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介入脑部血肿在神经内科治疗效果探讨

2016-11-01 09:39:59谌建吴细娇江西省芦溪县人民医院芦溪3372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年6期
关键词:脑部神经内科血肿

谌建 吴细娇 江西省芦溪县人民医院 (芦溪 337200)

微创介入脑部血肿在神经内科治疗效果探讨

谌建吴细娇江西省芦溪县人民医院(芦溪337200)

目的:探讨微创介入治疗神经内科脑部血肿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神经内科脑部血肿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均给予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则给予微创介入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QOL评分)结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介入治疗神经内科脑部血肿患者效果良好,能更显著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微创介入神经内科脑部血肿生存质量

脑部血肿是当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类型,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有关研究发现[1],微创介入治疗脑部血肿患者具有良好效果,同时具有切口小、恢复速度快、安全性高、住院时间短等诸多优点。本次研究将以此为据,探讨微创介入治疗神经内科脑部血肿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选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神经内科脑部血肿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5~70岁,平均(48.9±6.5)岁,血肿量25~70ml,平均(50.8±3.8)ml;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5~72岁,平均(49.2±6.4)岁,血肿量25~68ml,平均(50.2±3.5)ml。本次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事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病情发展、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签订责任书。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其在性别、年龄、血肿量等资料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降颅压、营养支持、水电解质紊乱调整等常规治疗措施。

同时对照组患者给予开颅手术治疗,患者麻醉结束后将其脑皮质切开,使用吸引器将脑内血肿抽出。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微创介入治疗,患者给予全身麻醉并结合其术前头颅CT检查结果,于患者头颅中线、血肿以上表皮位置进行标记,使用快速锥颅器完成患者头皮、颅骨、硬膜穿刺操作,术者应该结合患者头颅CT检查结果以确保患者穿刺深度并将其控制再1.5~2.5cm。而后术者将金属导芯置于一次性输血管内并将其当做引流管使用,沿着患者头皮、颅骨穿刺口向患者外耳道连线的中点位置再次进行穿刺,深度5~6cm并直接进入患者侧脑室前角,使用注射器完成患者脑内血肿的抽吸,使用引流袋完成封闭式引流。随后术者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为患者注射尿激酶,一般1~2次/d,做好患者引流管、引流袋的固定工作。患者血肿抽吸过程中定期给予颅脑CT复查,确定血肿结构全部抽吸清除后移除引流管。

1.3观察指标[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对比(x±s,分)

①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QOL评分)结果差异;②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痊愈: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血肿全部消失,NIHSS评分降低程度≥91%;有效: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血肿含量降低程度≥50%,NIHSS评分降低程度46%~90%;无效: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其血肿无减少,NIHSS评分降低程度≤45%。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处理,表达方式包括计量资料(x±s)与计数资料(%)两种类型,检验方式则分别为t检验和χ2检验,P<0.05则表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脑内血肿的病发原因主要在于患者脑组织局部出血后血液经历淤积、凝固、液化、裂解等一系列过程而形成血肿,这一过程中血液不但会释放出多种凝血酶活性物质,对人体脑组织造成损害的同时还会由于自身体积、性状的变化对周围脑组织造成软化、挤压、水肿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研究显示[3],脑血中患者病死率≥30%,患者必须及早治疗以清除血肿。

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微创介入治疗,其结合当前不断发展的医学影像装备对患者血肿组织进行精准定位,而后直接以小切口将引流管置入患者血肿组织中,迅速抽吸患者脑内血肿而缓解血肿对患者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损伤症状,降低患者颅内压的同时结合常规药物治疗促使患者受损软组织快速恢复,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微创介入治疗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其不会对患者脑部进行较大切口操作,避免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脑组织、神经系统可能造成的再次损伤症状,也避免患者由于大切口手术可能出现的术后大出血症状。微创介入使用封闭式引流操作,患者术后也极少发生感染现象,其结合颅脑CT对患者血肿组织进行反复检查与抽吸,有效保证患者血肿组织的彻底清除,对促使患者术后快速恢复也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及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微创介入治疗神经内科脑部血肿患者效果良好,能更显著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1]周宗华.神经内科微创介入治疗脑部血肿的治疗效果探讨[J].2016,16(4):20-21.

[2]鄢仕强.微创介入脑部血肿在神经内科治疗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4):418-419.

[3]买提吐尔地·阿布都力克木.微创介入脑部血肿在神经内科治疗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2):42.

1006-6586(2016)03-0082-02

R651.1

B

猜你喜欢
脑部神经内科血肿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儿童做脑部CT会影响智力吗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2-13 11:54:49
12400年前“木乃伊狗”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哈尔滨医药(2016年1期)2017-01-15 13:43:13
俄国现12400年前“木乃伊狗” 大脑保存完好
奥秘(2016年6期)2016-07-30 17:34:30
压抑食欲使人笨
分忧(2016年3期)2016-05-05 01:58:43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神经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