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复纺织物,修出未来之路

2016-11-02 19:52阙雁翎
中国纤检 2016年9期
关键词:纺织物纺织业雨衣

阙雁翎

全世界的智能纺织创新都不停地开辟超越传统的道路。无数商家为赢得市场不断更新生产目标。利用可穿戴技术,纺织工业正以前所未有的趋势涉入环保、生物、医学、电子,甚至已广泛应用于建筑业。在纳米技术的帮助下,许多有价值的副产品也能成为普通的纺织材料。

其实,将纺织业进一步深化推进的理念源自不同材料的自修复性。为制成自修复式纺织物,各行业采取不同策略,比如可逆的交叉链接、可释放愈合剂的纳米原理、形状记忆效应、纳米颗粒迁移、电流体力学、导电性和共沉积等技术。

自修复纺织材料的构想来源于自愈或自动修复的原理。然而如今,自修复的概念已普遍于塑料、陶瓷、金属行业。自修复材料能增加资产的使用年限,极大地为消费者节约生活成本,在任何领域都将成为一个非常理想的产品。但关于自修复产品还存在颇多争议,2011年,世界权威刊物发表了不下200篇关于自修复产品的学术论文,让业界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再修复聚合物和复合材料在金属和陶瓷方面的自修复产品被大众青睐,已有目共睹。

自修复技术也毫不例外地在纺织服装工业找到了自身的定位。自修复技术,即自修复纺织材料及织物无需维护保养就可持久耐用,这种技术和智能纺织品只需要少量资源和结构的应用程序。

自修复纺织物曾被认为只能是科幻小说中的一个概念,但现已梦想成真。所谓的自修复即织物靠创新层自动修复表面的小孔和裂缝。这项技术源自专业渔民的防水工作服,即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率先发明智能雨衣开始,至今已发展到一定程度。

智能雨衣就是利用聚氨酯塑性材料,以液体材料最早应用于专业雨衣里层的纺织材料表面,并逐渐变硬。将胶样形态的愈合剂微胶囊加入液态聚氨酯中形成雨衣外层,且变硬并与纺织物形成弹性粘合。因此,当织物撕裂时,这些胶囊就会在破损区域自动化开形成自补层。密封剂在接触空气和水后慢慢变硬,由此达到自修复的效果。但是这种产品被用在商业生产前,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首先需要弄明白为什么这种纺织材料可自动缝合数毫米的裂痕,以及在产生胶样作用时,其防水性能如何。尽管如此,这些创新技术在未来智能纺织业界依然有着巨大的潜力。

另一种自修复纺织技术源自橡胶。此类材料中的分子粘连在一起,形成超级分子橡皮层,其中既包括了交叉连接结构也包括环环相扣结构。这种橡胶状物质拉伸后可恢复至原有结构。在室温下此材料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自修复。在紫外线照射下,撕碎的衣物也可利用类似合成橡胶材料进行自修复。就好比有些材料在热力的帮助下实现自修复。用紫外线照射需要修复的区域,使材料暂时融化,聚合物冷却和固化后即可修复服装的撕裂部分。

随着对环境和可持续性问题的重视,自修复纺织品和服装不仅节省材料,而且持久耐用。这种让纤维织物发生转变的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促进环保。

为了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的未来,世界纺织业正向功能化产品和智能化迈进。品牌制造商、零售商、创新人士和研发人员均在携手合作,共同打造美好的未来。不仅如此,自修复概念还广泛应用于金属、陶瓷以及塑料业中,但在纺织业中仍停留在初始阶段。纺织研究人员和科学家利用各种物质,希望研发出理想的具有自修复功能的服装。虽然这一想法从技术上是一大挑战,但也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

(据印度《从纤维到时尚》最新资料http://www.fibre2fashion.com/industry-article/7447/self-repairing-textiles-mending-its-way-into-future)

猜你喜欢
纺织物纺织业雨衣
气球雨衣
采用二甲基甲酰胺(70℃溶解法)测定棉/氨纶混纺织物纤维含量
使用尺度不变特征变换和K最近临算法快速自动识别混纺织物的棉毛纤维
纺织业两人入围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
醋酯纤维氨纶混纺织物定量分析方法探讨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雨衣变形记
纺织业觅路
能变出雨衣的18升大容量背包
科尔:“走出去”带动纺织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