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颖
(福州市建筑设计院 福建福州 350011)
奥体片区小学的环境适应性设计探究
——以霞镜小学为例
余颖
(福州市建筑设计院福建福州350011)
从奥体片区对小学的辐射范围及环境影响入手,结合霞镜小学实例,在场地总平面布局、交通组织、立面元素、校园主轴线设计、体育活动空间设计、校园景观设计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在奥体片区小学设计中与环境适应性设计相关的几个关键要素。
场地设计;立面组织;轴线设计;体育空间
当今国内各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均把奥体片区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它既是承办国内外各类型重要赛事的硬件门槛,又是赛事期间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奥体片区的发展及各项配套的完善也时刻吸引各方的目光。
城市新建奥体场馆通常为服务特定体育赛事而生,然而前期建设费用往往只占到其全生命周期成本的12%,因此如何做好后期运营以及维护则显得尤为重要。以深圳湾体育中心为例,其在投标阶段便确立了明确的设计目标——“回避多数体育建筑群在城市空间和功能中孤岛的存在状态,而是要成为城市公园系统的一部分”,其业主更是在初设阶段介入时对中心未来的运营就已经有一个大概的想法,引入以文化体育产业为主的商业类型,比如艺术培训、早教、击剑教学等,体现了“文体不分家”和相对高雅的氛围。而后期的运营也证明了这样的设想是成功的,“晚上五六点就已经停满了车,北侧的运动场地上都是人,让人感觉活力充沛。游泳中心全天都有很多人;热身馆现在被一个击剑训练俱乐部使用,外面的大通廊上都是等待孩子的家长;下沉广场设了很多餐饮,大家运动完喝喝咖啡、聊聊天再离开;再里面是钢琴、舞蹈等文化类的商业。体育场主要活动是举办演唱会,平均每周一两场,周边设有一些固定的店铺,看着挺有活力的。”[1]由此可见,奥体场馆的可持续运营离不开片区周边的人气带动,因此,鳞次栉比的住宅小区在奥体新区拔地而起。以福州海峡奥体中心为例,周边1km之内就有阳光城新界、阳光城丽兹公馆、融侨奥体园著、百花新苑、福湾新城等多个住宅小区,近百栋住宅楼。如此庞大的居住人口,首先亟待跟进的便是医疗与教育配套。
在这样的背景下,霞镜小学作为奥体片区距离海峡奥体中心最近的第一所新建小学,受到了各方的关注。
“奥体片区中小学”概念与“普通城市型中小学”相对,选址通常位于城市新建大型体育场馆片区半径数百米至千米左右范围,服务于奥体片区周围住宅区,在满足城市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服务要求的前提下,其环境及交通组织与奥体场馆发生着或间接或直接的关联。
霞镜小学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图1),与海峡奥体中心遥相呼应(图2),图3中,黄色区块即为霞镜小学待建场地。图中可以看出用地南侧西侧已经密布住宅,北侧为待建的保障房小区霞镜新城,而与奥体相对的东侧及东南侧恰恰是学校用地周围面向城市展示的主要界面,与奥体场馆之间完全无视线干扰。作为奥体片区最先投入使用的的配套小学,则应满足片区内密集的高素质人口对于基础教育发展提出的高标准要求,成为区域内一所示范性小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要关注的便是霞镜小学与奥体场馆之间的关系,奥体中心位于用地东南方向,该用地与奥体中心主场馆直线距离600m,用地与场馆间现状为平地,暂无建筑遮挡,这样绝佳的视野使得我们将东南方向作为建筑以及整个场地与奥体建筑群进行对话的一个主要朝向(图4),设计师试图在一组相对低矮的多层教学建筑与相对强势且个性鲜明的体育场馆建筑群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的气场,而600m这样的距离恰恰为这样的“场”提供了一种以退为进的对话可能。
首先,对学校建筑布局影响最大的操场被确定在地块东南侧,靠近南侧及东侧街道,既减少对西侧及南侧住宅的噪声影响,同时令教学区域与场地周边道路保持足够的距离(图5)。操场的定位将主体建筑自然地向内推移,使得为缩短工期而不得不保持相对拘谨而稳重的主体建筑体量能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存在。而这样的体量如何能与奥体文化对话则是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
奥体建筑群以一种轻盈而优美的形态彰显着别样的动感,浅色金属材质外墙营造出灵动的体育氛围。如何在小学建筑里将这样的气质贯穿其中?
