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是刘墉的反面

2016-11-01 21:13安小蔓
家人 2016年10期
关键词:刘轩刘墉儿子

安小蔓

也许每个“二代”都曾试图摆脱父辈的光环和影响,用真材实料来证明自己,例如刘轩。

他的父亲刘墉,知名华人作家、画家,他关于为人处世的温馨励志的散文,影响了两代年轻人,崇拜者遍布整个中文世界。

别人羡慕他,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其中的复杂滋味:年少时父亲是骄傲;但成年、进入社会后,就成了压力。

已过不惑之年的刘轩说:我用了15年时间,终于打造出一个足够自信的自己。

29岁,一切归零

直到29岁,刘轩才找到真正独立的机会。

长大后,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还没想出答案,父亲就以自己为蓝本,暗暗为他安排好了人生:学画画、勤写作,争取早日继承自己的衣钵。

刘墉在儿子身上看到了文学艺术天赋,而中国文人骨子里总有“一门二王三苏”的期待。

但越是这样,刘轩越是抗拒与父亲有关的一切。尽管对文学感兴趣,但他最终念了心理学;避开了自己其实也擅长的美术,去茱丽叶音乐学院辅修了音乐。

等到29岁在哈佛大学念完了博士学位,刘轩才意识到自己因为较劲而出发得晚了一点:同龄人大多已在社会上混迹多年立足,而他才站上独立的起跑线。

毕业那年,恰逢“9·11事件”,刘轩做了心理辅导方面的义工。太多的生离死别如潮水向他劈头盖脸涌来,他很快被负面情绪感染。为了走出内心阴影,刘轩决定回台湾,换一个环境重新开始。闻知儿子的决定,父亲第一反应竟是担忧—在他眼里,29岁的儿子还是孩子,要是外面太苦怎么办?“要不要我出一点钱,租个好点的房子?至少要让住的地方稍微舒服一点吧。”

刘轩还没想好怎么拒绝,母亲毕薇薇先忍不住了,“不要,这是儿子自己的决定,他要的是全新的挑战,就让他去吧。”

如同鱼找到海洋,飞鸟找到蓝天,刘轩带着两只皮箱,回到阔别21年的台湾。

住所是临时找的,一间平房,只通了水电,单人床垫,粗制滥造的桌椅,以及因为经常经受台风的洗礼而快要坏掉的屋顶。

这么简陋,他却像闯入了一片陌生的天地,处处新奇,每一口空气里都充满了自由。

入住当天傍晚,他取出相机,蹲在角落拍下余晖打进窗的光影。这张照片一直陪伴他到现在。

请您替我保密

刘轩开始到处投简历,只是踌躇满志的热情很快又被现实消融。

起初他希望能“专业对口”,在心理咨询行业入职,但空白的工作经验是他最大的硬伤。后来他扩大了征选范围,咨询、传媒、文化等领域都可以,陆续投出的简历很快有了人事经理的回音。短暂兴奋后,刘轩发现蹊跷:对方对他是否是刘墉的儿子更感兴趣。

原来,台湾的70后、80后都是读着刘墉的书长大,而他曾毫无保留地把儿子名字与成长故事一起写进了书里。

刘轩只得让履历里不要出现“刘墉”二字,比如在个人简历里,“亲缘关系”一栏只填母亲的名字。而对所有猜测自己身份的试探,他也统一回复:“只是同名而已。”

饶是这样,也防不住所有知情者。后来他进入了一家知名广告公司,上班没几天,突然被公司某高管通知去对方办公室一趟。

在同事们或疑惑或同情的眼光中,刘轩硬着头皮“赴约”,他有不好的预感。果然,一进办公室,他就见到一张有些熟悉的面孔,以及更熟悉的“果然是你”的笑容。

原来,高管在美国待了多年,认识刘墉父子。这次无意中看到新晋员工中有刘轩的名字,再和照片对上号后,自然要见他。

刘轩苦笑,知道瞒不下去了,他不希望自己因此受到特殊待遇,恳求对方保密:“如果有人问起,就说我不是吧。”

直到离开这家公司后,刘轩的身份才被曝光。昔日的同事们惊讶:“看他做事这么拼,还以为只是同名同姓的普通人。”有个那样的爸,怎么还可能这么拼命工作嘛,大部分人都会这样想。

不拼命努力怎么行?刘轩急于赶上同龄人的脚步,“我就是用‘赶进度的心态做了很多事情。”

遇见一个不认识刘墉的女孩

刘墉对儿子的影响,远不止在事业领域。

23岁就当爹的他抱孙心切,从儿子20岁后,只要有机会给儿子物色对象,刘墉都不放过。身为畅销书《我不是教你诈》系列的作者,他有太多办法让儿子赴约。

“我一开始还傻乎乎的,不晓得是什么目的,只是觉得怪怪的。”太多年没联系的某阿姨、刚到纽约的某伯父……刘墉打着两家老友相聚的旗号,让儿子不停认识“朋友的小孩”。

到了现场,那正襟危坐的架势,妥妥的相亲场景。但刘轩不好拂父亲面子,只能勉强坐下,和对方“聊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但总有人会把话题始终放在自己父亲或者两家人如何“门当户对”上,这让刘轩对在这种相亲席上认识的女孩无论如何也来不了电。

儿子一直对谈恋爱“没兴趣”,刘墉急了。失望太多次,在听说儿子回台湾认识了一个女孩子后,他欣喜若狂地订了最早的机票要去逼婚。

刘轩自己找到的女友Cardin,是在一个外国朋友举办的变装舞会上认识的。作为受邀DJ,刘轩扮演成大魔王,负责用魔幻的音乐让大家“群魔乱舞”。

来参加舞会的有约两百人,Cardin是少数几个没有“盛装打扮”的女孩。她本是被同事请来当翻译的,结果同事热切地去认识外国友人,把同伴扔在一旁。但Cardin丝毫不因为自己被遗忘和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的装扮就躲在一边,反而很陶醉地一个人跳舞。

“很多台湾女生发现自己格格不入的话,会缩在一个角落。但她没有,相反,她很享受这一切,包括舞蹈、音乐。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女孩不一样。”

主动去和对方搭讪后,他发现Cardin和自己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也是从小就去美国留学,也刚回台湾没两年,并对音乐很感兴趣。最妙的是,Cardin根本不知道刘轩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刘墉,“这不正是我想遇见的那个女孩吗?”

