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类型片:从电影类型到类型电影

2016-10-31 18:30罗芳
戏剧之家 2016年19期

罗芳

【摘 要】在全球化时代,商业和文化都在不断地融合,类型电影的类型元素也随之丰富多变,出现一种杂糅的态势,甚至“超载”。国产类型片在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票房压力和无孔不入的渗透中谋求生存,除了学习,更要不断地反思。从中国类型电影与好莱坞类型电影既相同又相异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当今国产类型电影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国产类型电影;类型元素;好莱坞类型片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134-02

从电影诞生不久,就带有强烈的类别意识。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被称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科幻片,而1903年的《火车大劫案》也开启了西部片的先河……“电影一旦发展出一种叙事结构,从仅仅展示事物(如火车离开站台或两个接吻的人)转向讲述故事,就开始形成类型。故事一旦被讲述,它们就立刻进入了一定的类型:浪漫的、情节剧的、追捕的、西部的、喜剧的。”[1]

一、所谓舶来的类型

商业化的运作是孕育类型电影的温床。“一部电影之所以被确定为某种类型,最根本的还是看该片中某种类型的‘观念与‘范式的集合形态,这使该种类型电影具有了某些不变的‘祖性特征”。[2]也就是说,类型电影是一种高度模式化的电影。这种模式化,不光表现在相同类型的电影具有相似的主题、风格、结构关系,还表现在有一种相对固定的商业制片模式。

长期以来,类型电影总被简单地看做是一种舶来品,是对好莱坞类型片拙劣的模仿与复制。事实上,中国电影的类型意识几乎与美国好莱坞同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好莱坞完成了早期类型电影的分化成型。同时期的中国同样在大力开发商业影片,尤其是在1926年到1931年期间,上海迎来第一次商业电影浪潮,生产和放映了大量类型化的电影;到了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类型电影臻于成熟,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除了一些侦探仿拍片以外,出现了一些歌唱片,像《歌女红牡丹》、《野草闲花》,以及大量的抗战片;五十年代左右,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原因,好莱坞类型片趋于衰落。中国在此时期也由于历史原因,内地纯商业电影消亡,香港成为上海商业电影的传承中心;六七十年代,好莱坞在对旧有类型片的形式到主题进行了反思后,继续发扬娱乐电影的传统,最终绝境重生,迎来新好莱坞时代,并在八十年代达到顶峰。而中国在“十七年”电影时期,因为特殊的历史语境,虽然出现了大量战争片、传记片、歌舞片、反特片等所谓“中国化的类型片”,但这些影片与顺应观众市场需求所创造的以娱乐消遣为主导功能的类型电影有很大的不同。直到八十年代之后,中国才逐步恢复对类型电影的重视,开始踊跃地向西方学习、制作类型电影。

中国从一开始紧跟好莱坞的步伐,一样对类型电影进行探索和实践,但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左右,由于缺乏孕育类型片的商业温床,导致类型探索的断层。当中国类型片再一次地向西方,尤其向好莱坞的类型片进行学习时,学的已经是对方成熟、完善的模式化电影创作。但自身存在这种发展的断裂让中国类型片无法一下子达到好莱坞的高度,反而在这种有差距的模仿中显得混乱和不伦不类。

二、类型的杂糅与新生

相比较早期的类型电影,如今的类型片不再也不能用单一标签去定义,转而采用多个关键词来锁定一部影片。造成这种现象的最大原因就是类型元素的不断混合与杂糅。类型从一种影片的种类变成一种可供使用的元素,将不同的类型元素杂糅在一部影片中的手法也越来越多地被尝试。从类型片诞生之初,好莱坞就开始探索多种类型元素融合的可能性,而这种融合往往会延伸出新的类型。例如传统模式下新生的公路片。公路片一开始作为反映青年人反叛和畸形生活形态的一面镜子,但随着类型片的发展,以路途反映人生的电影都被广义地认为是公路电影。“公路片”由此从一种电影元素变成一种新类型,又发展成一种类型元素,被杂糅进其他类型的影片中。在《心花路放》中,“公路”就成为了这部喜剧片的重要创作元素。影片双线并行,一条线索是男主人公的好友带着男主人公进行的公路猎艳之旅,另一条线索是文艺女青年前往大理的寻爱之旅,通过旅途的展示,引出一系列让人捧腹的故事,最终完成影片主题的阐发。而电影《无人区》,在杂糅了黑色电影、暴力犯罪等元素的同时,同样充分地运用了公路片元素,成为一部富有新意的公路西部片。在这部影片中,车辆成为各类人冒险探索的工具,在无人区荒凉的公路上,上演一场人性的斗争。这种类型的杂糅一方面使得类型片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产生越来越多的子类型,另一方面也使得类型的创作和研究都呈现一种动态的趋势。

三、被超载的类型

“不像某些先锋电影因为追求探索性、实验性和个人经验的表达,往往追求运用艰涩的,甚至难以理解的电影语言,类型电影在创作思想上绝对追求与大众的交流性。”[3]传统电影人往往通过上一部类型片的卖座与否来判断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影片,以适应观众的口味。在大数据时代下,观众的喜好能够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判断。因此,当下的许多国产类型片在任意类型中杂糅进各种“有卖点”的元素,全然不顾一部影片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导致一部影片类型元素的超载,使得影片不伦不类。例如2014年的贺岁大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改编自《西游记》前八回,但导演为了迎合所谓当下观众的喜好,硬是把大闹天宫设计成了一出孙悟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闹剧,爱情主线的牵强、情节转折的突兀、生硬的视觉效果等不是高成本的投入可以弥补的。一部类型电影既要考虑观众的喜好、接受程度,也要将这种考虑与电影本身相协调,让各种元素融合相宜,而不是简单地拼凑叠加,造成影片类型的“超载”。

四、结语

国产类型片从产生之初就与好莱坞类型电影同而不同,在探索期经历了发展的断层造成的营养不良后没有慢慢积累经验的机会,而是直接面临全球化下好莱坞影片的冲击,在这种影响和冲击下磕磕绊绊地前行。由此造成当下大多数国产类型电影类型不清,元素拼凑,语焉不详。但也是在这样艰难的探索环境下,国产类型片逐步形成了有别于好莱坞类型片的自我特色——冲破类型常规,整合类型元素,需找恰当的形式讲中国故事,在对商业性的重视上加入艺术性的追求。例如刁亦男导演《白日焰火》,讲述一个碎尸案引发出的三人爱情救赎故事。这样一个所谓有“卖点”的故事情节,导演却没有落入一般类型电影的俗套,而是用克制的影像、有节制的表演和精巧的悬念构置结构成一部艺术性和商业性并重的国产悬疑片。

从整个电影发展格局来看,整个中国电影都逐步类型化,“由于受国家意识形态的管理策略、电影人的美学探求和西方类型片电影美学的综合影响,中国电影不得不走上一条独特的道路,这就是主旋律片、艺术片和商业片三种类型并存发展的道路。”[4]三者的互动融合有助于国产类型电影在重视商业性和娱乐性的同时,注重影片的艺术性、思想性和创新性。毕竟,国产类型电影在极大地凸显电影商业特性的同时,极易忽略电影的文化特性。在向好莱坞等西方国家借鉴学习拍摄技巧、3D技术的同时,国产类型片更应该认真探究不同类型片的特殊生存背景和类型样式背后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罗布特·考克.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郭青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2.

[2]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4.

[3]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2.

[4]王一川:中国电影文化:从模块位移到类型互渗[J].社会科学,2009(5).

作者简介:

罗 芳,女,汉族,贵州安顺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