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23秒的伤痛,40年的重生

2016-10-31 14:33钟小琴
求学·素材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唐山大幸存者铁军

钟小琴

回望历史长河,俯瞰茫茫大地,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人类史上最惨痛的灾难之一。唐山,这个有着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在23秒的时间内被夷为平地,24万多鲜活的生命葬身瓦砾,16万多人遭受重伤。如今,距离这次灾难已整整过去了40年,但岁月洗涤不了旧迹,时间掩埋不了伤痛,那些曾经触目惊心的灾难,将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

>>地震来袭

4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犹如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千米的地壳中猛然爆炸,唐山,这座有着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被夷平……

时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

震级:里氏7.8级强震,震中烈度高达11度。

伤亡:包括天津在內的所有受灾地区,共有24万余人丧生,16万余人受重伤。

唐山人口伤亡最为惨重, 7218户全家震亡。这次地震的死亡人数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1920年发生在宁夏的海原地震的死亡人数。

屋毁:唐山倒塌和严重破坏的房屋约有65万余间,全市97%以上的工业和民用建筑被摧毁。

亲历者的回忆:

由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上映至今已过去6年,55岁的唐山人田金芳一直都没有勇气去看。她说:“不敢看,他拍的电影肯定特别真实。房倒屋塌,电闪雷鸣……肯定有这些,因为我经受过……”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即便过了40年,田金芳依然能清晰地复述当时的场景:“晃完以后,啪,这一啪,静着呢,没声音,过了不知道多长时间,楼底下全是喊声,那时候的人声真正的叫鬼哭狼嚎。等到不多长时间,就听到嗷一声叫唤,那就是人死了,最后的一口气……”

声音:1976年7月28日夜,那一夜,整个华北在颤动,整座唐山在哀号。23秒的时间,几乎决定了一座城市的生与死。我们回溯40年前的震恸,是为了追索灾难引燃的人性之光,是为了刻写我们的家国记忆,是为了夯实全民族的责任与担当,也是为了不负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

>>唐山的涅槃:23秒与40年,一座城的死与生

今天的唐山,在巨灾中挺立,在毁灭中新生,步入不惑之年的新唐山,酝酿着新一次凤凰涅槃!正如恩格斯所言: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感悟:

这座城市,因为一场地震,几乎在地图上被抹去;这座城市,因为爱与勇气,在原地站了起来;这座城市,正在把自己接收的光与热放大成感恩与奉献的正能量,去温暖更多人。

总结这样一段历史,这样一个奇迹,可能没有比这句话更贴切的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而巧合的是,这座城市的中心就有一座凤凰山。这座城市名叫唐山。

②人物:放下,只为了更好地前行

◆从与死斗争到享受生活

回忆:

地震发生后,开滦赵各庄矿医院的医生少,只有八名外科医生。“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必须到医院去,伤员需要我。”开滦赵各庄矿医院的外科女医生朱芝说。但她的孩子拽着她的衣服不放手,因为丈夫早逝,朱芝一个人把孩子带大,她是孩子的依靠。然而,地震发生后仅一个小时,朱芝就把十三岁的女儿和十二岁的儿子托付给邻居,匆匆奔向医院,这一去就是两天两夜。

当朱芝终于能抽空回家时,才发现儿子受了伤。看到白大褂沾满血渍的妈妈,女儿哽咽着说:“妈妈,我们好想你啊。”朱芝虽然内疚,但是她也只是陪了孩子一会儿就赶回了医院。

现状:

震后的日子里,朱芝工作和生活一肩挑,把一双儿女精心养育成人。退休之后,她把日子安排得满满当当、充满乐趣。

83岁的朱芝现仍住在赵各庄矿医院对面的小区。虽然她的腿脚不方便,但社区里举办的义诊活动她一次都没有落下过。直到现在,还有在地震中被朱芝救治过的人到家中致谢。

◆从“活着”到“生活”

回忆:

1976年7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尹铁军遭受了生命中的重创:从健全人变为截瘫患者。因伤情严重,被救出来的尹铁军数次昏迷。他说,当时周围的楼全都塌了,看着满地的尸体,自己只想活下来。后来,尹铁军在治伤时,认识了李丽霞,而两人当时结婚就是“彼此搭个伴,也为了减轻家里人的负担”。

现状:

现在,尹铁军3个月大的外孙女给这个家庭带来无尽的欢乐。尹铁军感叹,地震时想着的是活着,残疾后曾度日如年,而现在,过的是生活。

在尹铁军约60平方米的家中,墙上挂着男主人公的书法、绘画作品。在装有他与成龙、鲁豫等明星合影的相框旁边,还有一把小提琴。

心存感恩的尹铁军经常将书法作品的收入用于公益事业,他说,回馈社会让他觉得自己又融入了社会,成了有用的人。

链接:唐山大地震后,共有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当时国际医学专家曾断言:基于生理、心理及治疗技术等多方面因素,这些截瘫患者最多只能存活15年。然而,大地震过去了40年,唐山仍有千余名截瘫患者健在,他们将预言的生存极限年数翻了一倍多。

