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品牌刷新历史街区

2016-10-27 06:59杨宏烈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

杨宏烈

( 广州大学 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



用文化品牌刷新历史街区

杨宏烈

( 广州大学 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

以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为例,主张保护复兴历史名城,应遵循其固有文化的本质特征、繁衍脉络,立足于文化的物质载体、空间环境进行有机化康复更新,以此创建文化品牌,保养自身活力,打造高格调、高档次的国际化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文化品牌;保护更新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城市文化从历史中积淀、孕育而出。城市主题文化决定着城市的主导功能与发展模式。这是一个在现实与未来,理论与实践方面,我们无论如何都必须面对的重大命题。究其实: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缺少的是一种文化运作和定位,缺少对外开放的商埠文化的传承和表达,缺少用商埠文化来组织、整合这一历史街区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使之在全市、全国,甚至国际贸易活动中成为一个叫得响亮的文化品牌。责任并不在于历史街区本身,在于其支配者没有遵循文化规律来刷新发展。

十三行街区并不缺少历史文化,并不缺少经济活力,并不缺少人力资源和物质环境。面对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正转化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与城市的竞争也从单纯的经济层面上升到了文化层面。我们是否扪心自问:“在城市时代的文化浪潮中,十三行历史街区到底要开辟一个怎样的未来?”

一、延续历史街区固有文化脉络

“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它的建筑风格、历史遗存和文化轨迹等都是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特质。只有尊重城市的历史,善待城市的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很好的保护和继承,才不至于在城市建设中失去自己的城市文脉和城市个性,才能谈到城市文化的进步与发展。”[1]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联合国认定的103个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中我国只有两个小城市(平遥和丽江)入围,仅占1.9%。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绝大多数名城的历史风貌在城市建设中遭到破坏。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是中国社会形态大转折的实物见证,是中国资本主义生成发展最早的一颗萌芽,是中国海上对外贸易近一个世纪唯一的商埠口岸。十三行的文脉可以说是“暗香浮动月黄昏”。从封建社会末期到近代社会,再到21世纪,客观上自发性的延续,可以说一天也没有中断过。然而很少有人扶持过它的立柱和脊梁,有意呼唤它的灵魂,培育它的新生幼芽,只是自生自灭罢了。

广州方圆74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0万,加上流动人口共1300多万。市区1443.6平方公里(1999年),老城区只10平方公里,而十三行历史地段仅仅30多公顷,可谓沧海一粟。如果说城墙内的历史街区几乎“开发”殆尽,所幸十三行以北,上下九路以南,人民路以西,康王路以东这块地尚没被彻底糟蹋,但其中业已穿插了若干巴黎式“黑色办公楼”①*①近代巴黎的保护在高度问题上走过一段弯路。50年代的巴黎在高层建筑盛行时,曾在老城中心区的火车站附近建了一座高达200米50层的黑色办公楼,破坏了城市历史地段建筑群的环境气氛.从此以后坚决杜绝了这种现象。,只是相对而言,街区建筑较为纯真统一,成街成坊而已(图1)。

图1广州十三行街区区位图

从时间上看该地段的建筑大多建于1856年十三行大火之后。虽然不是一个半世纪前的历史建筑,但它们却是现存建筑中距离十三行时期时间段最短的时代建筑,与十三行时期的文化脉络距离最近,建筑材料、体量和使用特征相关一致,说不定栋栋建筑的脐带都连在当时的西关建筑文化的母体上,从而继承了母辈的某些基因,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或文物价值。历史街区的中断表现在一个可以接触到的历史片段却被切割,时空之间的不连续性带来文脉和情感上的断裂,给人们造成极大的失落感和凝聚力的丧失。这对海外华人的“寻根”热也是一个莫大的打击。断裂了历史等于忘却了祖宗,其遗憾的滋味一言难尽。 有的海外华人回乡看到中断了的历史现象后,对当地的投资热情顿然消失(如大岭村)。

连续函数不在时间轴上被中断,有规律的运动是一种线形美。一片完整的历史街区,在平面坐标系上不出现破碎,则是一种曲面的美、空间的美。如此早已被视觉艺术美学的完形定律所证实。

