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能说会道,女儿为啥性格孤僻

2016-10-27 09:39海贝
现代家长 2016年9期
关键词:黑猫老鼠性格

海贝

孤僻源于母亲的“追讨”

常老师向我简单介绍了楠楠的情况。“这女孩6岁,平时很少说话,性格有些孤僻,喜欢独来独往。课间别的小朋友聚在一起玩,她却瞪着一双大眼睛在旁边看。我有意引导她过去一起玩,她却总摇头,不肯参与。有时,一些小朋友看她孤单,主动喊她玩,她也不理睬。楠楠的父母我接触过,性格都比较外向,特别是她母亲能说会道的,是一个行政干部,所以她对女儿的内向性格也非常着急。”

我问楠楠有什么爱好,常老师说:“她比较喜欢画画。”然后,将楠楠上周画的一幅《猫和老鼠》拿来给我看。儿童画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我饶有兴趣地看着,很快发现有个让人感到奇怪的地方——画面中的大黑猫一下子抓了四只老鼠,这本该是一件高兴的事,可大黑猫的脸上好像并没有什么喜悦之情。

我拿着画,找到坐在角落里发呆的楠楠。我说:“楠楠,老师看到你的画了,画得真棒!但是老师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大黑猫抓了这么多的老鼠,却一点也不高兴呢?”孤单中的楠楠似乎很乐意和别人分享她的绘画构思,她说:“大黑猫虽然抓了很多老鼠,但是没有得到表扬,所以它很不高兴。”

“那它想得到谁的表扬呢?”

“当然是爸爸妈妈的。”

我追问:“在你家,谁是这只大黑猫呢?”

我以为她会说:“是我。”没想到,她说:“是妈妈!”

我又问:“那么,妈妈想得到谁的表扬呢?”

“妈妈想得到爸爸的表扬,还有我的表扬。”

“那么妈妈都做了什么,她为什么想要别人表扬她呢?”

“她买菜、做饭、洗衣、抹桌子、拖地,还要辅导我学英语,送我上绘画班……反正,她说家里的活儿都是她一个人干的。”楠楠说起这些滔滔不绝,一点儿看不出性格内向的迹象。

“哦,原来她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啊,是应该表扬。那你和爸爸为什么不表扬她呢?”

“她老是板着脸,说我这不好那不好,让人烦。爸爸也这样说她。”

“那你们将这些想法告诉过她吗?”

楠楠摇摇头:“我不敢,她是猫,我是老鼠,我看见她就躲。”

楠楠的妈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她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又有哪些影响呢?为弄明白这一切,我让常老师帮我约见楠楠的妈妈王芬。

初见王芬,一番寒暄后,我将我和楠楠的对话录音放给她听。她惊讶地说:“楠楠和您倒是很有话说啊!”然后,她皱着眉,说:“这孩子真不懂事,我天天忙里忙外的,现在却成了冤大头,出力不讨好。唉,估计这些都是她爸爸教唆的。”然后,她大倒苦水:“老师您不知道,本来我的工作就忙,每天早出晚归的,还要经常下乡搞调研,但是我在家里从不以女强人自居,什么家务活都干。楠楠她爸在家就是一个甩手掌柜,什么忙都帮不上不说,还从来不说一句好话,好像我干这么多的活都是欠他的,活该如此。气死人了!而更让我着急的是楠楠。她的性格完全不像我和她爸爸,她的性格太孤僻,封闭得很。楠楠爸爸有一回抱怨说,都是因为我在家说话太多,结果造成女儿没话说。言下之意,是我影响了楠楠的健康成长。这简直是……对不起,我气得都想骂人了!我每天鞍前马后地伺候他们爷儿俩,图个啥?没有功劳总有苦劳吧,可是他们为什么这么不理解人呢?”

等她发泄完,我问:“在你眼里,丈夫和孩子的认可非常重要吗?”

她愣了一下,说:“那当然,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为了这个家。如果他们不认可,那我的辛苦和忙碌又有什么意义呢?”

“可他们并没有要求你做这么多的事情啊?”

王芬有些不高兴,说:“他们是没有要求我做这么多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都不做家务,那家里还能住人吗?再说了,我又不是给谁打工,一定要别人安排了工作我才去做,我可是在自己家里啊!”

我顺着她的思路说:“是啊,你又不是给别人打工,那在自己家里做事,为什么还一定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呢?”

“这——”她语塞了。

解开母亲的心结

咨询至此,我找到了楠楠性格孤僻的症结所在。

1.妈妈的“追讨”让孩子逃避交往。

在楠楠家,谁是孩子?谁是大人?从表面看,是母亲在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老公,为他们辛苦付出。而实际上,母亲更像一个讨要奖赏的孩童,如果“大人”不给她,她就觉得委屈。这表明母亲的内心藏着一个没有得到满足的小孩。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她在童年时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和爱,这成了她心里永远无法释怀的痛。成年后,她便将自己心中对父母的期望投射到周围的亲人——丈夫和女儿身上。作为成人的丈夫可以以“你很烦”为由拒绝她的索取,而心理承受能力还很弱的女儿采取的拒绝方式只有逃避。而这种逃避方式被楠楠复制到她和所有人的交往中,所以她常常会瞪着眼睛看别的孩子玩耍,自己却不敢走近。

能干却经常讨要表扬的妈妈,没有得到表扬而哭丧着脸的妈妈,深深刻在楠楠的脑海中,她笔下的黑猫就是妈妈形象的写照。楠楠说,那只黑猫因为没有得到表扬,所以不高兴,这是她意识层面上的认识;而潜意识里的她明白:妈妈总是不高兴,因为她想要表扬却总是得不到。

