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终结但会改变的“美国世纪”

2016-11-02 18:57李哲夫
南风窗 2016年21期
关键词:国力约瑟夫霸权

李哲夫

约瑟夫·奈撰写的《美国世纪结束了吗》,是一本篇幅不大且比较易读的书,但同时也是一本能够引人思考的书。通观全书,显示出作者具有驭繁于简,从容裕如的功力,既大开大阖,展现出全局在胸的战略视野,又纵论古今,给人以丰富而又深刻的历史意蕴。掩卷而思,印象颇深。

如何理解“美国世纪”?“美国世纪”,它的起点应从美国参与二战的时间,即1941年算起,不仅是因为在这一年,美国著名报人卢斯在《生活》杂志上的一篇社评中首创“美国世纪”这个概念;也不仅是因为美国决心在这一年摒弃孤立主义、高调介入世界事务;更重要的是,美国当时已经占了约世界经济一半的份额,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强国。

但作者认为,“美国世纪”并不意味着美国在全球具有说一不二和无远弗届的霸权,而勿宁说,这是一种“主导地位”或“居高临下”的位势,他把它称作“半霸权”。美国做不到让世界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它不能阻止苏联获得核武器,不能阻挡新中国的诞生,不能打赢朝鲜战争,甚至对毗邻小国古巴建立起共产主义政权也无可奈何。美国也并没有控制全球,在冷战时期,世界是相互对峙的两极,不是美国一家说了算;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提供的所谓“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主要是限于西方资本主义俱乐部成员,而不是普惠全球,俱乐部之外的众多第三世界国家都受益有限。这些观点基本上是客观的公允的。但他没有对美国霸权所获得的“额外”利益和其对世界负面作用作任何批评。

“美国世纪”凭什么还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作者看来,决定一个国家盛衰的主要因素是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软实力。由此出发,他对可能挑战美国的几个大国和国家集团(主要是欧盟)逐一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它们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内,起码是在2041年以前,都没有可能取代美国。

这里,最能构成挑战的是中国,在此期间,中国的经济规模很可能会超越美国,但军事力量和软实力则差以千里,综合来看,美国的头号强国地位仍然不可摇撼。还不止此,从历史经验来看,美国的国力下降不是“绝对衰落”,而是“相对衰落”。

在历史上,曾经主宰欧洲大陆几个世纪之久的罗马帝国,其最后衰落是从内部腐败开始而导致的停滞和倒退,那是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式的无可救药的“绝对衰落”。而曾经威加四海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其失去霸权则是由于“相对衰落”。在一战前后,它的国力并没有衰减,但却被一些国家所超越,主要是被美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因此不得不交出霸主的“交椅”,但却仍能够体面地保住其世界强国的位置。

而今天的美国,如果说其国力有所下降的话,也是相对下降,是由于其他一些国家的发展和崛起而形成的比较优势降低,美国的综合国力还是逐年有所提升的,这与昔日大英帝国的情形类似。不同的是,尚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当年美国超越英国那样,对于今天或今后二三十年内的美国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

作者从国力出发解释“美国世纪”的可延续性,是有说服力的。但他似乎有些过高地估计了军事实力和软实力的作用,认为美国的军力将领先于其他大国几十年,美国的软实力也保证了它与世界几十个国家都有结盟关系,而潜在“挑战国”中国却连一个盟国也没有,因而不可能与美国相匹敌。但我们要问,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衰退了,它又怎么可能支撑其庞大的军费开支呢?即使短期可以,长期下去会不会难以为继呢?而盟国关系那就更是一个变数了,不是说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吗?

约瑟夫·奈认为,权力转移和权力扩散这两种现象都可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却呈现出异常复杂的局面。他提出了一个国际权力格局“类似于三维国际象棋比赛的模式”。有同时对弈的三副棋局:最上面一层的是军事对弈,中间一层的是经济对弈,最底下的一层则是非国家行为体所采取的行动。这是一幅立体的权力博弈图景,对此,作者认为简单地用“单极”、“多极”和“霸权”来加以描述和概括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一错综复杂的现象,“显示了可能不会终结美国世纪的重要趋势,但肯定会改变美国世纪”,这大概就是约瑟夫·奈写作这本书的最后结论。

猜你喜欢
国力约瑟夫霸权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谁动了约瑟夫的钥匙?(下)
“量子霸权”之谜
谁动了约瑟夫的钥匙?(上)
屈原之死
童话
约瑟夫·科尔曼的歌剧批评(上)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语言与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