其实,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和谐互动的。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并不会掩盖政府当局的政绩,而本质上却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的正向力和实功。“大兴土木”不应老盯着历史街区巴掌大的一块地盘。大拆大建不仅造成具有历史文化的街区建筑物的毁灭、原有城市风貌的破坏、文化遗迹和社会财产的消失,也造成弱势民众之社会纽带、经济安全网络的丢失。传统社区的毁灭,是一种败家子作风、非科学发展观的恶果。老百姓认定:“开发是政绩,保护更是政绩”。

二、维护历史街区文化本质属性

城市化进程的骤然加速、畸形膨胀现象,是盲目妄动所引起的非正常现象。当响亮的冒进口号销声后,当攒聚的旗影匿迹后,留下来的将是一片狼籍,半截子烂尾工程。这种现象从1950年代起,恐怕至今也没绝根。

参加西安曲江论坛的人士认为,城市能否成为诗意的生活环境,文化则为主要因素。文化是每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沉淀累积下来的精神财富,文化因为世界的丰富多彩而多元化、而民族化、而异彩纷呈。城市则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积累的产物。文化与城市有着共同的特点:一是它们都是人的住所;二是都会留下标记;三是都要求和谐存在。文化是精神上的住所,城市是肉体上的住所。中国文化、西欧文化等,往往成为区分和辨别人的基本符号,而城市也正在成为国家的符号。文化系统的内部,都是有机的、相得益彰的共生共荣的关系。

历史街区,现在依然还是人的住所。虽然在某些方面与现代化的住所有一定差别,但人们对它还是有感情的,因为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的住所,它不是在所有的方方面面都一律比现代住所差。而它的唯一性、耗散性、不可重复性,更值得人们珍惜。它的标志作用、符号作用,更是其它现代城区无法替代的。历史街区既是历史文化,历史事件的摇篮,也是后来文化事业发展的根基。历史街区的个性特色就是城市的个性特色所在。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只能导致个性的迷失。

1998年4月的《苏州宣言》:“在当今城市国际化和各种飞快转变的急流中,惟有各自的历史街区,传统文化才能显示出该城市的身份和城市的文化归属,如何把它保护好,使其继续长存下去,己成为该城市整体发展中最根本的因素。”

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广府文化,广府文化的集中代表是西关文化,西关文化的本质特质是国际性商埠文化因缘。保护十三行历史街区就是守卫西关文化的大本营。十三行历史街区的个性有如下5点,且能充分显示广州的城市身份和文化品牌(图2)。

图2十三行历史街区联系着全球商品经济

●中西文化交流的门户、桥头堡;

●世界海上丝路的始发地之一;

●国策“一口同商”垄断地;

●中国大陆城市风貌变革的萌发地;

●从农耕社会脱胎的行商外贸制到自由商品贸易制的转型。

国际上曾有一个“哈克尼现象”(Hackney Phenomenon)。被地方当局勒令拆除的所谓“衰退地区”,国际建协组织群众自助来整治,发挥其地区个性而获得非凡成功。*罗德*哈克尼是位较为年青的建筑家,从面向基层开始他的职业活动,他曾在一个被地方当局勒令拆除的所谓衰退地区的现场,建立起他的事务所,他从组织动员群众开始,推动自助方法来整治这个地区,并卓有实效地逐步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这个试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被誉之为“哈克尼现象” ,他的工作首先为广大群众所承认,后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遴选为该会新的主席。上海融笙新古典家具设计有限公司http://www.shrongsheng.com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4日作者:lijiantao。十三行历史街区同样需要“哈克尼现象”实现保护更新!

三、培育历史街区文化复活能力

文化遗产是城市空间得以活化的灵魂[2]。冯天瑜教授等人曾在《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中对文化结构组成作过综合性的描述。“文化”的概念,其本质意蕴是“人类化”、自然的人化,它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人类实现“自然的人化”,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造和内在主体心智的塑造,因此,文化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部份。

技术体系表现为文化的器用层面,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整个文化大厦的物质基石;价值体系表现为人化的观念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蕴育出来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凝聚为文化的精神内核。

以上二者就是习语所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介乎二者之间或二者之外的,还有文化的制度层面和文化的行为层面。前者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各种社会规范、典章制度,如国家模式、法律体系、赋税制度等;后者是指人类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趋势,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如礼尚往来、婚丧嫁娶等[3]。