看着孩子笔下的黑猫,我很感慨:孩子可能说不出什么深刻的道理,可她的心是异常敏锐的,看得比谁都清楚明白。

妈妈为女儿内向的性格着急,却不知道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她自己,以及她和女儿相处的方式。

2.解开自己的心结。

在我的分析和引导下,王芬承认:在原生家庭中,她是家里的老小,上面有好几个哥哥姐姐。从一出生,父母就将她放在乡下的姥姥家寄养,她很少看到父母。每次看到别的孩子依偎在父母怀里,她都非常羡慕。父母每年去乡下看她两三次,每回她都表现得特别乖、特别懂事,希望父母能抱抱她。但是父母好像很迟钝,她表现得再好,父母也不知道伸手去抱她。每次父母走后,她都会委屈地大哭一场,觉得他们一点儿都不爱自己。

我告诉王芬:“谁欠下的债由谁偿还,父母欠你的爱,你应该找他们要。”

王芬叹了一口气:“唉,他们都老了,再说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你可以和他们坦诚地沟通一次,将童年的委屈告诉他们,也听听他们的想法。”

一个星期后,王芬告诉我,她终于鼓起勇气跟父母说了自己童年的委屈,然后像个孩子一样在父母面前大哭了一场。父母的眼圈也红了,说,父母是爱她的,只是因为那时候孩子多,单位的事情也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根本照顾不过来,不得已才将她放在乡下的姥姥家。姥姥很疼爱她,而他们看到姥姥将她照顾得很好,也就安心了,没能细心体会当年她的内心需要。“虽然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他们给我讲了他们当时的难处,也向我道了歉,我心里还是一下子轻松了许多。”王芬说。

我说:“是啊,解铃还须系铃人。人有了心结想要解开,需要找到当事人,别把不相干的人拉进来,因为即便把不相干的人拉进来,对你解开自己的心结也于事无补,还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比如,楠楠现在见你就像老鼠见猫,这也造成了她与人交往存在障碍。”

“那该怎么办呢?”一提起女儿,王芬马上焦急起来。

“你希望她的性格是什么样的?”我问。

“我当然希望她的性格开朗大方,能很快融入群体,与别人友好相处,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告诉她:“孩子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学会与他人打交道的,你希望女儿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就要以身作则,给她作好示范和引导。”

让孩子拥有友爱、开放的心态

我给王芬提了三条建议:

第一,和女儿做朋友。生活层面上,父母照顾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因为这是父母的职责所在;精神层面上,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倾听她的心声,分享她的喜悦,和她一起做游戏、讲故事,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与他人分享、合作的快乐。

第二,鼓励女儿适当地向他人求助。如,在餐馆吃饭需要餐巾纸时,鼓励她自己找服务员要;大街上,鼓励孩子向行人问路;公园里,孩子羡慕小朋友的玩具新奇时,鼓励她上前打听:在哪儿买的?多少钱?

通过这些尝试,孩子会慢慢明白,人们大多是愿意给她提供帮助且不求回报的。让楠楠明白这点很重要,因为以前受妈妈的影响,她总认为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帮助她,而人们一旦帮助了她,就会索求回报。正因为害怕给予回报,所以楠楠才拒绝和他人建立联系的。

第三,引导女儿和外界友好相处。这个外界既指人,也指物。遇到熟人,主动打招呼;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主动伸援手;遇到陌生人,给对方一个微笑。对于周围大自然中的生命,也要给予积极关注。“小狗可能迷路了,我们带它去找主人吧。”“小树被风吹歪了,我们将它扶正吧。”“小鸟受伤了,我们给它包扎一下。”拥有一颗友好、善良、真诚的心,孩子就会很容易和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别人也会乐意和她交往。

王芬表示会按我的建议去做。我提醒她:要注重自我的成长。当心里有委屈时,要学会自我消化,必要时可以通过多与丈夫沟通来化解。同时要记得,作为母亲,千万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转嫁给孩子,这对孩子不公平。

半年后,我有事去找常老师,在常老师办公室,她又给我看了几幅楠楠的新画。有段时间没见楠楠了,挺想念的,于是我拿着画再次找到楠楠,说:“楠楠,你再给我讲讲你画的这些故事吧。”楠楠高兴地说:“这幅画是蜗牛过河。蜗牛要过河,树叶说:‘我来做你的船吧!一条彩色的鱼游过来说:‘我来推船吧。可是鱼的力气太小,于是它叫来很多好朋友,大家一起推着蜗牛过了河。这幅画是福娃要去参加运动会,眼看就要迟到了,鸵鸟说:‘我跑得快,我带你去。福娃很高兴,举着旗帜唱着歌。那幅画是云宝宝哭得很伤心,小白兔是云宝宝的好朋友,于是,她跑到山顶对云宝宝说:‘快别哭了,你遇到什么难事就告诉我,让我来帮你。”

我听后满心欢喜,不仅因为楠楠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我惊奇,更是这些画给了我这样的信息:现在,楠楠拥有一颗真诚而友好的心。

我为楠楠感到高兴,更对王芬充满敬意,是她及时将楠楠从“老鼠见到猫”的人际交往障碍中解救了出来,引导女儿以开放的心态走进了人群。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黑猫老鼠性格
黑猫钓鱼 边庆祝
抓老鼠
借 鱼
笨猫种老鼠
性格描绘词
老鼠分油
12星座“吃”出性格
The Cat’s Family
喜欢独处与性格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