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是党刊记者

2016-10-31 02:23刘丽珍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党政干部党刊合订本

刘丽珍

20年前,《党的教育》杂志社,我曾在这里工作。这几套合订本在我手里辗转了几个办公室,差一点就找不到了。普通的开本、简易的装帧、黑白的色调、单一的版式、粗浅的线条,以及泛黄的纸张……恍惚间顿觉生命穿越,时间停滞。

如果不是写这篇文章,这几套合订本恐怕还会安静地放在那里,不去动它。

翻看着那熟悉的一期期杂志,再一次感叹文字的魅力,谁说传统纸媒没有优势?时隔几十年,又与过往的文字相遇,它潜在的生命力一旦激活,顿觉周围灯火通明,与它所能承载的历史一样。

《党的教育》作为一本党刊,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传媒领域就有着强大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1996年前后,我在《党的教育》农村版编辑部当编辑,在我30多年的新闻出版生涯中,党刊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我的影响却很大。

翻看1996年杂志合订本,看到我写过的几篇文章,当时的情景渐渐浮现在眼前。《让生活充满爱——乌兰浩特市党政干部助学扶贫纪实》《选拔、培训、使用——哲盟开鲁县培养村级后备干部经验》《凝聚的力量——访包头市郊区区委书记仇祥富》《浩然正气歌——记24位见义勇为英雄感人事迹》《引导农民走市场——访巴盟五原县委书记王程熙》《要充分认识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性——自治区直属机关领导干部读书会综述》……

印象最深的是1996年深入基层采访的两次经历。一次是去乌兰浩特市采写的《让生活充满爱》,另一次是包头地震后去采写的《凝聚的力量》。

《让生活充满爱》是写党政干部捐资助学的故事:1000名党政干部与1000名特困学生结成对子,实施捐资助学。由救助一个学生到救助一个家庭;由救助一个家庭到帮助一个村屯脱贫致富。

“不仅仅是救助几个学生,不仅仅是资助几百块钱。暖的是人心,筑的是灵魂,绘的是远景。”我当时是这样写的。

想起了当时的采访情景, 一位党员干部说:“我能尽自己的能力为群众做点事,心里很踏实。” 一位学生家长说:“天灾人祸已把我压垮了,是党的好干部帮助了我们全家。”被救助的家庭中,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双亡,有的家人生病、家境贫困,有的家庭成员身有残疾……每一对“一助一”的背后,都有着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大东北冰天雪地。我们走进一个村庄,走进一户农家。看到蜷缩在炕上的老人,锅灶里冒着的热气,我身边的孩子那清澈明亮的眼睛。正午时分,阳光在雪地上格外耀眼,农家小屋的房梁上吊着一串串干玉米……

1996年5月6日,包头地震。地震之后,我去了包头郊区。5月的包头,承受着太多的创伤和忧患。采访前,曾看到一份包头郊区的地震灾情报告,心里惴惴,沉甸甸地压着几分不安。

连续几天,记者跟随郊区区委书记仇祥富奔波忙碌。在田间地头,在受灾的村民家里,在倒塌的房屋前,在防震棚,在汽车里,在办公室,在会议桌旁,记者完成了这次特殊的专访。

时隔12年,当时的场景,当时的心情,还有那些采访经历依然历历在目。由此,我也深刻地认识到,在新闻记者生涯中,真正能支撑得起时间记忆和历史印记的,一定是那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采访过程。

在《党的教育》工作的采编经历虽然短暂,却十分宝贵。在我个人的职业成长中,这些经历使我的党性和政治敏锐性都得到了锻炼与提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最后,我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杂志的扉页上,那些曾经与我一起工作的同事,一一出现在眼前,我仿佛推开门走进了办公室,回到了那些阳光明媚的日子。

猜你喜欢
党政干部党刊合订本
《湘潮》2018年合订本
《湘潮》2018年合订本
《湘潮》2018年合订本
《湘潮》2018年合订本
新时期扩大党刊影响力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党刊如何提高传播力
党政干部的良师益友和理论家园
浅析党政干部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以“四个牢牢坚持”履行好党刊的职责使命
党刊编辑要与群众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