我的婚姻我做主

父子俩在台湾的重聚却因为严重分歧的婚姻观险些闹翻。

谈恋爱必须以结婚生子为前提,这是刘墉的原则;而刘轩虽不介意把女友带给父亲认识,可他反感第一次见面就催两人赶紧结婚生小孩的做法,干脆拒绝:“我们恐怕得恋爱很长时间,恐怕哪天觉得不合适就会分手。”

没有充分的相处和了解就结婚,那才是对女方的不负责。而且他也不想“一穷二白”地就娶对方——难道连自己的婚姻大事都要靠父亲的财富和荣耀吗?

Cardin懂刘轩,还是她出面打了圆场:“其实我们都还年轻,都有自己想做的事,这几年想先发展事业。”

如今早不是女性生而就只能相夫教子的时代了,Cardin在一家汽车广告公司做策划,她希望自己以后能在这个领域成为最优秀的人之一。

相互支持、一起发展的关系才能走得更远。Cardin努力工作,也支持男友去尝试所有他感兴趣的事。后来转到公关部后,她还借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他介绍工作。

有个懂自己的人,刘轩的才华终于得到充分释放:他开始将自己所学的心理学应用到广告营销业中并取得了事业的成功;遍地开花的副业——电台DJ、做混音专辑,更是忙到自己都大呼“精力不够,太累”。

在Cardin的鼓励下,他试着在《苹果日报》《东西名人》等报刊撰写专栏。“专栏作家刘轩”,这个曾经他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不会有的身份,就这么白纸黑字地摆在了眼前。

2009年,刘轩决定结束长达7年的试婚期,“可以一起经营事业,就能一起经营家庭。”低调成婚的第二年,他完成了自己的新书《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书中,他告诉年轻的情侣们:结婚前,你们需要完成至少十件事:

1.跟你的另一半做至少一次的长途旅游;

2.一起去图书馆坐一个下午,看自己的书,不要跟对方交谈,出来之后再聊;

3.做一顿烛光晚餐。不管你洗菜还是他切菜,开一瓶红酒,不用急着洗碗;

4.一起买一个玩偶,给它取个名字,旅行时永远带着它;

5.跟你的另一半去夜店,假装不认识,彼此搭讪,不准笑场;

6.去看彼此小时候长大的地方;

7.趁着有流星雨时上山头许个愿;

8.去一个孤儿院或疗养院,两人一起捐款,不要署名;

9.一起照顾一盆植物或是一个小动物;

10.在对方面前放个响屁。

假如你办不到,很难一起走一辈子。他就是这10条的最好实践者。

做一个Game Maker般的爸爸

为人夫,继而为人父。这一次,刘轩终于实现了他最大的心愿:绝不成为刘墉那样的父亲!

刘墉29岁时独自去到美国,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他都缺席了儿子的成长。于是刘轩在自己成为父亲后,先是重新规划了工作时间:“不接太多工作,作息必须与他们一致。”在小儿子出生后,又加了一条:“每周必须有一个家庭日。”

而一直被诟病的“中国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缺席”现象,刘轩是最好的正面案例:他是家里专门负责陪孩子玩的那一个。将多年的心理学知识与教育结合,他提出了Game Maker(游戏设计师)概念,“一个人有‘Game Maker心态,就永远不会无聊。”被刘轩“训练”出来的姐弟俩绝不会依赖玩具来获得游戏的快感,对他们来说,身边的一草一纸,都是可以设计出游戏的最好道具。

刘轩的另一个童年阴影是父亲的偏心。刘墉以要求自己的方式要求儿子:“他是家里的男人,要帮助我修房子、整院子;当夜里警铃响起的时候,他应该立刻跳起来,跑在最前面观察。”而对小女儿却百依百顺,宠爱有加。

“我不希望儿子长大后,会觉得他是被父母轻视的那个人。”刘轩说,“不管是重男轻女还是重女轻男,都不对。”他努力做到公平对待两个孩子,不会将性别意识中的社会刻板印象套在孩子们身上:“女儿也应该有男子汉气概,自信,独立;儿子也可以有女性特征,温柔、细腻。”

最好的肯定

2015年,刘轩站上了《我是演说家》的舞台,凭借儒雅博学的谈吐和不俗的演讲实力,迅速成为第二季《我是演说家》的“演说之星”,成功问鼎总冠军,成为“最会说话的人”。

从最开始排斥父亲到寻找自我,如今,他终于能用最包容的态度看外界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作家、音乐人、广告人、媒体人……每一种身份都有足够的底气,“后来和我合作的人,哪怕之后知道我父亲是谁,他们也只会因为我的实力而不是谁谁谁的儿子,才继续保持合作关系。”

如今,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的刘轩,免不了被读者拿来与刘墉做比较,“我非常喜欢你的父亲,这句话我每天都要听到至少五次。”

与父亲做比较,这不正是最好的肯定吗?

猜你喜欢
刘轩刘墉儿子
打儿子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通信装备维修任务量建模方法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攀登心灵的高山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刘墉测字劝降
刘轩维
美人鱼
刘墉《平凡》中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