从文化构成的方方面面看,十三行对西关、广州,甚至对全国都产生过深刻影响,并形成一种完整的商埠文化体系。是那些行商巨贾、水脚通事,是那些“蕃鬼”毛头、大班水手,是那些总督巡抚、八旗卫队,更是那些千千万万行业作坊工人和桑基鱼塘村民经年累月创造了十三行文化。这是一个巨大的时间系统和空间系统工程。这个系统的文化个性是内在的,有生命力的,有传承能力的,有研究价值的。如果仅仅把某个中央首长例行式的,偶然性地到此“一察”或“一游”,就将这“几十分钟”时间的行为定为某一历史地段(街区)的全部文化内涵,则是不科学的。

文化的内涵是发展的、开放的。每当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文化的急骤演进之时。产生质的交融,碰撞,变革等表象,导致文化的分解、合成、嫁接、摒弃,产生遗存、传承、扬弃、毁灭等现象。所谓的文化运动,无不是促使文化构成、文化结构发生上述某一种、某几种现象的过程。经过无情的斗争洗礼的文化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是文明的,还是野蛮的,自然会看得很清楚。

十三行文化相对完全的闭关锁国是先进的,它孕育新的生产关系和交换方式,融入到了整个国际事务中,客观上使中国由此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补充和刺激,反之,对全世界数十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也产生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交流和影响,对世界的进步贡献了力量。十三行这个对外开放的门缝理应开得更大些(图3)。

图3严格控制下的“国际商品贸易市场”

相对于西方文明,十三行却显得落后。支配十三行的社会背景是封建专制集权的农业国,许可开放的程度是有限的,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也没打算认真去学去发展,打起仗来其弱点暴露无遗。就是在这种不对等的国际形势舞台上,在腐朽的国内政治体制制约下的十三行被毁灭也是不可避免。

尽管如此,十三行作为行商集团的代名词,作为万国旗飘的十三夷馆通称,作为一种内外受压的商贸制度,作为国际关系纠纷的角斗场,方圆几百米河滩上的历史街区,则是中国与世界这段不平凡历史的见证者。这段历史的不可动文物遗址和文化积淀地,也是一个倍受世人瞩目,值得纪念的旅游目的地。十三行商馆区乃世界贸易“特区”,其它用地则是军事、配套办事处或生活服务街巷,主体地位显然属前者。我们说十三行历史街区属于整个国际社会也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图4)。

图4十三行街区的历史文化地位应得到提升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创造,一座城市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如果提到东方文化的源头,如果提到华夏文化的主干,人们一定会想到西安。如果提到“一口通商”、“五口开放”、“国门洞开”,就会情不自禁想到广州。广州是鸦片战争主战场,“开风气之先”,西学东进的桥头堡,近现代革命思想的发源地……具有全国性、世界性的影响。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吸引力,更是竞争力。一个历史街区也是如此。很多人都愿意到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或城区参观游览,就是最好的证明。葡萄牙只有几千万人,三大城市的历史街区因保护得好,都是联合国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系列历史事迹表明,十三行是与各通商国联系的纽带。相对国内博物馆中十三行地位十分不显著的状况,世界各大洲的瑞典、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中,以及当年的外贸码头、沉船、遗物、遗址等景点都十分频繁的展出十三行的文物、图片、外销画等,同时还围绕十三行主题经常开展多种文化纪念性活动[4]。

从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单纯的经济城市不会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永恒的竞争力。缺少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不是一个健全的适宜居民生存发展的城市。同理,可以反证历史街区正因为富有文化底蕴,很多开发商都想打“历史街区”的主意,由此大造声势,制造卖点。不能容忍的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破坏性地开发历史街区。正当学术界急切呼吁保护十三行文化遗址的时候,地产商连忙夜以继日赶挖地基,造成既成事实。

穿着一身唐装,上衣是大红的颜色,使得美国内华达州前旅游部长托马斯·泰德格外高兴。他在西安的曲江论坛上诚恳的忠告国人,必须在城市建设中,精心地保护文物古迹,就像家庭关系或婚姻关系,一定要认真的呵护和培养,因为西安是外国旅游者必然要到的地方,大家一定要把美好的印象留给全世界[1]。广州的十三行历史街区何尝又不应该如此?

