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低渗透油藏压裂层位优选研究
——以G644区块特低渗透油藏为例

2016-10-27 09:35张金功阿不力米提乌布力哈斯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6年5期
关键词:含油物性油层

吴 颖,张金功,阿不力米提·乌布力哈斯木

(1.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69;2.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定向井技术服务公司)



特低渗透油藏压裂层位优选研究
——以G644区块特低渗透油藏为例

吴颖1,张金功1,阿不力米提·乌布力哈斯木2

(1.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69;2.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定向井技术服务公司)

为提高特低渗油藏压裂效果,以某特低渗油藏G644区块为例,通过“四性”关系研究,建立了油藏评价标准,给出了压裂层段优选结果,并分析了影响压裂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指出精细研究油层发育情况,提高比产液能力,确定合理压裂时机是提高压裂效果的重要保证。

特低渗透油藏;产能评价;油层分类;压裂层位

压裂作为特低渗透油田增产的主要措施,压裂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油田开发效果以及后期开发方案的调整[1-3]。目前特低渗油田压裂面临着三个不利因素,一是老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压裂井条件逐渐变差,措施挖潜难度大,压裂增油效果变差;二是新油田储层致密,开采层位少,油水井连通性差,油井受效程度低;三是部分储层裂缝比较发育,压后油井见水快,易水淹[4-6]。

G644井区属典型的特低渗透岩性油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严重、埋藏浅等特征,造成该区块无自然产能;由于储层天然裂缝发育、压裂施工难度大且规模小,压裂稳产期短、递减快、产量低,严重制约着该区块的开发。因此,为了提高单井产量,优化压裂选层显得愈发重要。

1 压裂选层相关参数研究

1.1建立研究区“四性”关系

“四性”关系指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之间互相联系的内在规律,其中,含油性是储层评价的最终目的,岩石性质是储层评价的基础,物性是代表储层储集性能和油气产出能力的重要参数,电性则是研究的手段。通过对目标区块长6油层四性关系的研究,得出了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测井参数各因素的下限值,对压裂选层提供定量的参数优选。

(1)岩性与电性关系。细砂岩是长6地层的主要含油储集层,以自然电位高负异常、对应低自然伽马值及微电极差异幅度大为特征。对研究区60口井106个压裂油层砂体的统计分析表明,发育较好的砂层自然伽马(GR)值一般均小于90 API,其中,GR值小于75时砂体发育最好,GR值75~80时砂体较好,GR值80~90时砂体发育次之。当GR值大于90 API时砂体一般发育较差,泥质含量增高,夹层增多。

(2)储层物性与电性关系。电测曲线对储集物性的反映,主要表现在自然电位及声波时差上。孔、渗相对较好的储层,自然电位曲线上反映较明显的负异常以及相对较高的声波时差值。对该区块长6储层岩心孔隙度及渗透率测试表明,细砂岩储层孔隙度主要为7%~12%,通过“四性”关系确定该区孔隙度下限为8%,油层渗透率下限为0.15×10-3μm2。根据研究区储层特征研究,当孔隙度大于10%时储层物性最好;孔隙度9%~10%时储层物性较好,孔隙度8%~9%时储层物性次之,孔隙度7%~8%时储层物性较差。根据声波时差数值与对应岩心孔隙关系,拟合回归公式(Φ=0.1734Δt-30.50)得出,对应的声波时差值分别为>233.6 μs/m,228~233.6 μs/m,222~228 μs/m,217~222 μs/m。由孔隙度-渗透率关系分析表明,孔隙度对应渗透率分别为>0.8×10-3μm2,(0.5~0.8)×10-3μm2,(0.3~0.5)×10-3μm2,(0.15~0.30)×10-3μm2。

(3)含油性与电性关系。长6油层4.0 m视电阻率平均值一般为50~200 Ω·m,深感应电阻率一般为50~150 Ω·m,声波时差大于220 μs/m。并通过岩电实验得到含油饱和度计算公式,用声波时差与油层视电阻率值可以计算储层的含油饱和度。

通过对“四性”关系分析,得出了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测井参数各因素的下限值,如表1。

表1 长6油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测井参数下限值

1.2建立油层评价标准

对于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有效性评价,必须以储层达到工业油流为基础来确定储层压裂优选级别的标准[12]。通过“四性”关系分析及油层压裂产量的统计分析得出:油层压裂产量与岩性、含油性、测井曲线及储层物性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油层的储层物性越好,压裂产量越高;砂体发育越好,压裂后该层产量也越高;电阻率值越高,含油饱和度越高,油层越好,压裂产量也越高。根据上述相关关系,将本区油层分为五类,见表2。

表2 油层评价标准

2 压裂层段优选结果

根据油层评价标准,结合研究区剩余可利用油层精细评价,选择15口井进行压裂层优选,其中8口井剩余可动用油层共14层,Ⅱ类油层1个,Ⅲ类油层5个,Ⅳ类油层6个,Ⅴ类油层2个,见表3。

