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画的魅力重现

2016-10-27 07:10沈岩
艺术沙龙 2016年1期
关键词:蔡元培思潮魅力

文/沈岩

让中国画的魅力重现

文/沈岩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古典名曲,令欣赏者如痴如醉。法国卢浮宫的维纳斯女神像的魅力和蒙娜丽莎的微笑至今仍吸引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上海博物馆的国宝展、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展火爆空前。可见,古典名作的魅力四射,仍然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回望在强势文化冲击下的近代中国,会发现国人在对待中国画的态度和心理乃至绘画实践上是多么彷徨、扭曲和痛苦。他们时而抵触、抗争,时而引进、调和,时而融合、吸收。康有为是当时显赫一时的人物。他认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中国画改革趋势必为“合中西画而为画家新纪元”。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关于美术革命的文章,说“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指清代‘四王’)画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他还认为汉字是东西方交流最大的障碍,应予废除。革命者的呼声往往偏激。美术评论家郎绍君说得好,他说:“不治画史却要判断某段画史的死刑,是历史上罕见的。”但学者、艺术家,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重要学者、艺术家,其学术意见就将左右艺坛。蔡元培和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是重要人物。蔡元培认为:“采欧人之所长以加入中国风,岂非吾国美术家之责任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将“美育”视为自由进步的象征和人性的自我解放。这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正确主张。蔡元培的看法直接影响了林风眠及后来的国立艺专和刘海粟的上海美专。徐悲鸿是享誉中外的一代大师,是拜康有为为师的弟子。他说:“吾尤恨董其昌断送中国画二百年历史,罪大恶极。”认为中国画的改良,“必采用欧洲之写实主义”。近代以来,这一主张成为改良中国画的主导思想,尤其是把它应用于美术教学实践。中国画的传统形态由此开始逐步变形。重视造型在国门打开后慢慢地为艺术界所共识,但如何借鉴,路子如何走,却始终摇摇摆摆,没有解决好。写实派虽代有传人,也颇有建树,但传统中国画的弘扬,尽管有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师的成就,却逐步地被边缘化。而且由于追求造型准确成为主流,写实的画家人数众多,且是高等学府在主导。民间虽然有高手,但多数是对传统的中国画十分敬仰,却苦于得不到良好的教育,难以提高。

肖从云笔意(一)(右) 136cm × 68cm

“文革”更是把中国画打进冷宫。“黑画”的批判变成对作者的人身攻击,传统中国画甚至连主张融合中西的画作和画家也遭受史无前例的残酷斗争。20世纪80年代,西方美术思潮的涌入又是一波极大的伤害。中国美术馆里作品展的枪声虽不再响起,但“八五思潮”的枪声却始终印入国人的脑海,令画坛警醒。这一切的一切,可都是艺术家自己对道路的选择,比起革命家的鼓噪,其危害更烈更大。“国画已到穷途末路”“笔墨等于零”等论调也都出自艺术家之口。

画家、评论家程大利分析深刻,他说:“鲁迅就说过这样一段话,‘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姓轩辕,千秋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部踏倒在地。’甚至鲁迅的《青年必读书》这篇文章里建议少读甚至不读中国的书。可以说激进思潮一直左右了20世纪很长一段历史,以致于后来发展到怎么“左”都不为过。”“反传统”几乎是整个20世纪的传统。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蔡元培思潮魅力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东方欲晓》的魅力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