首先从颜色上,米白色真石漆饰面在保证安全性以及施工便利性的同时,与整个奥体建筑群遥相呼应,同时也从南侧以及西侧色彩较重的住宅建筑群中凸显出来(图6)。并且,在教学楼的南北立面处理上采用了一种将橙、黄、蓝、灰4种颜色组织于形体的分隔之中,利用错落布置的彩色铝板,丰富以教室大窗为主体的教学楼立面维度(图7)。
其次,选择了一种局部倒角的变异方形体量,使其成为文化类建筑与体育类建筑之间元素共享的桥梁(图8),这种造型既可以与体育建筑上大下收所形成的张力感相呼应,又似一本常翻常阅的词典,指引着文明的方向。将这样的体量与建筑的特别功能区域结合起来,于入口左侧较小体量置入阶梯教室功能,舞蹈教室、图书阅览室、广播室等功能则整合放置于入口右侧,跨越三四两层,底层架空面向操场方向,首层大台阶连至二层大平台,统领整个东南方向的视觉焦点,形成与奥体建筑群的完美对话。
由该体量向校区内延伸,东侧立面主要是教学楼建筑山墙以及连廊侧面,常规处理中并不作为主要立面进行展示,而本项目中东侧为靠近奥体场馆方向,且面向城市道路,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应尽可能体现校园风貌。设计中利用竖向通长铝合金方管的凹凸变化来塑造一个活泼的平面造型,此造型主体由5个充满张力的椭圆组成,形似一个奔跑中的儿童,又如奋力开放的花朵,辅以侧面着色的方式,令造型色彩丰富而不强势,同时营造180°变化的观感,激发儿童对美的感受力(图9)。此造型长度约16.2m,高度约9.6m,跨越3层~5层,对于东侧连廊遮阳效果亦很明显。为保证造型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在三层连廊底部特别设置出挑600mm混凝土防坠落板,令其满足安全、实用、美观三原则。
小学的主入口同样重要。大门的设计为主体建筑的形象让位,开放式的入口气氛令最接近南侧道路的综合楼了然于人们的视线,而这里也是作为校区内最重要轴线的起点而存在。为突出门厅这个重要的交通节点,同时在形象上与西侧立面形成一个整体,设计师将侧面造型的曲线轮廓延伸至门厅部分,并将校园主要宣传LED大屏置于门厅侧上方,在交代侧面变异方形体量与主体建筑之间穿插关系的同时将线面结合,仿似字典被放置于写字台之上,寓意“学无止境”。曲线轮廓凸出综合楼主体建筑界面,自然勾勒出门厅位置,明确了整个学校的主轴线起点。半通透的门厅也渗透出教学楼后方的围合空间,为轴线的空间序列作出预告(图10)。
校内的主轴线由门厅进入,一层连接左侧教学楼及右侧操场和文体馆,二层由一条宽度达到11.5m的连廊兼平台贯穿南北,在场地东南侧通过大台阶托起主席台并铺伸至操场,在有效疏散集会人流的同时也为校内空间定义了明确的区域:西侧为主要教学区域(静区),东侧为主要运动区域(动区)。静区位于地块内侧,靠近住宅区;东区位于地块外侧,靠近城市道路及面向奥体方向。如此明确的分区为学校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基于现行的教育观念旨在于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学建筑能提供拥有更多适应性的空间。在这样的前提下,轴线位置的二层加宽连廊便承担着动静分区之间的过渡功能,成为校园更多样性活动的发生场地。此连廊与主题教学楼建筑部分咬合,南侧宽度为11.5m,在穿过校园中部的教学楼之后,便收窄至7.8m,继续延伸至最北侧教学楼端部。这样逐步收窄的设计自然地将连廊划分为前区(南端至大台阶区域)、中区(大台阶北侧至地块中部教学楼)和后区(7.8m宽度部分至北侧教学楼)。不同尺度的空间构成在各自的界面上形成不同的氛围:前区空间与门厅部分互相渗透,视线相通,同时连接大台阶至操场,显示出礼仪感与公共性;中区承担后侧两栋主教学楼的人流强度,并成为观察操场活动的最佳视点,凸显高效率与实用性;后区位置相对隐蔽,主要为学生通向文体馆提供便利。不仅如此,连廊下方的空间也为学生们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各种活动提供了空间和场地。
综上均立足于体现出这条主轴线上扩大连廊的多功能与便捷性,在解决交通功能的同时,兼具室内外活动空间的功能,避免连廊掉入效率的陷阱而流于单调直白的铺陈。
整个校区以具有标志性形象的门厅入口为起点,形成了一条从综合楼门厅→主席台侧→大平台连廊→教学楼端头的南北向中轴线,建筑单体则沿着轴线的两侧布置,此轴线即是教学区和运动区的分界,又是静区和动区的分界。“整个视觉空间收放有序,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和进深感,使得小学生对各个教学功能一目了然,对整个校区产生更直观的了解和感知”[2](图11)。
而作为承载校园主要室内体育活动功能的空间场所,文体馆在本校区内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图12)。一层为食堂及25m的5泳道游泳池,二层为篮球场兼礼堂(图13),并利用夹层设置食堂的教师餐厅及游泳池的控制中心。外观上文体馆延续了主体建筑的色调及通长铝合金方管等装饰元素,并在西侧结合二层礼堂的舞台功能凸出一个上部倒角的异形体量,以 呼应综合楼东侧的立面造型,同时在面向操场的方向设置了一部室外楼梯,更好地将室内体育活动与室外活动串联起来,形成有序的整体。结构设计上采用了大跨度预应力梁,在保证完整的使用空间和满足层高要求的同时也保留了布置屋顶绿化的可能性。
教学楼侧边面对运动场,减少了运动场地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操场上200m田径跑道内设一个非标的7人制足球场,充分响应国家“足球进校园”的号召(图14)。大平台连廊下方架空层可作为雨天学生的活动场地,发挥小型风雨操场的效用,主席台大台阶下方设置体育器材室,方便学生在任何天气取用体育器材,开展体育活动,同时文体馆二层的篮球场也可作为风雨操场使用。纵观整个校区内的体育设施,可以满足田径、足球、篮球、游泳等各项体育活动的教学要求,充分体现出奥体片区小学的体育特色。
在校园景观设计方面,配合奥体场馆周围场地及奥体公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风格,校区内景观设计本着如下原则:
