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延景
本文上篇介绍了西洋骑兵刀对晚清中国骑兵刀的影响、清末新军装备欧式骑兵刀的略况,下篇继续展示民国政府对日式骑兵刀的认识、八路军对骑兵刀的仿制以及解放军对骑兵刀的研发等——
民国政府对日式
骑兵刀的认识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疯狂扩张军事实力,到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之前,日本陆军已拥有7个骑兵大队,共计约2800人。日俄战争(1904~1905年)开战之后,日本骑兵拥有54个中队,共计约5400人。与其相比,俄国骑兵规模更大,其拥有1085个骑兵中队。当时,俄国不可能将这些骑兵中队全部投入到中国满州的前线,只有222个中队的俄国骑兵被派往满州。就投入战力来说,交战的俄军骑兵是日军骑兵的4倍,然而日军对骑兵战术的巧妙运用,将著名的俄国哥萨克骑兵打得落花流水。日俄战争之后,为防备俄国反扑,日本又将骑兵扩充到95个中队,共计约9500人。此时,日本骑兵达到全盛时期。
日本骑兵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主要装备的是二五式骑兵刀和三二式骑兵刀。
二五式骑兵刀是明治二十五年(1892年)年设计定型的,总产量不多,大约为1700把。其刀身长度为78cm,刀身两侧各制有一条长血槽,护手由铜材制成,呈弧形。护手处设有一个圆铆钉,用来卡住一个皮环,握刀手的食指可以套在皮环里,以防止刀脱手。刀柄上盖也由黄铜制成,并且在上盖前部设有一个可以下压的按钮,刀柄前方的刀背根部设有钩形爪,按钮与钩形爪呈一体式设计。刀鞘开口处上部设有一个沟槽,当刀身插入刀鞘后,钩形爪卡入沟槽,从而将刀身锁定在刀鞘里面。按压按钮,钩形爪即下沉,从刀鞘的沟槽内解脱,此时可将刀身从刀鞘内拔出。刀柄两侧的护片由木材制成,护片下方呈弧形,方便手指握持,不过,护片上没有加工出防滑槽。
二五式骑兵刀虽然装备数量小,但是其对日军后来装备的三二式骑兵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二式骑兵刀的服役时间经历了明治、大正、昭和的旧日本帝国陆军时期,并对中国骑兵刀的形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该刀于明治三十二年8月23日(1899年8月23日)正式下发日本骑兵部队,其刀身由钢材锻造而成,含碳量为1.0~1.1%,研磨成型,之后采用油淬火。刀尖为大切先式设计。“切先”是指近刀尖处之锋利的部分,日本刀剑有大切先、中切先、小切先的分类。刀背为“丸栋”式设计,即刀背起脊处呈圆弧形。刀身两侧各加工有一条较长的宽血槽,整刀全长102cm,刀身长83.6cm,刀身最宽处2.8cm。护手由中碳钢制成,后部呈长条状,前部呈碗形。与二五式骑刀相同,其护手处也设有一个圆铆钉,用来卡住一个皮环,握刀手的食指可以套在皮环里,以防止脱手。
与二五式骑兵刀不同的是,三二式骑兵刀刀柄上盖由钢片或铝片制成,按钮呈长条状,设计在刀柄的左侧,按钮与位于刀身根部的钩形爪呈一体式设计。刀鞘由低碳钢或熟铁卷制而成,刀鞘开口处内侧插有一个由金属制成的“口金物”,口金物用螺钉与刀鞘固定在一起。口金物的端口设有突起,突起上设有方形孔。当刀身插入刀鞘后,钩形爪卡入刀鞘突起的方形孔,此时可以将刀身锁定在刀鞘里面。按压按钮,钩形爪即下沉,从刀鞘的方形孔内解脱,此时可将刀身从刀鞘内拔出。刀柄握持部分的护片由木材或树脂材料制成。护片及金属上盖表面加工有防滑纹,以方便握持。
三二式骑兵刀的刀鞘内侧垫有两个较长的木条,以防止刀鞘划伤刀身。刀鞘后部有金属制成的鞘尾,目前所见,三二式骑兵刀有两种不同的鞘尾,一种较为平直,另一种呈波浪形。
三二式骑兵刀刀鞘的外表面使用油漆或电镀层进行防反光及防锈处理,钢制护手和刀柄上盖采用黑色烤漆或电镀铬层进行处理,刀柄木质护片保持胡桃木本色。如果是铝质上盖和树脂材料护片,则采用绿色油漆进行涂装。
清朝政府被推翻之后,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都学习日本的先进军事经验,但在骑兵刀的训练、研制等方面并没有进行更多的重视,而是遵循“手枪利于刀剑”的思路。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在骑兵建设中强调使用手枪和步骑枪进行战斗,很少进行骑兵刀肉搏的训练。
西北军阀中的马步芳部由于装备比其他地方的国民革命军差,同时面对的其他军阀部队和地方武装火力羸弱,反而喜欢进行骑马突入式的骑兵作战,所以装备了大量的骑兵刀。其主要装备两种骑兵刀:第一种为中国传统的牛尾刀样式,头大尾细,刀身两侧各制有一条血槽,全刀长度在85cm左右,刀身长度在65~75cm之间,明显比日本三二式骑兵刀要短一些,而且笨重,这也是青马军队(马步芳的军队因起源青海,故史书中简称其为青马军队)在淮泗战斗中败给日军骑兵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种骑兵刀是民间作坊对日本三二式骑兵刀的仿制品,此种骑兵刀设有护手和钩形爪。
八路军对骑兵刀的仿制