表3 优选压裂层段统计结果

3 压裂选层影响因素分析

3.1压裂时机不合理导致压裂效果差

该区块郭621-1井分别于2004年11月、2011年4月、2014年8月压裂3次。2011年4月实施压裂后最高月产量21.37 t,投产后产量下降幅度不明显。至2014年8月,该井月产量保持在8.2 t,高于该区块油井的月平均产油量6.21 t,处于压裂稳产期。该井在2014年4月选取长61-4层段的637~639 m井段进行了第三次压裂。郭649井2004年8月选取702~707 m层段压裂,压后月产油量由最高的34.63 t递减到5 t,此后产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未进行二次压裂,导致开发效果较差。由此可见,合理的压裂时机对油井稳产至关重要。

3.2最高月产对压裂选层时机的影响

合理的压裂选层时间对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至关重要,油层压裂后最高月产量是衡量油层物性好坏的重要指标[9]。根据研究区61个油层压裂段产油情况及其变化特征,将研究区61个压裂层产量按“>45 t,30~45 t,15~30 t,10~15 t,<10 t”五个产量区间统计,分析压裂层产量变化特征。

油井压裂后的生产特征一般分三个阶段:一是线性流阶段,为压后高产阶段,但产量下降较快;二是拟径向流阶段,此时产量低于第一阶段,但生产能力仍高于油层改造前的产量,此阶段产量较稳定;三是径向流阶段,此阶段裂缝已失去高导流能力,原油产能恢复到压前水平,此时可对该井实施压裂。

部分油井压裂后月产量在生产24个月后降至5 t左右,但仍有部分油层生产能力高于改造前的产量5 t,此阶段为产量稳定期。对于月产量降至5 t左右的油井,此阶段裂缝已失去高导流能力,压裂形成的裂缝已经闭合,可对油井实施重复压裂。因此在选层分析压裂时机时,应以单井产量动态变化情况为主要依据,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3比产液能力对压裂选层影响分析

比产液能力分析是压裂选层时的重要依据。比产液能力是指峰值产液量与目前产液量的比值,该比值越高,压裂措施越有效[10-11]。对研究区60口油井进行压裂选层结果表明,再次压裂的27口油井可选层中优选层15段,可推迟选层7段,不选层5段,共22口油井适合进行再次选层压裂。

3.4油层发育较差时的压裂选层

郭650-6井长63-1油层段平面连续性较差,仅在郭650-2、郭650-6井附近发育,油层厚度仅为5 m,压裂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通过测井曲线及油层发育情况判断,该油层段适合压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选层的不确定性,无法保证后期压裂效果,因此,有必要分析油层厚度对压裂选层的影响。

从研究区344个压裂层厚度与最高月产量关系来看,最高月产量与压裂层厚度并非线性关系(图2),综合来看,当选压裂段油层厚度为1.5~3 m时,压后产量较高,当压裂段油层厚度大于3 m时,压后产油效果降低。

图1 压裂层厚度与最高月产量关系

两次压裂层最小间隔为4 m,因此对6 m以上油层可以进行多次压裂,2~5 m油层仅能进行一次压裂。选择结果见表4。

4 结论及认识

(1) 通过对“四性”关系及油层综合统计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油层评价标准,对该区油井已压裂油层及可利用剩余油层进行了精细评价,实现区域上油层有序合理的利用。

表4 压裂层选层厚度与油层厚度关系

(2) 通过精细研究油层发育情况、最高月产量及比产液能力,确定压裂合理时机,完善了压裂选层方法,对提高特低渗透储层开发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3) 对研究区压裂段厚度统计表明,当选层厚度为1~3 m时压裂增产效果往往比选层厚度大于3 m时好。

[1]李阳,于永波,尹喜永.大庆低渗透油田增效压裂技术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5,12(2):65-67.

[2]杨涛,肖立国.榆树林油田优化压裂研究与实践[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3):72-74.

[3]赵惊蛰,李书恒,屈雪峰,等.特低渗透油藏开发压裂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5):93-94.

[4]陈晓源,任茂.坪北特低渗透油田整体压裂工艺技术研究[J].钻采工艺,2006,29(5):43-45.

[5]李善维,刘战营,焦双志,等.留西低渗透砂岩油藏压裂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11,33(4):95-97.

[6]甘云雁,张士诚,陈利,等.复杂断块油藏不规则井网整体压裂优化设计[J].石油学报,2006,27(4):81-83.

[7]王凤江,丁云宏,路勇.低渗透油田重复压裂技术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26(1):71-73.

[8]陈民锋,姜汉桥,周琦.低渗透砂岩油藏水井压裂参数优化数值模拟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7,29(1):54-55.

[9]尹建,郭建春,曾凡辉.低渗透薄层压裂技术研究及应用[J].天然气与石油,2012,30(6):52-53.

[10]温庆志,蒲春生,曲占庆,等.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整体压裂优化设计[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16(6):102-104.

[11]寇永强.大型压裂技术在特低渗透薄互层油藏的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3):61-62.

编辑:李金华

1673-8217(2016)05-0085-03

2016-04-05

吴颖,工程师,1984年生,西北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

TE357

A

猜你喜欢
含油物性油层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油层重力分异对泡沫驱气液比的影响
BAF组合工艺处理含油废水研究进展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
酸调质—氧化降解法提高含油污泥的沉降性能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厚油层隔夹层研究
铁路含油污泥焚烧的特性
NY3菌固定化及生物膜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