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辽宁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唱法与教法·理论与实践——关于声乐艺术本质引发的思考
李娜
(辽宁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阐释:“要找出哪种声乐发声法一定是正确的,从理论上说终究是没有的。声乐技巧至今还是一门比较空洞,几乎完全不系统的学科。”许多喜欢唱歌的人士认为,只有西方的发声是最科学的,值得人们去学习,但却恰恰忽略了教法和实践,没有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些概念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是相互统一、相互影响的,正好反映出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越是不同的观点,越能使我们对声乐有更全面的认识。在方法上也是如此,有些方法在某些学生身上取得了成功,在某些学生身上却遭到了失败,这正说明了“对症下药”的重要性。
声乐艺术;理论与实践;唱法与教法
辨别老师听力的水准主要是如何选择正确的声音,进行分析和选择。声乐老师第一时间对学生发出的声音进行正确的判断,都关系到学生对声音的走向是否正确,声音的理念如何把握。正确的声音不是一滩死水,静止不动,它有可能是正确的方向,也有可能通向错误。无论学生声音条件如何,都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正确的声音,它是需要慢慢调节,逐渐成熟的。好的声乐老师,他的任务是正确选择、分析声音,以达到声音的正确方向和走向。困难的是,也许正确和错误的声音会交叉,使得老师被假象所迷惑,引导学生发出了错误的声音。声音始终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刚开始可能是好听的,但时间久了,就会出现难听的声音。这时候,老师就会批评学生没有抓住正确的感觉,学生也会感到委屈,这样的案例经常发生。教师是该责备学生,还是该反省自己,遗憾的是,勇于反省自己的教师实在不多见。
然而,有些感觉确实很相像,学生是很难分辨的,这就需要好老师来调教,这也是考验老师的时候。苏联的声乐家阿斯培隆德曾说过:教师要善于识别那种似是而非的声音。有些声音刚开始听起来不太悦耳,但其实是通向正确的声音通道。这就需要一个好老师来把握和调教,把不完美的声音打造完美。就好像蝴蝶和毛虫那样,人们都喜欢美丽的蝴蝶,而讨厌丑陋的毛虫。然而美丽的蝴蝶正是从丑陋的毛虫演变过来的,关键在于辨别各种毛虫不同的特点,知道哪些毛虫会变成美丽的蝴蝶,哪些毛虫只能变成丑陋的飞蛾。正确地选择和分析声音是非常复杂、枯燥的,对于学习声乐的人来说,出发点正是为了走直路而不是走弯路。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也在所难免会出现失误,这也是声乐老师不断学习的全过程。从另外的角度看,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出现奇怪和不确定的声音,老师无法接受,学生更接受不了,他们其实都只是被假象蒙蔽的耳朵,甚至长时间无法自拔。所以,学生的耳朵是非常重要的。
“找位置”是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为调节机能而使用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和中国的气功、针灸、推拿的原理很相似。气功中的“意守丹田”和声乐中的“声发丹田”就是一例。有意思的是,首先提出这个观点的却不是中国人。声乐家弗·赫斯勒在他的著作《歌唱·声音器官的物理特性》中,很具体地介绍了性能和功效,美中不足的是,他们提出要让学生轮换练习各个位置的说法不够辩证,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具体薄弱的环节有选择地去安放位置。如果让学生什么位置都练习一遍,强壮部分会因为又被强化了一次而造成新的不平衡。后部位置主要作用是扩大音量,前部位置有助于半声、轻声。究竟是否这样,可能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因为有些位置只能用来打开喉咙,有些位置只能用来集中声音,另一些位置则同时具有两种功能。这些位置两位声乐家没有提及,如喉前、舌下、口后等,它们在教学中同样能发挥作用。
气息的通畅、腔体的打开、音色的运用,在声乐训练中是必须要求的。这些既是要求也是方法,最终是为了实现声音正确的目的。如果更好地划分原则和方法,就把原则当目的,把方法当手段,所以说方法是不确定的。举个例子,歌唱时,声音的位置、走向等,都能起到平衡调节机能的作用,一旦达到要求后,它们的任务就完成了。可声音的位置平衡掌握不准确,却会起到负面效果。声乐家弗·赫斯勒警告过:“任何一种位置的安放,如果专门化了,就会走向反面。”过度追求声音靠前就会产生白声,相反,过于靠后又会出现声音后倒。那么,光追求声音向上的结果就会使声音吊起来,过度向下,声音会唱得很重。所以说,一个方法对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效果是不同的。比如大家常提到的“面罩”,通道通畅的学生就可以做到声音集中,过于强调,鼻音就会产生。在学习中,有些人音色很集中,面罩就起到了加强声音浓度的作用,过之就会堵塞上声道。再说说腔体的打开、喉咙的运用。学生在初学阶段对支点的集中把握很不准确,发出的声音可能是虚空的,所以在支点掌握准确的情况下打开喉咙才能使声音获得充分的共鸣。同样是鼻腔的运用,声音从鼻后过度到鼻前,和从鼻前倒吸回来的意识,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一个声音的位置也会出现多种功能。歌唱的方法运用就像医生的救药,其实没有好坏之分,主要就是药不能过期,就好像歌唱方法不能出现误解一样,就看老师怎么去解读问题,怎样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方法。
“从物理角度而言,声乐这门学科应列入声乐范畴”,外国的一位专家曾这样说过。想想也确实如此,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可以出现两种感受,这两种感觉不太容易分清,一种是声音震动的感觉,另一种是肌肉用力的感觉,即丹田音和丹田劲,再就是后脑送音。支点集中是靠声带之间的拉紧,通道的打开则运用的是吼和舌头的力量,气息的运用主要靠腹部的运用。气搭在声音上的技巧,靠的就是阻力和声带之间的对抗,所以说人在歌唱时,其实就是力量对抗的原理。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一味地去“治疗”声音是偏激的,而是要根据科学的对抗原则来治疗诊治,起到并举的作用。这就需要把握平衡,积极地创建对抗的过程,找到问题的薄弱环节,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向后拉紧的声带好比开工的右手;声带始终处于收缩状态的力,好比固定弓背的左手。对于机能不足的学生来说,问题究竟在哪部分,只要一开弓(发音),通过望、闻二诊,就可判断出来。无共鸣主要是舌头有力而舌根无力,舌根有力而喉头无力:下声道无共鸣,主要是声带张力足而收缩力不足:唱得响而唱不高。实践还证明:训练时学生找“力”比找声音的感觉更容易巩固,学生和演唱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再去对症下药,这样一来两者就不会出现盲目性。
中医在治疗中主要依靠“鼻子”,而声乐教学中靠的是“耳朵”和“问”,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沟通的作用,更好地配合师生之间的交流。声乐教学主要靠感官和感受,从而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及时的反馈,知道方法是否被学生准确地领会和解读。另外,在判断学生嗓音条件的问题上,同样存在着形“实”实“虚”和形“虚”实“实”的情况,不要从表面对学生作出判断,尤其是对学生加强声音训练。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早在声乐领域中提出,遗憾的是并没有真正得到重视。一切声乐研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声乐教学效率。
[1]邵宗杰,裴文敏.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黄友葵.论歌唱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4]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5]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李娜,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大连市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大连市政协委员。
J60
A
1007-0125(2016)10-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