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延宕”乃是指戏剧家们在叙述发生事件、安排故事情节、设计人物言行时,抓住观众急于知晓内幕的解谜心理,故意放慢叙述节奏,延缓事件发展进程等,籍此强化观众的期待情结,从而巧妙设置悬念的一种叙事技巧。元杂剧中不乏成功使用“延宕”的佳作,明清传奇因其长篇体制而为剧作家使用“延宕”,以制造戏剧悬念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发展空间。唐英的《梁上眼》便堪称一部妙用“延宕”的清代传奇佳作。
【关键词】清代传奇;《梁上眼》;延宕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044-01
所谓“延宕”,是指戏剧家们在叙述发生事件、安排故事情节、设计人物言行时,抓住观众急于知晓内幕的解谜心里,故意放慢叙述节奏,延缓事件发展进程等,籍此强化观众的期待情结,从而巧妙设置悬念的一种叙事技巧。延宕的基本特征在于,有意吊人胃口地拖延内幕揭底或结局到来的那种卖关子!元杂剧中不乏成功使用“延宕”的佳作。比如《西厢记》牵系全剧的悬念在于莺莺、张生的自由爱情能否成功?杂剧家王实甫显然不急于尽快揭开这一谜底,而是左盘右旋、几擒几纵的延宕之。恰如金圣叹在其《读第六次才子书西厢记法》中赞许的那样:“分明如狮子滚球相似,本只是一个球,却教狮子放出通身解数。”相比元杂剧一本四折的短小篇幅,明清时期兴盛的传奇因其几十出的长篇体制,为传奇作家使用“延宕”以制造戏剧悬念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发展空间。因此利用几出甚至十几出之间的间隔来制造剧情发展、人物命运走向等得以抑制、延缓下来的“延宕”屡见不鲜。本文拟就清代传奇作家唐英的《梁上眼》如何妙用“延宕”问题,予以一番探究。
《梁上眼》演叙珠宝商人蔡鸣凤积攒三百两银子,返回昆山家中,妻子朱蔷薇伙同情夫郑打雷残忍杀害丈夫,又诬告老父朱茂卿贪财害婿。此案扑朔迷离,一时难住了知县刘青。窃贼魏打算当初曾尾随蔡氏返家,藏于屋梁伺机行窃,恰巧目睹这桩凶杀案的整个过程。按照当下的一句流行语,可谓“被证人”了!凶杀案之后他偷偷离开蔡家,因为违反宵禁而遭衙役拘捕,在狱中巧遇背负“杀人嫌疑犯”恶名的朱茂卿,受其一饭之恩,心生不平,决定为朱老汉辩诬伸冤。随后的剧情发展便是,公堂庭审之际,魏打算主动出首,道出实情,帮助刘知县断案。剧情中最能引起观众浓厚观赏兴趣的“戏剧性”,便集中体现在第六出“堂证”里魏打算出庭作证的那一幕戏。出庭之前,魏打算早已将准备工作做足,然后再叫衙役传唤屠户郑打雷。在刘知县调解原告朱蔷薇、被告朱茂卿失败后,看到人犯到齐,三件物证亦早被取来,魏打算于是正式出首,开始向法庭陈述案情。饶有趣味的是,身为目击证人的魏打算,其陈述方式非常特别,他没有直陈其事,而是假托讲故事且隐去其名,整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最后才和盘托出地逐一指名道姓、“对号入座”!整出戏从魏打算出堂伊始,观众便急切期待其指认朱蔷薇为真凶,这种迫切期待在剧作家笔下是借助刘知县的一再催促而予以外化的。然而,魏打算本应可以尽早道出凶杀内幕,却被其他一些人与事打搅岔开而再三拖延,真相大白被迟滞到剧情的最后一刻,观众欲知分晓的解迷心理被长久牵引着。剧作家的匠心独运在于对人物陈述案情内幕的“延宕”,不仅为了加强情节发展的戏剧性,蓄势以构设戏剧高潮,还在于能够自然而然地刻画魏打算其人的性格特征。这位关键证人的姓名“魏打算”,乃当地方言“会打算”之谐音,意思是为人处事精明干练而工于心计。由此而论,魏打算采取那种慢条斯理、煞有介事的陈述方式,乃其特定性格使然,其作证有条不紊、滴水不漏,一切皆在其掌控之中!如果单纯从表面上看,魏打算区区不过是刘知县审讯时的一个证人而已,属于配角,然而实际上他俨然成了调度刘知县,并决定断案最终结果的一位“主审官”。如此一箭双雕,足以彰显出身为清代一位传奇作家的唐英妙用“延宕”的高超技巧,令人叹服。
作者简介:
陈晓红(1966-),女,江苏盐城人,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史、艺术类图书资料的管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