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勘
一名3岁男童攀越辛辛那提一家动物园圈养大猩猩的围栏,掉入3米深的壕沟。情急之下,属于极度稀有动物的大猩猩哈拉姆比被射杀了。美国有超过16万人上网联署,要为哈拉姆比讨回公道。这样的悲剧可以避免吗
5月28日,一名3岁男童攀越美国辛辛那提一家动物园圈养大猩猩的围栏,掉入3米深的壕沟,17岁的雄性大猩猩哈拉姆比将男童抓住,还一度将他拉到一边。在游客的惊声尖叫下,大猩猩也慌了,最终,园方“别无选择地”射杀了大猩猩。
此事发生后,美国超过16万人上网联署,要为哈拉姆比讨回公道。公众既指责父母失责没有看好小男孩,让大猩猩丧命,也批评园方射杀大猩猩过于轻率。
美国人为哈拉姆比讨公道的做法是有原因的。哈拉姆比是银背大猩猩,属于濒临灭绝的极度稀有动物。在全世界范围内,大猩猩仅存不到17.5万只。目前有765只大猩猩被饲养在全球的动物园里,希望可以通过人的照顾,帮助大猩猩繁衍。辛辛那提这家动物园也秉持同样的理念。
但是,该动物园园长梅纳德(Thane Maynard)最新回应说,若再次发生同样的意外,他们“仍会做出相同的决定”。这其实提出了一个残忍但又必须面对的问题,在选择救孩子还是救动物的时候,永远都是选择孩子。梅纳的回应也很像孔子的“伤人乎?不问马”的回答和价值选择,说明古今中外在这一点上高度一致。
然而,为了救孩子就一定要射杀哈拉姆比吗?实际上,从专业角度出发,还可能有另一种选择,让鱼和熊掌可兼得,既救出孩子,也可以保护哈拉姆比。以此观之,动物园当时的做法的确有操之过急之嫌。
美国著名的灵长类动物专家珍妮·古道尔(Jane Goodall)曾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冈贝国家公园观察和研究黑猩猩30年之久,十分理解以黑猩猩为代表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生活、社会交往行为和心理。她认为,哈拉姆比当时并没有想伤害掉入壕沟的男孩,甚或是正在保护男孩。从录相来看,哈拉姆比至少两度拖拉浸在水中的男童,男童一度想离开,又被哈拉姆比拉住。
大猩猩当时用手臂环绕着男孩,这很像1996年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动物园中的一只母猩猩救起一个小孩的情形。当时,也是一名3岁男童坠入6米深的大猩猩生活区,当场昏迷。8岁雌猩猩宾蒂·朱叶(Binti Jua)迅速赶过去,用右臂抱起男孩,拍了拍男孩的背,把他送到18米外的入口处管理员可以够得到的地方。
然而,哈拉姆比与朱叶有所不同。朱叶是雌性,而且当时背部还背着自己的猩猩宝宝,因此可能是母性促使朱叶救起男孩,让他回到妈妈身边。但是哈拉姆比是雄性,未必有像朱叶一样的母性温柔。而且,当时动物园的环境也很混乱,游客不断惊呼,这使得一开始好像是在帮助男孩的哈拉姆比(用手牵男孩并帮他站起来)变得激动起来,好像被激怒了一般。于是,园方紧急应对人员认为男童生命可能面临即刻的危险,从而实施了射杀了哈拉姆比的行动。
但是,如果动物园配有动物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甚至只要饲养员和管理人员懂得灵长类动物行为和心理特点,则是完全可以进行另一种应急处置的。
例如,一方面制止游客的惊叫,一方面用手势和大猩猩的语言与哈拉姆比对话,让后者明白,这个孩子就是它的孩子,闯入它的领地不是要侵犯它,而是无意,而且孩子不会对它造成伤害,以此缓和哈拉姆比的情绪,引导哈拉姆比把孩子送到管理员手上。
也许,这样的尝试最终无效,但尝试和不尝试是完全不一样的。实际上,灵长类动物的智力是人类难以想象的。例如,1971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公园的大猩猩“可可”在人类母亲彭妮的培养下掌握了近1000个手语姿势,并且能够听懂近2000个口语单词(英语)。即便没有经过人类专门培养的大猩猩和黑猩猩,饲养它们的人也应当懂得它们的语言和心理,并能与之交流。
虽然有人说“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熊孩子”掉进大猩猩或黑猩猩饲养区的意外将来有可能还会发生——这种情况在美国就屡屡出现过,在中国同样可能出现。如果能够汲取辛辛那提动物园的教训,配备懂得动物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管理人员,他们能够与动物沟通,尤其是在危机时刻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就不会轻易做出射杀大猩猩的决定。其结果有可能是,既能救出孩子,又能保护猩猩。
实际上,哈拉姆比的死难道不是那名被救出的男童心里永远的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