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杰,尹荣焕,潘树德,原 婧,陈晓月,刘宝山,韩小虎
(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
基于本科生关键能力的人才培养研究
——以动植物检疫专业为例
韩 杰,尹荣焕,潘树德,原 婧,陈晓月,刘宝山,韩小虎
(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其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突出。以沈阳农业大学动植物检疫学专业为例,深入剖析动植物检疫学专业本科生所需的关键能力,并提出了培养实施对策。
关键能力;课程体系;小组合作学习;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加强和深入,在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培养以立足课堂、面向社会需要为目标和立足点的本科生的关键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能力一词最早在1972年由德国职业教育界提出,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得到强烈的反响,并设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门研究方向的岗位以不断加强关键能力培养问题的探索。目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的重要指导思想。
关键能力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虽然具有不同的表述,但其核心内容是一种在各行业中通用的能力而非操作技能,该能力可实现不同岗位的迁移,并能帮助个人在不同职业领域中获得成功[1]。具体地说,关键能力是各个领域劳动者取得成功的普遍性能力,能够帮助从业者做出选择,快速适应不同职业环境,是一种能受用终身的职业能力。
2.1 德国 德国是关键能力概念的创新国,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已经全面纳入德国众多高校的教学体系。目前,关键能力在德国被认为是一种超越知识和认知的能力;认为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反思性思考是关键能力培养的核心。根据不同文化环境和技术水平来将多种能力相互交融共同解决职业中面临的问题。在德国的高等教育中,已经设立了多种关键能力培养的课程,学生需要取得相应的关键能力的学分方可毕业[2]。
2.2 新西兰 新西兰关键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色:第一,关键能力的培养不仅面向新西兰社会所需的能力,在欧盟的多数国家也具有竞争力。第二,关键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弹性,能持续调整不同专业程度所需的关键能力从而应用于多变的职业环境中;第三,关键能力随着学生认知发展而连贯发展[3]。新西兰将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全过程中,具有持续性养成的特点。
2.3 英国 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关键能力的培养体系。首先,英国对关键能力的内容予以广泛的细化,将其内容细化为交流能力、数理能力、信息技术、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5个部分,并正确定位关键能力应该具有迁移性和普遍性;在结构上关键能力已经被分成主要关键能力(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和广泛关键能力(与他人合作、学习与业绩的自我提高、问题解决)。其次,英国已经将关键能力的培养融入各级各类的培训和教育中,如通过工程雇主联合会西中部技术培训中心,英国的达得利学院等进行培养,亦可通过培训师将关键能力培养融入实际的工作场所中进行相关培训,形成了有效的培养途径[4]。最后,英国已经形成了系统的考核认证体系,可通过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依据关键能力评估标准对学员运用关键能力的情况测评。
图1 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的关键能力构成
目前,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生主要面向的行业包括:不同动物保健和动物诊疗行业,动物防疫检疫和兽医卫生管理行业,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以及畜牧兽医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等行业。针对以上行业,笔者认为动植物检疫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的关键职业能力有:基本关键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表达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学习关键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关键能力,包括兽医疫病诊疗能力、动植物检疫能力、动植物食品理化检验能力、动物营养分析能力等。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的关键能力构成见图1。
4.1 课程体系的设置优化 动植物检疫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公共课包括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环境与生态、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写作、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信息检索与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基础课包括:概率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分析化学、普通化学、有机化学、遗传学基础、生物统计等相关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植物病理学、动物生理学、兽医免疫学、兽医微生物学、动物病理学及检验技术、动植物检疫法规等。专业必修课包括: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学、动物传染病学、兽医公共卫生学、动物寄生虫病学、生物制品学等课程。专业实践课包括:社会实践、植物检疫学实习、昆虫学实习、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家畜解剖与组织学教学实习、动物病理检验技术实习、动物性食品理化检验实习、微生物检验技术实习等。
4.2 创新教学模式的运用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关键能力培养的主要教学创新模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以2个或2个以上学生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教师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目的[5]。目前,该学习方式把学生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且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参与意识的发展,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在该教学情境中,学生之间优势互补,各尽所能,主动参与的机会大大提高,也给个体提供了与他人合作的最好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作为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1]胡昌送,卢晓春,李明惠.关键能力培养策略的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1(6):22-25.
[2]翁震华.德国高校关键能力培养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5(15):66-68.
[3]杨雪艳.新西兰关键能力的内涵与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1):84-87.
[4]余慧娟.中英关键能力培养现状的分析与比较[J].职教通讯,2014(22):30-35.
[5]王俊杰.论合作学习与护理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华护理教育,2011,8(3):140-142.
[6]马乔林.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76-78.
G642.0
A文章顺序编号:1672-5190(2016)08-0088-02
2016-07-25
项目来源:沈阳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6-27);辽宁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2-770)。
韩杰(1978—),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畜牧微生物教学工作。
韩小虎(1977—),男,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兽医传染病方面的教学工作。
(责任编辑:贾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