定也为能争取到这个大奖花了不少钱,就像今天的大学争取国家课题一样。这就是贫困政治学。当然,这样说有点以偏概全,也有些抹杀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同志辛苦工作的嫌疑。但是,看到或听到争取到贫困县政策的县市鸣放鞭炮的喜悦之像,你能不作此感想吗?无论如何,中央的扶贫工作计划已经解构了这种贫困政治学,享受国家扶贫政策大餐的时间表已经不长了。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中央扶贫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大目标之一。一提到“整体贫困”我们就会想到中国的“老区”。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些地区一代又一代的贫困。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使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走出大山,同时资助年轻人走出大山,可能是解决老区区域性整体贫困的不二法门,移民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但是,这需要时间。所以,扶贫攻坚不能一刀切。有些区域可能适合开发式脱贫,有些区域可能开发式脱贫条件差一些;因此,有些区域整体脱贫会快一些,有些区域可能会慢一些。主要看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方法,不能强求一律。
“精准扶贫”,“啃硬骨头,攻坚拔寨”,这些词汇反映了中央政府消除贫困的智慧和决心,反映了各级地方政府和领导同志的工作状态,为他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