四、运用文化品牌刷新历史街区

“城市文化品牌是内涵和形象的载体,是城市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的名片,更是城市和文化追求的旌幡。”[5]现在讲“文化”,是对过去片面唯物主义论的纠正。因为文化是财富(既是精神财富,又是物质财富),文化更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些财富是人类共享公有的,有些财富是某地区,某一部分人群专有的,或曰垄断性的,如十三行就是广州独有的文化资本。文化的交流现象,就是文化的旅游现象。过去把文化的交流活动及产业活动限制得特别厉害,甚至对一般人类共同的历史性的观念意识形态都看得过于严重,甚至动不动就上升到刑事政治的地步,则不可避免地会制约文化的正常发展和运行。文化不发达,城市社会及其物质空间环境文明化程度也不会高。今天的开放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的开放、文化的改革。开创十三行历史街区的未来,应采取如下文化手法。

(一)给予历史街区合理的功能定位

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城市发展进步的源泉,也是城市的重要资源。现代城市要赋予历史文化以合理的功能定位,在保护中利用,让历史文化转化为城市的人文之光。十三行历史街区应该建成一个有国际影响的商埠文化旅游区——这是最精准的定位(图5)。广州市委有关部门早已宣布“十三行是广州的一张名片”,不能长期浪费这一“文化资源”。旅游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旅游就是十三行最好的功能定位,须尽快加强品牌文化景观建设,向世界叫响十三行!但有的规划部门心中是没有这个文化品牌意识的。他们只知道这里有条路叫 “十三行”标注在地图上。对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一无所知,哪会有科学的规划方案出笼?

图5十三行商埠文化旅游步行街区

(二)保持历史街区的特质文化魅力

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之一。特质文化是城市魅力所在。越是自我特色鲜明的街区,越是有影响力,越有地位。广州先前的海上丝路文化,后继的近现代革命与改革开放,分别为城市的主题文化及其衍生文化。而“先前的”、“后继的”两种文化特质的连续点和标志载体就是十三行商埠文化。文化景观本来就是一种典型的“旅游符号”[6]。呼唤十三行历史街区的灵魂回归,在物质经济交易市场热闹的气氛环境中,可打造出国际性的文化品牌,变平庸的闹市墟集为文化旅游景观亮点。通过保护、维修、整饬历史建筑,改善创业和居住环境,营造有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形成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居住、创业于一体的十三行商埠文化旅游区,“令望者,忘餐;行者,忘倦;游者,忘归;居者,忘老”。

(三)保护历史街区基本的生存空间

现代城市要给予历史文化街区充裕的发展空间。保持传统街道景观和历史建筑风貌,展示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而又具有新鲜的血液活力(图6、7)。物质性的城市空间与精神性的社会空间,两者实现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综合,将是完美的理想空间形态。

图6内街可作旅游商业步行街

如今十三行街区,特别是在十三夷馆遗址上横行霸道地强征滥建二栋极不相称的高层写字楼和五栋连排式的超高层商住建筑,使本来就逼仄的历史街巷更感压抑。不但使景观失去了和谐的尺度感,而且使十三行夷馆区的三条历史买卖街遗址彻底被埋葬。正如国外一位建筑大师所言,高楼大厦在什么地方拔起,历史街区就在什么地方消失[7]。 如果某开发商圈定一栋大厦用地面积,那么这片历史街区的直街、正街,东巷、西巷,北里、南约等等地段很快就被推没,什么历史痕迹也将看不到了。再过一、二年又是一栋大楼……最后整个历史城区全部消失,人口密度却越来越高、环境质量更加恶化。十三行街区也遭遇了这种厄运(图8)。这对历史街区的景观效果、有机结构的原本和谐是莫大的危害。

图7原生骑楼商业街大可复兴(历史图片)

(四)促使历史街区走向更高文明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景慧教授于“中英城市复兴高层论坛”会上,在谈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二个层次时指出:有真实的历史遗存物,有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够反映城市历史的典型特色;具有一定的规模,视野所及风貌基本一致;能够造成一种环境,使人从中感受到历史气氛的历史街区应划定为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 十三行历史街区目前刚写进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正式花名册。这是早先很没眼光,很遗憾的事。

