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吴青海到中国纤维检验局调研并接受本刊采访,系统阐述了纤检机构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对公证检验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本刊整理刊发,未经本人审阅。
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两年来,各部门和新疆做了大量工作,在确定面积、采集价格、监管贮棉仓库、实施公证检验、兑现农民补贴等方面,形成了有效可行的工作机制,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主体作用、稳定棉花生产、保护棉农收益、稳定质量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公证检验制度作为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试点情况表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正确的,目标价格改革和公证检验制度应当继续坚持、不断健全完善。我想就坚持公证检验制度、提升新疆棉花质量水平,谈几点意见。
市场对以质量为核心的棉花有效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在可以看得比较清楚的一个趋势,就是市场要求新疆棉花供给解决“有效”的问题,“有效”的关键在于提升质量和效益。这是一个事关全局而又必须全局共同用力解决的系统性问题,需要各部门协同共治共同实施系统工程。
从产量上看,新疆棉花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新疆棉花产量目前已经稳居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新疆棉花供给情况影响着我国棉花市场需求。
从质量上看,有喜有忧。
“喜”的是新疆棉花质量优势突出。据2010年以来公证检验数据统计,反映新疆棉花质量的多项重要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长度指标连续6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近年来棉花纺织品结构调整、产品档次提升,对高质量棉花的需求不断增长,新疆在满足棉花有效供给上,贡献率最大。国内流通的品级(颜色级)三级以上棉花有80%来自新疆,其中最高的年份达到95.38%,二级以上高等级棉花几乎全部来自新疆。长度与棉花的整体使用价值关系密切,国内流通的28毫米以上长度的棉花,有60%以上来自新疆,其中最高的年份达到93.07%,用于纺高支纱的长绒棉全部来自新疆。
“忧”的是从棉纺织市场看,新疆棉花质量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主要表现在长度变短、马克隆值指标下降、异性纤维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2010年以来公检数据显示:新疆棉花平均长度呈下降趋势,其中2013年度下降幅度最大,较2010年度下降近1毫米;马克隆值是棉花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与成纱质量有密切关系,只有马克隆值适中(B级以上)、细度适中、成熟适中的棉花才具有较好的纺纱性能。而目前马克隆值达到这种标准的棉花比重也出现下降趋势,其中2015年度相比最高年份降低35个百分点。
这种状况是不能适应和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的,尤其难以满足用棉企业个性化、定制化的新兴生产模式的需求。现在市场对棉花供给体系细分程度、精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从棉花育种、种植、收购、加工、仓储、物流等多个环节,都主动去适应这个“新常态”。这个适应的过程,就要求我们各个环节都要以用棉市场对质量的需要为导向,积极主动地影响质量形成,利用棉花公检科学数据指导棉花供应链各个环节,主动培育质量、精心呵护质量、促进形成质量,使各个节点都能管控质量,实现依据纺织需求来调整棉花供给质量结构的根本目的。
目前新疆棉花供给面临的突出质量问题
实施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两年来,质监部门每年组织百余家纤检机构、2000余名检验人员,连续工作近半年时间,累计检验棉包3000多万包,每包形成一组质量数据,公检信息系统纳入改革试点信息平台,政府、市场、企业广泛采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将棉花加工企业入库公检量与收购加工量进行比对分析,为控制违规套取补贴行为提供了有效的监督手段;新疆建设兵团定期获取定制化公检分析数据,提升了对团场企业生产管理的科学针对性;棉花加工企业利用公检网络,实现了监管棉公检重量、质量证书全面电子化;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交易系统与公检系统对接,方便用棉企业网上选棉,提升了棉花贸易的便利化和信息化水平。这些海量数据是新疆棉花质量历史情况的客观反映,承载着新疆棉花质量因素的规律性联系。从我们目前所做的一些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棉花质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是品种。这是影响棉花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2013年,新疆已审定的棉花品种数量254个,部分植棉面积10万亩的乡镇,种植品种多达30个。同一种植区域内同时使用这么多的品种,直接影响着市场供应商品棉花品质的一致性。
二是采摘方式。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机采棉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弥补劳动力欠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品种选育、种植管理并不能完全适应机械化采收,怎样降低杂质含量,有效排除异性纤维混入,面临着更大挑战。
三是加工。大规模机采带来籽棉加工过度清排除杂,造成了对棉花强力、长度等内在质量的损伤,增加了短纤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机采棉花的市场竞争力。部分企业对质量管理还不够重视,稳定加工质量也面临着挑战。
四是政策。当前,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只与产量面积挂钩,籽棉收购也只论衣分、论重量,没有紧密联系质量和品种。在这种政策导向下,棉农普遍重产量轻质量,选用品种时片面追求高单产、高衣分,种植管理粗放,不利于提升棉花细度,不利于增加长度,不利于增强可纺性。
提升新疆棉花质量水平的工作建议
实施公证检验制度十几年来,现在已经做到了每年可以基本明了每一包棉花的质量数据,这就为全面掌握新疆棉花产量、质量的底数,实现宏观调控提供了更加详实完备的数据支撑。怎样用好这些海量数据,挖掘这笔宝贵资源,大有文章可做。为此提出几点意见建议。
一是坚持和完善公证检验制度。坚持优化“专业仓储+在库公检”模式,完善检验环节设置和过程控制,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要倾听纺织企业需求,继续完善棉花国家标准,科学设置质量指标,更为高效、客观、全面地评价棉花质量水平,为进一步加强全产业链质量管理打下基础。
二是加强质量规律研究。要以公检数据为基础,探寻棉花质量形成规律,深入分析棉花生产各个环节对皮棉质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质量数据与棉花品种、田间管理、采摘加工等环节的相互关系,进而由表及里、由果寻因,总结提炼质量导向政策。质监部门一直在研究用好质量数据科学引导籽棉加工和纺织用棉过程,取得了一些有益效果。在籽棉加工环节,改进了皮棉加工工艺。在纺织用棉环节,研发了纺织配棉系统,提供了优化的纺纱工艺方案,实现了精准配棉。这两个方面都需要扩大应用验证。接下来,我们希望同相关部门一起,共同研究棉花质量与品种、种植管理、采摘加工等环节之间的关系,从各个环节共同采取提升质量的措施,切实提升新疆棉花质量水平。
三是支持质量信息软件开发。目前,新疆已经建立起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信息平台,公检数据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也联合发布了加快棉花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棉花产业大数据体系初步成型。建议自治区政府通盘考虑、统筹协调,以质量数据应用研发为重点,加快完善新疆棉花产业大数据平台,继续深化和创新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提升棉花供应链信息化水平,打通供需壁垒,提高棉花供给质量。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棉花产业供给侧改革。加强政府部门、相关机构、行业协会之间的沟通协作,以质量为主线,打破“信息孤岛”,整合数据资源,以质量为主线,链接棉花生产、交易、消费等环节,构建由质量数据驱动的全程供应链,实现供需无缝对接,达到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