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涵涵
【热用立意】畸形消费观/教育观/浮躁之风
【素材现背】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但如何教育孩子才是穷之不尽的课题。如何在眼花缭乱的“后高考经济”中保持一分定力,如何与孩子一起迎接新生活的挑战,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待家长與孩子给出自己一张合格的答卷。
2016年高考结束后一个多月,“后高考经济”开始显现。
家长们在这期间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上大学的必备品,花费额在1万—3万元的占56%,3万—5万的占42%,5万以上的占2%。这些必备品包括手机、电脑、服装鞋帽等,成为各路商家不会放过的赚钱好机会。“后高考经济”有多火?消费潜力有多大?
三年辛苦,孩子如愿升入大学,对于即将走入人生新阶段的他们,家长奖励也好,兑现承诺也罢,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子女增添一些必要的装备,无可厚非。然而,其中不乏不和谐之处:有的家庭三年没买一件衣服,只为了把钱攒下来给孩子高考后“血拼”,有的家庭靠亲朋好友“赞助”把孩子上学用品备齐。家长之所以如此,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不希望孩子在大学里被同学瞧不起”。
“后高考经济轻松过万元”的现象凸显出家长们畸形的消费观。手机也好,电脑也罢,终究只是一种高科技工具,消费者要量入为出,理性消费。然而,在这个讲面子、好攀比的浮躁年代里,品牌手机等奢侈品被人们赋予了诸多非正常的附加值,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为此付出了不菲的代价,卖肾者有之,贷款者有之,偷盗者有之……当一种日用品失去了其工具的属性,被人们异化为身份、财富、时尚的象征,人们反而容易被工具所累。
“后高考经济轻松过万元”的现象还凸显错误的家庭教育观。不难看出,家长在购买的商品账目中多了一份宠溺与跟风。家长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一味迁就与盲目溺爱孩子,必定会物极必反,使得孩子在经济开销方面成为家庭的主导者,而关爱亲人和他人的“成绩” 却成为“负数”。家长应该明白,孩子高考成功不过是他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个新起点,建立健康的消费观、价值观才是孩子永远不能结束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