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高科 张晓霞
献血全身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对策
黄高科 张晓霞
目的:探讨献血全身不良反应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以保护献血者的安全。方法:随机抽取2007~2014年93544人份无偿献血者档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年龄18~21岁者发生率较高;性别以男性发生率较高;职业以学生居多;献血次数以第一次献血致精神紧张者居多;空腹献血者较饮食过后献血者居多;献血前未休息好者较多;护士未做好献血前、中的护理,也是发生献血全身不良反应原因。结论:做好献血前的征询及献血前、中、后的护理;出现献血全身不良反应后,及时做好身心护理,可有效减少和避免献血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
献血;全身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对策
献血反应分为全身献血不良反应、局部不良反应、换气过度和意外事故。全身献血不良反应又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是指献血者精神紧张焦虑、呼吸加快、心跳加速、面色苍白并伴有轻度出汗,眩晕/持续呵欠,恶心/呕吐。中度是指失去知觉,长时间无知觉,脉搏减慢,并因血容量减少而难以发觉,浅表呼吸。重度是指惊厥伴有晕厥:惊厥可由各种症状和迷走神经刺激引起,且无先兆惊厥程度,按程度可从失去知觉伴有抽搐到大小便失禁的恶性痉挛[1]。为降低献血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研究对862人份献血全身不良反应的献血者进行分析,以便提出有效的对策,消除或减少献血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保证献血者的身体健康。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站2007~2014年无偿献血者资料93544人份,发生全身献血不良反应862人份,占总献血人数的0.92%。
1.2 方法 数据根据本站穿越安全输血标准化系统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学统计。
2.1 不同年龄与献血全身不良反应分布 2007~2014年,出现献血全身不良反应情况高发年龄在18~20岁,所占比例为37.70%,而在51岁以上者只有1例。见表1。
表1 2007~2014年不同年龄与献血全身不良反应分布情况[例(%)]
2.2 不同职业与献血全身不良反应分布 2007~2014年,出现献血全身不良反应情况学生所占比例较高,其次是公务员,农民以及其他没有职业者比例较低。见表2。
表2 2007~2014年不同职业与献血全身不良反应分布情况[例(%)]
2.3 相关分析 2007~2014年,对发生全身献血不良反应862人次献血者,根据年龄、性别、献血次数、休息状况、精神状态、饮食状况以及献血次数进行评价。按照献血次数统计分析,第一次献血者720人,占83.53%,二次以上者142人,占16.47%。在862例中,献血时精神紧张者327例,占37.94%;献血前睡眠时间不足者236例,占27.38%;献血前未饮食者276例,占32.02%;晕针、晕血者共23例,占2.66%。性别方面:男562例,占65.20%,女300例,占34.80%。
无偿献血来自社会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群体[2],他们对血液知识的了解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大多数人群对献血存在着思想上的顾虑。比如,担心献血会影响自己的健康,献血后给自己传染上疾病或血站将血液检测不合格结果暴露,害怕个人隐私被泄露等[4]。上述几类献血者献血时,极容易出现精神高度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从而引起全身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现献血全身不良反应情况首先是年龄在18~20岁(37.70%),职业以学生(31.79%)出现的比例最高。因其在学校食堂火食不好或饮食不规律,以及在献血前睡眠欠佳及过度疲劳;有的在献血时会隐瞒征询的内容,从而出现全身献血不良反应。其次,年龄在21~30岁(30.40%),公务员(23.43%)出现的比例相对较高,团体献血人群以此为主。单位给他们分摊献血任务,思想压力大,造成精神紧张,因其属于轻微性恐惧心理的一种,是对某种事物或情境产生焦虑和害怕的一种表现[2],所以易发生不良反应。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献血不良反应人数也相对减少。医务人员对献血知识了解较多,即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较小(1.62%)。第一次献血者容易发生,因其初次献血,对血液的生理知识缺乏或对献血环境比较陌生;担心献血后会影响身体健康,怕扎针时会产生疼痛,从而心理高度紧张,易出现不良反应。献血前熬夜,睡眠及休息欠佳者,也容易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空腹献血使其体质暂时性减弱,血压一时性的下降,大脑短暂性供血不足,造成献血反应。晕针、晕血者比例较低。性别方面,男性出现的比例较高,因男性献血人数多,出现比例相对较高,所以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另外,采血护士未做好献血前、中的护理,也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献血者的心理。工作人员缺乏热情、态度生硬等,使献血者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对工作人员产生厌烦,对采血过程产生疑虑,从而造成献血不良反应[4]。针对上述情况,应做好献血前和献血中的护理。
