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志、经籍志命名探微

2016-11-01 07:14张宏锋
关键词:艺文志旧唐书艺文

张宏锋



【历史学】

艺文志、经籍志命名探微

张宏锋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正史之中,仅有《隋书》和《旧唐书》称“经籍志”,其余史书皆称“艺文志”,学界对此鲜有考证。从词本义出发,“艺文”指儒家经典之术,“经籍”指儒家典籍或泛指各学派的典籍;从汉人使用的实际情况来看,“艺文”、“经籍”皆指儒家典籍。这两个词的使用与儒学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儒学兴盛,以“艺文志”命名来凸显儒家经典治国之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受佛道二教冲击,地位下降,改称“经籍志”;唐代以降,儒学复兴,同时为了遵循《汉书》开创的这一传统,遂改回“艺文志”之名。正确理解“艺文”与“经籍”二词的含义是研究《艺文志》和《经籍志》的前提条件。

艺文;经籍;六经;儒术

一、问题的提出

自《汉书》有“艺文志”之后,历代修史皆有此传统。正史之中,仅有《隋书》和《旧唐书》称为“经籍志”,其他史书均称为“艺文志”。通过调查《汉书》、《隋书》、《旧唐书》等史书中“经籍”和“艺文”出现的次数,得出表1:

表1  正史中“经籍”与“艺文”二词出现次数之比较

由表1可看出:“经籍”在史书中出现的次数远多于“艺文”,在《隋书》和《旧唐书》中,“经籍”使用的频率最高。传统理解认为“经籍”和“艺文”二词没有区别,均泛指古代图书。但二者既然同义,为何《汉书》称“艺文志”,而《隋书》和《旧唐书》要改称“经籍志”呢?为何到了《宋史》又将其改回“艺文志”,而之后就不再变更了呢?对此,学界鲜有讨论。本文拟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二、“艺文”和“经籍”的区别

“艺文”和“经籍”两词均可泛指书籍,如《隋书·经籍志》:“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既立,经籍于是与焉。”[1]904《旧唐书·经籍志》:“今录开元盛时四部诸书,以表艺文之盛。”[2]1963通过调查,这两个词很少出现在先秦文献之中,就连《史记》亦未使用过它们。可大致推测,自《汉书》始,二者才被广泛运用到史书中。如果二者同义,《隋书》和《旧唐书》就不必将其改称“经籍志”了,显然二者有着细微差别。

前人对“艺文”二字的解释有两种:一种将“艺文”当作并列结构来解释,如清人刘天惠在《海学堂初集·文笔考》中指出:“《艺文志》先六经,次诸子,次诗赋,次兵书,次数术,次方技。六经谓之六艺,兵书、数术、方技亦子也。班氏序诸子曰:‘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旨,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支与流裔。’据此,则西京以经与子为艺,诗赋为文矣。”[3]127一种将“艺文”当作偏正结构来解释,如清刘咸忻云:“群书皆文,而以六艺为宗,故名艺文。”[4]4023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有的学者认为“艺文”二字为偏正结构,为艺之文,即六经的文本体现或反映之意[5]22;有的学者认为“艺文”之“艺”本指诸家所长之技艺、术艺,与“六经”无关,“文”为规范、楷式之义[6]165。这些解释皆从汉人著作中寻找证据,而忽略了词之本义,论证略显不足。

“艺”与“书”之义相关联源于“六艺”一词,而“六艺”与“六经”联系在一起应在西汉初期。多数学者认为“六艺”即“六经”,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贾谊在《新书·六术》中云:“是故内本六法,外体六行,以与《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以为大义,谓之六艺。”[7]316贾谊对“六艺”的概念作出了明确的表述:“六艺”并非指“六经”,而指“六经之术”。换言之,“艺”即“术”。这亦符合“艺”的词义演变规律。《说文解字》释“艺”云:“艺,种也。”[8]58可知,“艺”最初为动词,种植之义。后词性发生变化,引申为名词,“才能、技能”的意思,如《礼记·礼运》:“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注》艺犹才也。”[9]701“六艺”最初就是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由此可见,“艺”侧重某种技能,而这种技能反映在儒家思想层面上即为“术”。“文”,《说文解字》释之云:“文,错画也。象交文。”[8]182其本义为花纹、纹理,后经历“字—文章—文献、经典”的词义演变过程,具有“文献,典籍”之义,如《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0]81所以,从词的本义出发,“艺”、“文”合称,指儒家经典之术。

若想真正弄清楚“艺文”一词的含义,还需了解汉人对其使用的情况。查阅《汉书》发现,仅有两处提到了“艺文”:

(1)《七略》剖判艺文,总百家之绪。(《汉书·列传第六》)

(2)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汉书·列传第一四》)

例(1)云“艺文”统领百家,可见其专指儒家六经群书。例(2)“艺文”的含义不易判断,但根据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可推测这里的“艺文”亦指儒家典籍。相比之下,“艺文”在《后汉书》中使用的频率较高一些,共有七例:

