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产业创新驱动当何去何从?

2016-11-02 19:22姚穆
中国纤检 2016年9期
关键词:纺织服装协同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中国制造业要在2025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基础方阵。其中纺织制造业应争取在2020年进入世界纺织制造强国的基础方阵。想要达到这个要求,中国纺织制造业必须贯彻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智能化、工业化,两化融合”的总方针。

今年5月30日至6月1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第九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领导人都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要实现社会进步,要实现人民生活美好,要实现和平安详,必须首先依托创新产生驱动。

行业创新的全面化格局正在形成

对于纺织产业创新我们不能再一直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而要重视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既要关注思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创新等,也要关注思想方法创新、基础理论创新、机械设备创新、运行控制系统创新、工艺技术创新、产品指标创新、标准创新、检测创新和仪器创新、多学科协同创新。

在实施创新工作时必须重视“协同”。首先要产业链协同创新。服装产业要向前与天然和人造原材料、各种功能性纺织纤维、纺纱、织造、印花、染色、整理等各个工序协同;本身要保证量体、设计、剪裁、缝纫、整烫、包装互相协同;向后要和传送、运输、收集反馈信息,指导穿用相协同。而在服装产业内,还需要机械设备(量体、制版、剪裁、缝纫、整烫、包装的系统机械设备),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及电子软件系统,半自动或自动辅助设计系统,服装成形检测系统,产品品质检测和评价系统,多学科(服装、纺织、化学、物理、数学、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自动控制、经济、管理、市场等)人才协同系统。

在多学科、多工序、前后道共同协同创新的努力下,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一定会在目前基础上产生重要的“转型升级”的重大发展和变化。

设计、生产、制造和设备的智能化在中国已经起步。中国的棉纺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示范企业已建成4座5万锭的生产系统,从排好棉花包自动抓棉机起到“清棉、梳棉、联合机”,“并条机”包括“条卷、并卷、精梳联合机”,“粗纺、精纺、络筒联合机”;筒纱自动堆垛、打包、装箱、入库系统,已经使棉纺生产系统原来用工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每万锭、每日三班需用工人365人,降到现在30人以下。

筒纱自动染色生产系统也形成智能化示范企业,已经用机器人、机器手完全自动使用筒纱堆垛、打包、入染缸、自动配制染液、自动输送染液、在染缸中染色、清洗、取出筒纱、脱水、红外线烘干、检测、打包、装箱、入库的自动智能管理全过程。

服装产业也开始实现智能化生产,依托自动化多针床针织机开始实现T恤衫、羊绒衫面向“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服务系统。具体做法是在网上公布T恤衫或羊绒衫生产企业库存的纱线的纤维品种(天然纤维的棉纱、绵羊毛纱、山羊绒纱、化学纤维长丝、弹性丝及各种功能混纺纱等)和线密度供订户选择;同时公布设计的领形、袖形、袋形、衫形、提花设计方案和颜色、织纹、花型等供订户选择;然后进行量体或者网上提供体型和尺寸。企业用计算机按订户选择的要求设计后,从储纱库调取纱线(品种、颜色、配色)到指定的自动化多针床针织机上,并将针织加工设计程序由计算机联通到针织机,由针织机按设计程序直接三维制造并缝合形成T恤衫和羊毛衫。经检测和后加工(清洗、烘干、熨烫、折叠、包装等),在3~6天内快递给订货人。

同时,西装生产也开始启动个性化订货生产试用系统。但是目前机织织物服装生产的绘版、裁片,特别是缝纫加工还无法全部由机械设备全自动加工完成。这方面需要多行业、多学科协同攻关的重大创新驱动。

行业发展的质量为先意识正在提升

在产业智能化创新发展的同时,纺织服装产业必须同时特别重视“质量为先”“绿色发展”和“结构优化”。

纺织服装产业必须特别重视社会的需求和中国市场的弱点和短板。首先,纺织服装的社会需求日渐增高。服装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工作和生活环境、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要求,但都有高性能、新功能、特殊需求、精细精致、优异品质的要求。特别关注安全防护问题。

(1)高性能:高强度、高模量、超高强度、超高模量、耐高温、耐低温、阻燃、防熔滴、高摩擦因素、低摩擦因素、防高能辐射、防高电压、防磁力线等。这些是特种防护服装安全的重要和关键性能要求。

(2)新功能:导汗、透气、快干、高吸水、保暖、凉爽、防紫外或远红外辐射、恒温、抑菌、抗菌、防臭、避蚊、驱螨、防水、防油、防污沾、挺括、抗皱、保形、可机洗、洗可穿、随便穿、抗静电、防电磁辐射、触感、遮蔽性等以及松、软、无刺痒、无刺扎等服装服用的功能要求。这些是人类各种生活环境条件下日益增强的各种希望和要求。

(3)特种要求:特殊环境、特殊人群、特种职业圈专用的特种要求,例如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工作服、职业装的多功能要求,特别是油田开采、煤矿开采、医生护士人员、军警、航空、航海、航天、精神病痛、休闲旅游、各种运动员、演员等服装的特种专用功能要求。

(4)精美细致:精细、精美、精湛、文化、意念、适体,特别是对特异体型人群的适体特性以及与品能的结合。

优异品质:重视各方面的品质特性优异、均匀,无或极少疵点,不粗制滥造、尽量克服各种缺点,维护声誉等。

行业运行的“供给侧”方向正在确立

同时,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受到劳动力成本高、能源成本高、运输成本高、环境治理成本高、创新发展成本高的制约。因此,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必须放弃低档产品的生产,集中精力生产高档、专用、优质、精美的产品,面向“多品种、小批量、快交货”的社会需求,步入引领全球服装市场的领域。

纺织服装产业同时需面对全球环境需求的严峻挑战,一定要绿色生产,无污染释放,并保护环境。做到不释放污气、污水、污物;做到原料和材料不损伤社会环境,保护森林、保护草地、保护淡水资源、减少噪声,努力实现“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要求。合理处理织物边角料,清理分拣尽量实现再生利用。

作为服装领域的创新,有如下几个方向:

第一是一般安全防护重点中的高温工作场所、战场、火灾现场包括钢铁冶炼及铸造车间等的阻燃、隔热、防熔滴、防金属熔粒等的专用工作服。

第二是防静电、防爆(油田、天然气田、汽车加油站、石油加工企业等)以及防电弧袭击等专用工作服。

第三是防固体撞击。例如基建工地防固体物下落击伤的头盔和战场的防弹、防破片袭击等的专用服。

第四是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的防控,特别是有毒气体泄漏现场的救灾,战场毒气弹爆炸现场的救灾,有害病菌、病毒传染现场的隔离(例如2003年“非典”SARS流行期间医护人员的防病毒服)等的专用工作服。

第五是特种场所高能辐射的隔离。例如雷达站工作人员防超高频电磁辐射、核电站工作人员防核辐射泄漏、医院高辐射检测室(X射线、CT检测)等医护人员防护、核潜艇战士防磁场损伤等的专用工作服。

第六是工作现场防止某些刀刃损伤的防割手套,尖钉地区行走的防刺靴等,这些都需要特殊的纺织材料。

[此文根据姚穆先生在第二届新疆纺织服装技术论坛(2016)演讲整理,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猜你喜欢
纺织服装协同
澳洋纺织
让人心碎的服装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