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司祺
【摘 要】在舞蹈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民族民间舞蹈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的重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更是成为了民间舞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少数民族民间舞代表性课程的建设,不仅保护与承传了多元的民族文化,还拓宽了民族视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间舞教学范围狭小的状况。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间舞;代表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176-01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社会生活、地方文化意识以及舞者原生心态的真实体现,它所特有的生活气息与文化积淀是民间舞蹈取之不竭的生命之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在中国舞蹈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它与舞蹈基本功训练、舞蹈剧目构成三大核心课程,共同承担着培养舞蹈艺术人才、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功能。
一、当前国内高校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主干课程。作为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在教学形式或是教材建设方面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体系与方式。然而随着舞蹈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很多不同层次的高校舞蹈专业的开设与办学模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原有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内容与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国内不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的需求,存在一些需要我们亟待改进的状况和问题。
(一)舞蹈风格与民族情感的欠缺。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对民族舞蹈课程教学都十分重视,然而由于民族特性难以完全掌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刻且重视程度不足,部分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在舞蹈中技术动作的完成,让教学成为了单纯的模仿而忽略了学生舞蹈素养与文化理论的拓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待调整。一直以来,国内各类高校的民间舞教学都是约定俗成地以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为主,偶尔穿插傣族、佤族、苗族等小民族舞蹈作为补充。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未能体现出民间舞教学区域性强的特点。而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未能更多地结合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属性来分析动作、讲解动作和教授动作,导致学生学完一个民族的舞蹈后,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该民族舞蹈的特有内涵和属性。
(三)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目前,从专业院校到师范类院校再到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舞蹈专业,然而伴随开设舞蹈专业的高校与日俱增,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是很明确。培养目标不明确的核心往往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这种课程设置不明确的现象往往会导致人才培养上的特点不鲜明、重点不突出,最终使所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少数民族民间舞代表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少数民族民间舞代表性课程的定义。少数民族民间舞代表性课程是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课程的延伸和拓展,主要针对遗存丰富的少数民族舞蹈进行学习,如:傣族、彝族、佤族、哈尼族、苗族、壮族、土家族等。依据其特殊的社会环境、民俗文化,提取出本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语汇精华,系统地进行学习。该课程会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基础、教育资源的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间舞教学范围狭小的状况,并且保护与承传了多元的民族文化,还拓宽了民族视野,能够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延伸课堂教学,传承与弘扬优秀的地域文化。少数民族民间舞代表性课程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有关的文化知识体验,保护民族文化体系传承中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课程以民族性格为主体、民族特色为核心、风格韵律为命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统一,无论是从形态到风格,还是从心态到审美表现,都要忠实于民族文化的根髓,构建出一个接近本体,突出多元地域舞蹈文化的少数民族民间舞代表性课程。
三、少数民族民间舞代表性课程建设的基本构想
(一)课程目标。少数民族民间舞代表性课程应明确这样一个导向,即以民间舞蹈文化根脉为原点,以鲜明的民族风格为依归,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舞蹈,表达当代文化艺术系统中的民族民间舞蹈精神。本课程以各民族主干教材为基础训练,以代表性教材为提高训练,以民俗知识为风格辅助,按照由浅入深、抓住主干、兼顾提高、科学排序的原则,优化训练的递进关系,遵循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教学原则,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民族民间舞代表性教学,使学生掌握少数民族民间舞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了解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特点及拓展教学内容,同时让学生看到民间舞蹈艺术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从多元文化的视野中去认识和理解本地域的民间舞蹈,正确地认识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之间的差异,充分认识民族文化的完整性、丰富性、互补性。
(二)教学内容的设定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每个高校需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选择教材内容。各地高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力争能做到突出地方特色,从而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凸显“你无我有”的竞争优势。在教学方式上,一方面把民族传统文化特性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做到源于民间又高于民间;另一方面,不单纯地停留在严格的外部动律规范中,而是要更加注重地域民族文化彰显的纯朴、自然、不造作的精神文化内涵。在舞蹈动势与动律方面更多地注重发自内心的感悟和民族情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