▲不忍将镜头对准遇难者

回忆:

“一座城市一瞬间就没了,我要用相机给它留下记录。”摄影师常青说。在拍摄的过程中,常青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将镜头对准遇难者,他说:“死人我都没拍,一是特不人道,再者,作为唐山人,良心上过不去,我的心里很难受,不想让死人进入我的作品。”

现状:

从1976年至今,40年过去了,常青几乎每天早出晚归,去拍摄唐山步入现代化都市的过程。在他的镜头里,唐山从一片废墟很快变成了一片地震棚,接着一群简易楼建了起来,再之后,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这几十年里,常青拍摄的照片和存储的光盘塞满了大大小小的柜子。因为这些照片记录了唐山各个时期的状况,常青也因此被媒体誉为“唐山的影像字典”。

感悟:放下,不代表忘记,只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那些留存于脑海中的伤痛,将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针强心剂,会激励我们更勇敢地往前走。很多时候,人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了,才看到了希望。

>>回顾:面向灾难的起点

历经40年的风雨,我们发现,人性才是可以穿越一切的价值,对个体价值的守护,才是我们面向一切灾难的起点。

①《唐山大地震》中的人性纠葛与救赎

2010年上映的《唐山大地震》,所叙述的内容不同于往常的灾难大片。片中地震的镜头只有四分半钟,并没有太多着墨。冯小刚导演把更多的镜头给了母亲李元妮在地震中选择救儿子不救女儿后内心的纠结与愧疚。对此,冯小刚说:“我坚持认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电影。在表现灾难带来的毁灭性视觉震撼的同时,我们更希望让观众感受到地震亲历者心底的那道伤。”

素材索引:人性/救赎/治愈

【声音】有多少幸存者在灾后无法入眠?有多少地震亲历者每天都在舔舐着心底的伤痛?命运的无常,灾难的无情,让这些人孤寂与落寞。电影呈现了灾难,也呈现了伤痛,它为观众打开了能看见那些伤痛的门,也让阳光照进了幸存者的心底。

②媒体的落脚点在于“人”

唐山大地震过去了40年,媒体在报道唐山的兴起与繁华时,也没有忘记过那些地震幸存者,如报道灾后幸存者在康复村的生活,对4204个孤儿生活日常和命运“隐伤”的探访以及对幸存者田金芳40年寻找恩人的系列报道……这些报道,让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对震后幸存者的人性关怀。

素材索引:人/人性的关怀/幸存者

【声音】灾难之所以为灾难,是因为它带来的是个体的不幸。王小波说“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关注那些不幸者,才是面向灾难的起点。

>>铭记:用人性纪念人性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用人性纪念人性

●新京报

40年前,如同一声惊雷,一场7.8级的地震撕裂了唐山大地,23秒,24万余生灵罹难,弥望之处疮痍一片,这场惨烈的大地震,瞬间让唐山变成荒墟,成了国人心头恒久的伤痕。

40年里,昔日痉挛的大地创口渐渐愈合,那些亲历者则以舔舐伤口的方式不屈地活着。40年后,我们回望这场灾难,不是为了以灾难纪念灾难,以一种痛去承接另一种痛,而是为了于温故中缅怀那被灾难夺去的一个个曾盛开的生命,也感受寓于“向死而生”中的人性力道与“人是目的”的分量。

每次灾难,都该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从唐山大地震发生到现在,中国社会“苟日新又日新”,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而种种变化中,与人类社会进步脉络最为契合的,就是个人价值的被打捞和重新发现——历史叙述笔触越来越多地从集体转向个人,更加注重对个体生命力和人性尊严的着墨,而非将人作为宏大叙事里抽象虚焦的脸谱化存在。

社会学家梁漱溟曾说过:“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个体权利、个人尊严,本是法治和文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旨歸。一个社会的成长,也是以对每一个人的权利珍视程度为衡量尺度的。

随着中国社会在现代化各维度上的纵深发展,人们的尊严、权利意识不断苏醒,个体的生命和其他方面价值也日益凸显,更多的集体性要求被移至“责权利”的现代话语框架下,更多的权利被重申和被保障。中国社会也渐次迎来“大写的‘我从混沌的‘我们中凸显出来的时代”。

任何灾难,都是对命运共同体的考验,也是对人性的砥砺。命运共同体里的相互守望,亟须对个体价值的珍视。这需要的不只是人们在灾难时的互助搀扶,灾后的救济关怀,更是对个人生命和尊严的充分庇护。我们不只是要在唐山大地震后去帮扶当年的受害者,或在汶川地震后“济川”,更是要借此明确生命与个体尊严至上的人文理念,缝合权利保障的短板,让我们所有人不再踏入“修短故天”以外的灾难中。

猜你喜欢
唐山大幸存者铁军
新昌县征订《铁军》连续五年超千份
铁军颂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vie Titles Viewed from the Fluidity of the Five Elements of Drama
铸成消防铁军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像幸存者身上的辐射残留
“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离世
读《铁军颂》
满江红·唐山大地震四十年祭
40年前,唐山大地震
本土化改编与再创——从小说《余震》到电影《唐山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