(1)校园优美的生态环境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起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空间和场所,校园的景观绿化不该仅仅只是观赏的对象,更应该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紧密结合,让人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到校园环境的自然、宁静和平和。
(2)景观规划注重与城市大景观的呼应和校园内部空间序列的营造。跑道处设置有升旗台,满足小学日常升旗仪式、集会等需要,形成层次丰富、充满趣味性的中心空间。
(3)校园内部则通过多层次交流空间的调合形成各自的景观形象。进入校区可通过校前广场,穿过室外空间进入教学、运动区,通过步行线可以到达各栋建筑,使教学区形成关系明确、逐步变化、步移景异、丰富多变的空间序列,加强了空间的凝聚力(图15)。
“一个孤立于环境之外的建筑会给少年儿童带来不好的影响,相反,一个融于环境之中的建筑会带来心理助力:当一个儿童从幼年成长时,对环境的认知会深深地建立在其内心,帮助他们去认识环境与他人。”[3]
奥体片区环境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其巨大的城市尺度,在空间特点上形成城市森林中极具标志性的一片开阔区域,而这样开阔的尺度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动辄上千米的街区尺度往往令人难以跨越,形成区域交通的一个盲区,在城市交通组织上造成一定障碍。
这样的限制条件下,小学的位置分布不仅需要满足500m服务半径,更应考虑其在实际交通路线上的可达性,适当加大小学分布网格密度。
同时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通常由父母或隔代长辈接送,在片区内小学密度暂时无法完全满足步行接送需求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在校门附近设置足够尺度的集散广场,以满足接送时间段内,非机动车甚至是机动车接送时的车辆停放需求。霞镜小学校门处接送区域达到42m面宽及15m进深,在实际使用中,经校方反馈,能够满足现阶段接送时段的集散场地需求。
此外,若能在规划设计前期,结合运动场规划较大面积地下空间,合理划分区域,在满足学校自身使用的同时,为社会提供公共停车场地,则将更加挖掘奥体片区小学在缓解交通压力上的潜力。
奥体片区学校虽然在设计初期需重点考虑外部环境与校区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但仍不可忽视其作为一所学校必须具备的基本空间要求。在适当凸显建筑风格、增加体育设施投入,提高体育建设标准的同时,仍应将其作为一个学校的教学及活动空间的设计作为第一要务。然而同时也应当看到,大尺度空间为城市森林中的孩子们开辟了一块难能可贵的成长宝地,这里的儿童无需与周边高密度的住宅争夺空间,甚至得到了对于一般城市小学逼仄环境来说可以称之为奢侈的建筑及环境景观。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令本院设计团队在设计中不得不多为孩子们设置一些能够欣赏美景的场所和空间。想象下课时三三两两趴在栏杆上眺望奥体的这些孩子们,当他们成年时,回忆起自己的小学时光,一定会深深记得这个曾给他们带来美的感受的画面。也许这会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让他们中的一些人将来也走上建筑设计的道路,为城市披上更美丽的外衣。
[1]孙一民,孟可,刘慧,等.“体育建筑设计及建设之思”主题沙龙[J].城市建筑,2013,9(17):6-14.
[2]田亦丰.珠海市金湾区第一小学设计[J].建筑学报,2004,(01):58-59.
[3]谢国杰.北京宝星国际小学及幼儿园[J].建筑学报,2007,(09):53-55.
From the design of Xia Jing Primary School to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design of primary school in Olympic area
YU Ying
(Fuzhou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Fuzhou 350011)
This paper is started with the range of radiat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n the primary school in Olympic area. Taking the Xia Jing Primary School for instances, the analysis performed including the general layout of space, organizing of the traffic, elements of the facade, design of main axis at campus and the space design for sports activities, as well as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the analysis, some key elements in terms of the design of primary schools in Olympic area that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design are also be explored.
Space Design;Facade organization; Axis Design;Physical Space
余颖(1985.7-),女,工程师,建筑师。E-mail:yuying7520@qq.com
2016-08-05
TU2
A
1004-6135(2016)09-00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