(1)肃宗济济,天性恺悌。……左右艺文,斟酌律礼。(《汉书·帝纪第三》)

(2)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汉书·列传第二十五》)

(3)伥能说经书而用心褊狭,迁严毅刚直而薄于艺文。(《汉书·列传第二十九》)

(4)是时圣上固以垂精游神,苞举艺文。(《汉书·列传第三十》)

(5)王公束修厉节,敦乐艺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汉书·列传第四十六》)

(6)自安帝览政,薄于艺文,博士倚席不讲。(《汉书·列传第六十九上》)

(7)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不忘于心。(《汉书·列传第七十》)

显然,这些例子中的“艺文”皆指六经群书。所以,汉人在使用“艺文”时,专指儒家六经群书,而不包括其他学派的典籍。总而言之,“艺文”二字在汉代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儒家典籍,第二层含义指儒家经典之术。但“艺文志”中,除“六艺略”的书籍外,还有其他五略的书籍,这样看来,“艺文志”之名与其实际内容貌似不符,实则不然。班固在《汉书·艺术志》诸子略小序中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11]164班固认为其他学派的典籍皆属六经支流,故用“艺文”二字便可概括儒家以及儒家以外的所有典籍。

“经”,最初并非指儒家经典。《说文解字》云:“经,织也。”[8]272其本义为织物的纵线。因纵线具有恒定不变的性质,故被用来指代常久不易的典籍。如《释名·释典艺》云:“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12]211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云:“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13]22所以,凡是经典的书籍均可称为“经”。如《内经》、《难经》指的是医书经典;《墨子》有《经上》、《经下》,指的是墨家经典。儒者亦将儒家经典称为“经”。“籍”,《说文解字》释之云:“籍,簿书也。”[8]90其本义为“登记册,户口册”,后泛指成册的书籍。如《孟子·万章下》:“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14]271所以,从词的本义出发,“经”、“籍”合称指儒家典籍或泛指各个学派的典籍。

调查《汉书》发现,“经籍”仅出现一次:“徒乐枕经籍书,纡体衡门,上无所蒂,下无所根。”(《汉书·列传第七十》)此句出自《班固·答宾戏》,《文选》亦收录此赋。吕向在此句下注:“枕经典而卧,铺诗书而居也。”显然,这里的“经籍”泛指各个学派的典籍,并非专指儒家典籍。考《后汉书》发现七例:

(1)臣伏见光禄大夫江夏黄琼,耽道乐术……被褐怀宝,含味经籍。(《后汉书·列传第二十》)

(2)竦闭门自养,以经籍为娱……闲居可以养志,《诗》《书》足以自娱,州郡之职,徒劳人耳。(《后汉书·列传第二十四》)

(3)楷坐系廷尉诏狱,积二年,恒讽诵经籍,作《尚书注》。(《后汉书·列传第二十六》)

(4)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后汉书·列传第五十》)

(5)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后汉书·列传第五十》)

(6)经籍具存,允有力焉。(《后汉书·列传第五十六》)

(7)许慎字叔重,……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后汉书·列传第六十九》)

例(2)、(3)、(4)、(5)、(7)中的“经籍”皆指儒家典籍,自不用多加说明。例(1)中的“耽道乐术”与“含味经籍”对举,前文云黄琼好道术,那么后文的“经籍”应指儒家典籍。因为儒家典籍常常微言大义,除喜好之外,更需学者仔细“含味”其中之义。例(6)提到王允在保存国家典籍方面有巨大的功劳,故此处的“经籍”泛指各个学派的典籍。

综上论证,“艺文”有两层含义,一指儒家典籍,二指儒家经典之术;“经籍”指儒家典籍或泛指各个学派的典籍。

三、“艺文”、“经籍”与儒学发展的关系

上文提到仅有《隋书》和《旧唐书》用“经籍志”命名,这两部史书分别为唐代的魏征和刘昫主持所编。为何唐人用“经籍”而舍“艺文”呢?其实,这与儒学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汉武帝诏举贤良对策时,董仲舒向其提出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15]2523董仲舒建议汉武帝不要把儒家六经仅仅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而要使其成为一种治国之术。换言之,其从“术”的角度称“经”为“艺”,以此凸显儒家思想在治国方面的价值。汉儒称“经”为“艺”,以“艺”显“术”的例子比比皆是。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序中云:“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11]165可见,班固重在六经之“术”,故称“经”为“艺”。通过上文考证,已知“艺文”二字可指儒家经典之术,班固为了充分体现儒家典籍之术在治国方面的价值,有意识地将这一部分冠上“艺文志”的称号。简言之,“艺文”一词比较符合当时儒学自身发展的情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渐渐走上了形而上学的玄学歧途。此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而佛教宣传“神不灭论”:“人身虽有生死之异,至于精神,则恒不灭。”[1]1095这种思想成为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的精神寄托,佛教因此迅速发展起来。至隋唐时,因唐代李姓皇帝重视道教,并将老子尊为远祖,道教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儒学仍是封建统治政权的精神支柱,但因受佛道二教的冲击,其地位不断下降。这在《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中有所体现。与《汉书·艺文志》相比,《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史书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从经学中独立出来。既然儒学地位下降,就不必过分强调儒家典籍的重要性,故《隋书》和《旧唐书》采用“经籍志”来命名。