这儿还有广州最早的私家“邮局爷爷”、私家银号等待定文物建筑(图9、10),这儿有数十条十三行历史时期的遗址和街名,这儿有明确的十三行“公行”机构遗址,这儿是西方、日本专家当年测绘过的历史地段,这儿有战火烧后于原址兴建的建筑和街道,还有与十三行一脉相连的海关大楼、邮电大楼、塔影楼、嘉南楼等近代文物建筑或历史建筑。我们没理由不把这一片历史街区纳入名城重点保护的范围。“历史文化保护区”具有文物价值,法律规定连同周边环境亦要整体保护(图11)。

图8十三行街区消失的建筑

图9广州最早的邮局建筑遗存

图10西关娱乐性历史建筑

图11十三行历史街巷的整体复兴案例

(五)整顿“乱糟差拥堵”的批发市场

商业业态的选定同旅游项目成功与否关系密切[8]。十三行街区应该有合适旅游商业设施,开展有文化体验意味的购物活动。经营有纪念性的十三行传统出口商品或国外“舶来品”,可彰显特定的历史文化景观。从十三行街以及蔓延到周边许多街巷的低档次批发货场,败坏了潜在的十三行商埠文化景观。占道经营的摊位满目皆是,使狭小的巷子更加狭小。街巷中间的流动空隙,又被卖盒饭的小贩挤占,真可谓“市厘稠密,阛阓云连”,难免有“勾串奸夷,恣为不法”[9]之事。现十三行街疯狂的批发市场只是一种低层次的货仓经营活动,与历史地段的文化氛围大相径庭。根据规划原理,大宗批发市场应搬迁到城市边缘交通枢纽附近,方便提货出境,避免外地人流、车流、货物流穿越市中心区。

五、结语

当代“文化复兴”是后现代城市走向更加文明、更具国际化的必由之势。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兼容并蓄并合理扬弃是文化品牌发展的规律。改善历史街区的市政设施,实现有机更新的旅游环境设计、景观设计,让十三行历史街区的未来是一个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一个永不关闭的历史博物馆群、一个滨水休闲的风光带、一个多趣的旅游步行购物街区、一个统领泛十三行景点景区的旅游目的地,广州与世界各国人士殷切地期待着。

[1] 新华社综合报道.曲江论坛开坛大唐芙蓉园,高端国际人士纵论城市与文化[N]. 人民日报,2005-09-14.

[2] 赵一青,许楗,田文.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的城市空间整合策略研究[J].中国名城,2016(5):59.

[3] 冯天瑜,杨华 .中国文化发展轨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9:2.

[4] 黄启臣.十三行商领潮接纳西方文化[J]. 赵春晨、冷东.广州十三行与清代中外关系[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黄埔名人黄莹英曾参与美东方文化月有关十三行纪念活动,2012:277-332.

[5] 刘金祥,刘行健.构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基准的深圳文化品牌体系[J]. 中国名城,2016(7):27.

[6] 王露.村落文化景观东西方审美认知差异[J]. 中国名城,2015(8):62.

[7]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新浪博客,[EB/OL]-blog.sina.com.cn/s/blog_764 f28010100. - 2011-02-24.

[8] 刘敏,刘爱利,吴宁.城市建筑遗产再利用中的商业业态选摘研究[J].中国名城,2015(12):64-74.

[9] 林则徐.谕十三行附近应筑墙设栅妥议禀办札.道光十九年.三月二十三日三衔会搞,见《林则徐集·公牍》,1839:98.

(责任编辑夏侯国论)

Renew Historical Block with Culture Brand

YANGHong-lie

(Canton Thirteen Hongs Research Center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China)

The article asserts that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block should depend on substantiv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history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Thirteen Hongs. The protection should also be based on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culture and the renovation of spatial environments. The establishment of culture brand is useful to keeping it alive and to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t industry in that block.

Guangzhou Thirteen Hongs; historical block; culture brand; protect and renew

2016-08-10

广东省学科共建项目(08GI-02)与广州十三行研究基地成果之一。

杨宏烈,男,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副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G124

A

1674-0408(2016)03-0064-08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