3.1 工作人员要态度和蔼、面带微笑地接待献血者
在征询、填表、体检过程中,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献血知识。把化验初筛项目及结果告诉献血者,对体检或化验结果不符合献血要求的,及时告知本人并做好保密工作。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给献血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使其产生安全感和被尊重感,从而消除献血时紧张恐惧的心理。一定要询问献血前一天晚上的睡眠和及献血前的饮食情况,特别是学生,如献血前休息、睡眠不足或空腹献血,献血后极易出现晕厥或出汗等献血不良反应症状,给他们在献血前提供一些饮食品,如糖水、牛奶和蛋糕等,以便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在献血过程中,献血者出现焦虑、紧张的反应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特别是初次献血者,在营造温馨而舒适的献血环境外,工作人员面带微笑,用温和的话语,根据不同人群聊一些让他们感到有趣的、愉快的话题,同时播放一些轻音乐,以便分散献血者的注意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3 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医护人员要将最专业和优质的技术提供给献血者,特别是采血护士的服务在献血过程中更为重要。护理人员娴熟的静脉穿刺技术,带给献血者安全感和信任感。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并无痛穿刺,给献血者传递尊重、关怀、安全的信息,从而有效缓解其心理压力[3]。
3.4 献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处理 献血不良反应出现后立即拔针并做好心理护理,由医护人员按压好针眼。出现轻度不良反应者,让献血者说出自己的感受,医护人员仔细观察献血者的神态并耐心倾听,以专业术语记录献血者诉说的内容,查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4],然后根据不同的反应,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和身体上的帮助,尽量将献血者的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如出现中度或重度不良反应时,立即解开衣扣,将献血者抬到人员稀少、空气流通的地方,让其采取头低脚高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检查血压、脉搏,指压人中、合谷穴,如清醒后给予口服糖水,必要是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等,让其得到充分的休息[5]。如经处理后上述症状仍不能缓解者,及时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救治。如经处理后症状缓解或消除后,由医护理人员向献血者做好解释工作,使其理解献血反应是正常的,并非是个例或其身体状况有问题,同时护送献血者安全离开。由医护人员及时进行1~2次面对面或电话回访,询问其身体恢复情况,继续为其做好心理护理,以彻底消除其对献血的顾虑,取得其信任,帮助其树立持续参与无偿献血的信心和热情[4]。
总之,在众多的献血者人群中,他(她)们的性格各异,献血前的心理活动也十分复杂。医护人员都应以热情和耐心的态度接待他们。特别是初次献血的经历尤为重要,一次安全、愉快的献血经历,可消除献血者以及他身边的人对献血的顾虑,增加他们对血站及医护人员的信任感,逐渐成为固定的无偿献血者,并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到献血队伍中。因此,我们应尽力在整个献血过程中,给每一位献血者留下良好印象,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2006《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培训教师参考工具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83-285.
[2]岳凤玲,谯艳娥.献血服务过程的交流与沟通[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2):57-58.
[3]王晓鸽,陈保民.试论恐惧心理造成献血反应的预防和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0):10-12.
[4]王东升,王跃.献血反应原因分析及心理干预[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2):23-24.
[5]庄秀春.2014采供血管理[M].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2013:53.
A
1004-2725(2016)05-0372-03
743000甘肃 定西,定西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成分制备科(黄高科),质量控制科(张晓霞)
黄高科,E-mail:137978798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