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成开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力工具。通过这门课的教学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和融入社会,并且能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从而做一名具有优秀品质的社会主义公民,成为社会的主人。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真正地让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从而让学生做一个品德优秀的人。在任教这门课程以来,我不断学习、总结,对如何上好这门课程也积累了一些看法。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1.没有专门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研究活动
在农村小学里基本上就没有主授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而大多是语文、数学、英语课的教师来兼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所以由哪位老师来授课随意性也很强,很少考虑教师是否能教好这门课程,更不考虑老师代这门课的教学水平到底如何,所以在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这方面就欠缺很多。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老师也一般不会把这门课程当成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所以既不会去深入地钻研教材,也很少琢磨它的教法。
2.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太紧密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但老师的教学往往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时也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对学生没有说服力,教学效果也就不太好。同时老师对如何上好这门课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能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摸索。甚至有老师把课上成了口语交际课,根本没有把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违背了教学中三维目标协调发展的这一基本原则。也有的教师把它当成了思想教育课,既没有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也没有遵循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比较片面,把教学目标中的三维目标融为一体也就更谈不上了。
3.没有采取适合这门课的教学方法
由于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教学手法也比较单一,像让儿童直接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而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教学形式运用就比较少,大多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些学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多媒体等现代化一些教学手段没有很好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这就导致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如何上好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
1.教学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育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多思考,多实践。老师除了课内教学,还应抓住各种机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能深入理解课堂所学并把它能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教育要把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就是把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一种体现,让学生由死板的接受知识变成在自我实践中接受教育的熏陶。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
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丰富精彩的,但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与学校所学相矛盾的现象,由此产生许多疑惑。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会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尝试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听听他们的心里话,看看他们平时在做些什么,问问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疑惑,接下来也就明白了我们老师应该做哪些事情,从而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品德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思考,鼓励他们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多去了解有关课外知识。同时也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3.无论老师和学生都要从思想上去重视这门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体现了国家对小学生德育的重视,它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所以,重视它的教学,是学校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研究,让品德与社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4.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去亲身体会
教学过程中,在一个具有生动故事情节的内容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让他们参与到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从而领悟到故事中的教育意义,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得到提高,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并参与社会实践来实现的。老师要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并且给学生创造参与实践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让学生乐于思考,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中为载体,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生活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真正让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的社会生活当中,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品德优秀的人。
参考文献:
高海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我见[J].软件:电子版,2015(1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