宋初,因统治者一反五代后周的灭佛政策,对佛教采取了保护、鼓励的措施[16]7,佛教再次兴起。时人受到佛教影响,在文学上多以“歌舞升平、格调平庸的莺歌燕舞”[17]77的作品为主。宋初风靡诗坛的“西昆体”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为了重新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众多儒者开始复兴儒学,欧阳修便是其中之一。欧阳修不满当时文坛现状,在《论更改贡举事件札子》中批判当时的科举考试云:“先诗赋而后策论,使学者不根经术,不本道理,但能诵诗赋,节抄《六帖》、《初学记》之类者,便可盗偶俪,以应试格。”[18]827-828可见,欧阳修十分注重儒家典籍之术。因此,欧阳修继韩愈之后,扛起古文运动的大旗,在宋代掀起了复兴儒学的运动。所以,欧阳修等人在重修唐书时,为了突出儒家地位,自然会采用“艺文志”这一名称。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遵循《汉书·艺文志》的传统。为何这样说呢?在宋代,个人修史或用“经籍”命名,或用“艺文”命名,如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郑樵的《通志·艺文略》。显然,在宋代,二者的区别已不是十分明显。但为了遵循传统,再加上“艺文”一词更符合当时儒学发展的情况,《新唐书》最终采用了这一名称。

明清时期,学者直接将“艺文”等同于“经籍”,如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一:“若艺文即经籍之异称,《旧唐志》称经籍,《新唐》改为艺文,《通志略》称艺文,《通考》改为经籍,《宋史》仍复为艺文,至皇朝敕撰《明史》,亦不改。”[19]1可见,到了清代,“艺文”与“经籍”二词不再有任何区别了。为了遵循《汉书》开创的这一传统,故继续沿用此称谓,不再更改。

四、结语

“艺文”、“经籍”二者虽有相同之义,但仍有细微差别:“艺文”可指儒家经典之术,而“经籍”可泛指各个学派的典籍。在汉代儒学兴盛的背景下,班固为凸显儒家典籍治国之术,首创“艺文志”。隋唐时期,儒学受到佛道二教冲击,《隋书》和《旧唐书》便改称“经籍志”。至唐以降,儒学进一步调整,理学成为统治思想,为了遵循《汉书·艺术志》传统和彰显儒家地位,《宋史》、《明史》、《清史稿》皆改称为“艺文志”。

[1]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伏俊琏.《汉书·艺文志》的文学思想[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6).

[4]施之勉.汉书集释[M].台北:三民书局,2003.

[5]张朝富.《艺文志》之“文”正名[J].社会科学家,2005(1).

[6]王连龙.《汉书·艺文志》“艺文”古义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8(5).

[7]贾谊(著),阎振益(注解).新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8]许慎(撰),徐铉(校订),愚若(注音).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

[9]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郑玄(注),孔颖达(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2012.

[12]刘熙(撰),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14]何晏(注),邢昺(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

[1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7]季姗姗.欧阳修与宋代儒学复兴[J].兰台世界,2013(27).

[18]欧阳永叔.欧阳修全集[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

[19]周中孚.郑堂札记[G]//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责任编辑张琴】

ZHANG Hong-feng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81,China)

Probing into Naming of “Yiwenzhi” and “Jingjizhi”

In official history except “The History of the Sui Dynasty” and “The Old Tang’s Historical Book” are named “Jingjizhi” while other history books are “Yiwenzhi”. So far few academic research on this has been done. The literal meaning of the words “Yiwen” refers to the tactics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Jingji” means either the Confucian classics or various books; In practice, both of them refer to the Confucian classics in Han Dynasty. These two words’ usage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rise and fall of Confucianism. with Confucianism flourishing in Han Dynasty, “Yiwenzhi” was adopted to highlight the statecraft of Confucian classics; From Wei and Jin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Confucianism was impacted by the Buddhism and Taoism, which leads to declining of the status, then renamed “Jingjizhi”; After Tang Dynasty, with the Confucianism’s revival, and in order to follow this tradition beginning from “The history of Han Dynasty”, “Yiwenzhi” is changed back. Correc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s of “Yiwen” and “Jingji” is a prerequisite for studying “Yiwenzhi” and “Jingjizhi”.

Yiwen; Jingji; six classics; Confucianism

2016-05-07

张宏锋(1989-),男,满族,辽宁抚顺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1672-2035(2016)05-0018-04

K207

A

猜你喜欢
艺文志旧唐书艺文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艺文活动早知道
艺文活动早知道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小陈老师来上课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独柳之祸”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