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不再“撕”

2016-11-01 18:54宋金波
支点 2016年10期
关键词:智识发廊王宝强

宋金波

如果一味地情怀至上,立场先行,只会越来越让人反感。

听说2016年流行词已经落定了:撕。

今年看到的“撕”特别多。民间常在“撕”后面加一个不雅词,来形容“撕”之激烈与不择手段,用在“撕破脸”的争论上,倒是逼真。

撕到登峰造极,不可避免就是一拍两散,各自不欢喜。上半年杨绛去世后,围绕对杨绛的评价,文化圈里就大撕了一次。我没说话,只转了几则帖子。后来一位对杨绛很不以为然的老朋友,因为我没转他和他同道的不同观点发言,就和我绝交了。

2016年,网络恶“撕”,是更普遍,程度也加重了。

我开始想当然觉得,如果草根,比如“发廊哥”,因智识程度有限,一言不合便断交,还可以理解,文化精英也这么沉不住气,未免掉价。但转念一想,这个想法本身就不像话,先是歧视了人家发廊小哥,再一个,当真会因为理念不同就此别过,或是撕得不可开交的,不都是文化人吗?

问题不在智识,而在有智识的人。有智识的人,很焦虑,焦虑的原因,是他们正在丧失掉过去的话语霸权。

中国知识文人有过话语霸权么?说实话,有过,特别是那些信息传播渠道特别单一的时期。如今不同了,新媒体之潮,以去中心化为基本特征,几乎已经完全颠覆了既往的信息传播模式。

比如前段时间王宝强婚变。某个影响力不小的微信公众号,连发了三篇批评王宝强的文章。就连这个公众号自己的微信群里,都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大部分群成员都不同意这几篇文章的表述。作者不免有些急:我这明明是代表了现代的、文明的感情和婚姻价值观,你们这些读书人,书都读到猪脑子里了吗?

有意思的是,这次立场不同的双方,自觉地按照草根与精英来划定立场。其实其中一篇文章,就把这个分野不可逆转地点明了,这篇文章把《王宝强离婚声明》评判为“一个乡鄙野夫的野蛮复仇”。而对此文不满的网友,也毫不客气地把对方批成“精英”,当然,会加形容词。

其实充其量,是一小部分“知识精英”而已。偏偏,知识精英,自我精英感最强,想让别人服从自己言说的欲望也最强。但是,当话语霸权在新媒体时代不可避免地失落,伴随着他们喊破嗓子也没人搭理的情境,仅仅靠阿Q式地自我勉励“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或“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已经不足以平复曾经那么骄傲的真理之心了。

这部分知识精英,因为曾经的话语权力幻象,觉得自己具备教化、启蒙愚众的能力与责任,对等地,他们也觉得群众应该对自己报以信任,而不是轻易质疑。如果遭到质疑,他们经常本能地坚持自己既有的立场,声明自己的情怀,而不作太多回应——因为对方不配。

然而,时代不同了,我们倡导平等与包容,反对对立与割裂。即便有时这些精英的观点没错,也不意味着“愚众”应该老老实实地接受知识的赏赐。何况很多很多时候,是的,我用了两个很多,这些容易情怀和立场先行的知识精英,真不一定比愚众在得到知识、辨析真相上更有优势。特别在知乎等平台出现之后,一大批没那么讲情怀也不大在乎立场的专业人士,开始成为所谓精英与草根的第三方。他们自得其乐,别人爱信不信。

那些所谓精英们的衰落,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居高临下的态度惹人反感,而且也因为他们立场先行、情怀至上的讨论体系,已经让他们离真相越来越远。这种状况,在人人都可以很容易触及知识的今天,终于溃坝。

猜你喜欢
智识发廊王宝强
刘德华教王宝强洗手
我不是一把秋扇
八旬老太和她的两元“发廊”
谋生之道
王宝强:好的婚姻让我脱胎换骨
王宝强离婚成了谁的狂欢——娱乐新闻引爆舆论背后的思考
智识盗马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