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摘 要 “春满中原”系列文化活动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河南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连续成功举办11年。本文以该品牌活动为案例分析,从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结构合理化、供给方式常态化、供给模式联动多元得出一些启示。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供给侧 春满中原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1春满中原——河南大型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春满中原活动是河南省文化厅在春节期间举办的惠及全省人民的一项重要活动,从2006年至今,每年一届,已经连续举办了11届。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20多天时间,参与春满中原活动的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文化类社会组织、文化企业等共计500多家,开展专题活动共2500多项,参与活动2万余人,服务群众近千万人次。和往届相比,在活动的种类和内容,服务的数量和水平上均有显著提升,更侧重与服务基层群众,旨在通过“春满中原”活动,吸引、带动更多的基层群众参与道河南省的公共文化建设钟来,实现群众文化“自我创造、自我服务、自我表现、自我欣赏”的可持续发展。
每年在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六期间,“春满中原”如期开展,根据全省各地民俗特色,提供符合节日氛围,贴近群众文化需求,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2016“春满中原”活动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主要由各地文化行政部门组织群众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庙会活动和戏剧、曲艺、歌舞、秧歌、旱船、高跷、龙灯、舞龙舞狮、灯迷等民间艺术活动;二是拓展公共文化阵地服务。主要由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服务机构组织开展公益文化培训、展览、讲座、读友会、音乐会、文艺比赛等群众文化活动;三是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主要由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文艺演出团体组织开展送演出、送戏剧、送电影、送图书、送书画、送文艺辅导等系列文化下乡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
2对“春满中原”供给端的分析
2.1品牌建设与常态发展
“春满中原”自创办初始,坚持开放发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推动全民共建,参与范围由省文化厅牵头主办,全省18个地市和10个省直管县文化行政部门参与承办,全省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参与,辐射至下辖每个街道、社区、自然村。2016年,春节期间20天左右,参与活动项目达2500多个,涵盖各类文化服务。活动由省文化厅下发通知,全省各级文化服务机构积极承办并申报活动。由省文化厅汇总并登记备案,形成“春满中原”活动菜单,在腊月二十三之前在河南各大媒体全部公布全省各地文化活动的具体安排,包括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参与形式、联系电话。
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整合文化资源,在全省组织大型文化惠民活动,旨在提高了文化惠民的服务质量,丰富群众的“文化菜单”,促进文化设施全覆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参与面广、覆盖面广、惠及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
2.2资源整合与联动共建
上下联动:“春满中原”在统一时间段,通过全省文化机构由上而下,以及各级乡镇街道和社区共同参与共建,集中盘活文化资源,破除门户壁垒,单位之间合作,多方共建的模式,有利于全省文化资源上下联动、社会共建、文化共享、文化惠民,交流互动的格局,构建更加广泛的文化共同体。在多元格局中,营造了良性可持续的群众节日审美喜好和文化需求生态发展。
左右联动:省内文化机构与旅游机构,街道办事处等平行行政机构共建共享,各省之间互通互动。如各大旅游景区、街道办事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都积极参与其中,例如2010年,河南省文化厅联动省内几十家景区,及西安、北京、杭州、成都等地庙会,形成春节民俗大看点;安排大型群众文艺调演、展演展览(戏曲晚会、灯谜晚会、焰火晚会、广场活动、文化下乡、综合文体活动、书法美术摄影展)756 场次。依托全省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及社区文化中心,基层春节文化活动将实现乡乡有演出、村村有活动的目标。
2.3扩大宣传推广品牌
每年在“春满中原”启动仪式当天,邀请国内外各界媒体集中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布文化菜单与活动信息,文化地图信息和文化推介服务,开展节日期间持续性媒体报道,也有效盘活并整合了媒体宣传,让更多基层群众熟悉了解工作流程,懂得如何充分利用享受惠民工程共享文化成果。与此同时,即全方位多层次的向广大群众发布文化菜单、文化节目,又将文化品牌不断发扬光大。集约优化文化资源,扩大覆盖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
2.4搭建平台鼓励创新
春满中原活动搭建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依托春满中原这一平台,及时收集、反馈、发布、处理相关信息,做好上传下达、信息报送、供需对接和文化配送等工作,精准开展基层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春满中原文化品牌推动了文化惠民网络品台,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广泛参与,良性奖励激励机制,在全省构建一张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异彩纷呈的文化惠民大网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以多样化服务满足多元化需求,以精准精细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春满中原文化品带动了创作平台,使群众的文化创作欲得到释放,文化表演欲受到激发,带动了一大批文艺骨干的成长。以骨干带团队,以团队促作品,破解了基层文化资源匮乏的难题。让群众从旁观到亲自参与,变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实际行动,从而助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建成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院、美术馆以及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等网络覆盖式公共文化阵地。
3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的启示
3.1发挥供给主体多元化
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端,供给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由政府牵头,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参与组织承办,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广泛惠及群众。其中充分发挥文化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文化志愿者的主体作用,合作共建和文化志愿活动在公共文化服务中蓬勃发展。在供给服务中,除了补齐短板,在保基本、均等化、社会化上下功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方面、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3.2推动供给结构合理化
通过春满中原11年的发展完善,品牌发展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活动内容更加层次丰富,服务的层次和种类更加细化,供给结构日趋合理。在活动中,既有文化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较大规模节日文化活动,又有各类文化机构组织的专题文化服务;既有公共机构组织的各类阵地服务,又有志愿者团体组织的文化下乡服务;既有面向所有公众的公共服务,也有针对特定服务对象的精准文化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群众文化体验的双向交流互通,提高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同时在“春满中原”的品牌建设和实践中,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新媒体技术,更加方便、快捷、准确了解群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进而提供群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有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缓解信息不对称的信息,不断调整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动供给端的升级和发展。
3.3供给机制常态化
在春满中原活动中,连续11年来,河南省文化厅每年都提前汇总各地开展活动的信息,向全省人民公示各地各项活动的时间、地点、服务内容、联系方式、报名参与方式等信息。实施过程中媒体报道,既方便了群众参与,又得到了有效监督作用。在活动的组织实施和总结交流中,应急预案,保障监督机制,实施宣传与考评并行,监督与激励共进,活动结束后,评选出部分优秀文化团队和优秀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3.4供给模式的多元联动
作为亿人大省,河南省各地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带有鲜明地方特色。因此,在配置各地文化供给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由各地文化部门根据本地情况和群众需求提供文化服务。河南省内有豫剧、曲剧、越调等20多个剧种,还有舞龙舞狮、盘鼓、杂技、打铁花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4人,省级非遗传承人640多人,在“春满中原”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些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发挥各地特色资源优势,整合利用民间文艺能人和文化能人,就地解决文化服务攻击主体和供给内容。同时,广大群众从观众成了主角,成为春满中原的生力军,极大提高了群众参与度和满意率。相比传统的“送文化”模式,“春满中原”将传统结构中政府作为唯一主体的“一元供给”模式转换成了上下、左右多元主体联动模式,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借鉴意义。
作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春满中原”,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通过丰富文化表演形式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朝着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方向扎实并深入推进。以品牌为媒,重在惠民;以品牌为要,重在交流;以品牌为旨,重在共进,打造了多层次、多样化、开放式的群众文化互动交流平台,有效提升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自信自觉,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纪英.打造公共文化品牌服务的意义及实践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1(2):170-171.
[2] 叶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打造公益讲座服务品牌[J].情报探索,2009(9):123-125.
[3] 邱方明.文化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前线,2016(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