在抗战敌后战场上,八路军、新四军均组建有骑兵部队,较为著名的是八路军129师骑兵团。据129师骑兵团的战士回忆,战士们的骑兵刀基本为缴获品和土造品,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其中包括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俄国M1881式骑兵刀和苏联M1927式骑兵刀。
1944年,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新的冀鲁豫军区,宋任穷担任司令员,黄敬任政委,129师骑兵团所在的四分区也改称为第九军分区。新军区成立以后,供给部给骑兵们制造了新的骑兵刀,据记载:“刀身是日本样式;刀鞘是供给部部长傅家选(开国少将)亲自设计的,既适用又美观,战士们高兴极了。”但是该骑兵刀未能留下照片和更多文字资料。
在1942年洪泽湖地区沙山集战斗中,新四军彭雪枫的骑兵团仅用9分钟即将300余名日军砍倒大半,80余名日军因恐惧而投降。新四军骑兵团使用的骑兵刀被称为“雪枫刀”,该刀为抗日名将彭雪枫所设计。1941年新四军第4师组建骑兵团,战术、技法学习苏联红军骑兵的,因此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又被称为“红色哥萨克”。自幼习武、精通刀术的师长彭雪枫在设计骑兵刀时,没有采用苏军的高加索式骑兵刀,而是博采众长亲自设计了一种骑兵刀。该刀刀身颀长,刀背轻薄,锋利异常。骑兵战士们爱不释手,称之为“雪枫刀”。由于该刀装备量少,至今已失传。“雪枫刀”仅留下了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其刀身与日本三二式骑兵刀相似,刀身两侧各加工有一条血槽,护手呈碗形,刀柄为两片木片用两个铆钉紧固在刀柄芯(也称为刀茎)上,刀柄下部带有明显的双凹陷手指槽,以方便握刀。
解放军骑兵部队对骑兵刀的研发生产
1945年8月11日,伪满洲国爆发“八·一一”起义。当时,伪满洲国陆军兴安学校的起义学生组成民警大队,随后民警大队扩编为民警总队,民警总队又扩建为东蒙古人民自治军骑兵第一师,其后扩编成5个骑兵师,当时这些骑兵部队装备的主要是三二式骑兵刀。但是由于骑兵部队扩张速度快,骑兵刀不敷分配,开始配发使用自治军自制的骑兵刀,此种骑兵刀被战士们称为“八八”刀。该骑兵刀也明显带有三二式骑兵刀的影子,刀身比三二式骑兵刀长,刀尖部无横手筋(刀尖部开始变薄之处与刀身之间有一条明显的条痕,此条痕称为横于筋),更像日本刀的“鹈首造”。“鹈首造”的形制是从刀背方向看,形似鹈细长的脖子,这种刀故此得名。
“八八”骑兵刀的护手分为两种:一种是护手上部向刀尖方向直伸,另一种是向上翘起。刀柄护片为木质。刀柄左侧设有一个按钮,此按钮可以压下钩形爪。刀柄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的弧曲形,另一种是带有手指槽。刀鞘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木片包牛皮款,另一种为金属制品。
内蒙骑兵部队在解放东北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其中蒙古族战斗英雄邰喜德成为传奇式的战斗英雄。他先后参加了齐齐哈尔、四平、辽西、辽沈等大小战斗200余次,乘马冲锋40余次,2次负伤,多次立功,跃马横刀,战绩显赫。1946年在解放齐齐哈尔战斗中,他奉命带2名战士攻占八里岗,冲锋中迫使10余名国民党士兵放下武器,又与6辆满载国民党部队的汽车相遇,在接火中2名战士牺牲,他用仅有的4枚手榴弹威逼敌人投降,英雄虎胆,令敌慑服。此战擒敌少将1名、中队长2名、招降士兵120名,缴获汽车6辆、火炮4门、机枪8挺。同年10月在榆树台战斗中,他一个人缴获迫击炮1门、步枪和冲锋枪10支、轻机枪2挺。1947年12月在四平北大洼战斗中,他奉命带领一个连冲击敌阵,他高喊“活在马上,死在马上,马刀见血,为党立功”的口号,左冲右突,挥刀斩杀,一人用骑兵刀毙敌27人,缴获轻重机枪8挺、迫击炮2门,为后续部队杀开一条血路。此战,他立特等功,并获东北民主联军英雄奖章、师团通令嘉奖。1948年在清河门、义县战斗中又立大功1次。1950年8月内蒙古军区授予他一等战斗英雄称号。1950年9月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最后的骑兵刀:65式骑兵刀
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拥有10多个建制师,数十万匹战马。19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摩托化和机械化代替骡马化。在“百万大裁军”中,骑兵作为一个兵种被取消,中国骑兵部队装备的65式骑兵刀也就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后装备的一款骑兵刀。
65式骑兵刀也是三二式骑兵刀的仿制品,但略有改进,以更适合中国士兵的身材和使用习惯。主要改进之处是:长度加长,质量增大;刀柄上的防滑槽深度增大,宽度增宽,握持感更为坚实稳固;刀身进行镀铬处理,刀鞘、刀柄、护手全用绿色油漆涂覆。
编辑/曾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