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 勇, 王 鑫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杭州310002)
大溪四都生态防洪堤工程林木保护对策
赖勇1, 王鑫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杭州310002)
大溪四都生态防洪堤位于废弃老堤位置,堤防沿线林木密集分布,包括大量国家二级保护树种香樟。工程实施过程中,考虑香樟直径、相对防洪堤位置等因素,除了采用现地保护、就近移栽等方案对林木进行保护外,还针对性地提出了退堤就林、堤坡分离、断面变更等措施对生态防洪堤进行设计优化调整,实现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统一。图3幅。
生态;护岸;防洪堤;林木
近年来,在中小河流治理以及“五水共治”的水利建设大背景下,浙江省不少河道与堤防进行了疏浚、修复或整治,工程建设过程中大多根据当前生态水利的要求考虑了河道与堤防的生态效果,通过结构或植物措施确保工程建成后的生态效果[1];然而,在建设过程中,对于现状林木的保护意识还存在不到位的地方。对于防洪堤工程,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前提下,堤线确定时,既要不占用河道,又要不减少城市建设用地,往往都是直接利用原防洪堤堤线所在位置进行修复或重建;当老堤位置林木植被较好或存在保护树种时,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工程布置方案进行调整优化。
丽水市大溪四都防洪堤[2]位于瓯江中游段大溪右岸,全长约5.2 km,均位于规划滨江风光带内。防洪堤为利用当地材料砂砾石修建的生态防洪堤,防渗体为土工膜,根据迎水坡防冲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断面结构,上游桩号堤0+000.00~堤2+050.00为贴坡式生态格网挡墙护坡,下游桩号堤2+050.00以下为坡度较缓且自然变化的斜坡式护岸。在工程开工审批过程中,林业部门踏勘发现防洪堤沿线有不少香樟分布,而香樟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从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符合国家林业有关部门政策的角度出发,本工程需具备专门的林木保护方案,以便实施过程中对林木加以保护并有效监管。为此,对防洪堤沿线建设红线范围内林木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根据调查成果,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方案。
2012年7月,由建设单位牵头组织,水利、林业及测量等专业组成项目组对防洪堤沿线林木分布情况进行了联合调查。根据防洪堤建设红线占地范围,项目组对防洪堤沿线受防洪堤建设影响的高大林木及保护树种进行了联合查证,重点对国家二级保护树种香樟进行了定位、编录。
根据勘察,防洪堤沿线受防洪堤建设影响较大的林木大部分集中在以下4个区域,各区域分布特点如下:
(1)区域一。桩号堤0+000.00~堤0+612.59,长度约612.59 m。本段防洪堤迎水坡前滩地植被丰富,林木密集分布,以枫杨林为主,区域末端有编号为7~17号共11棵香樟,胸径17~48 cm。由于区域内防洪堤初设阶段就已考虑保留滩地林木,故林木大多数都位于防洪堤迎水坡坡脚前的平缓滩地上;但现场定位发现仍有少量胸径较大的枫杨位于防洪堤迎水坡脚位置,容易受防洪堤施工影响。
(2)区域二。桩号堤2+350.00~堤2+550.00,长度约200.0 m。本段防洪堤设计堤顶高程约58.61~58.56 m,现状地面高程51~53 m。本区域包含四都区块水系出口,高差较大。编号22~38号共17棵香樟分布在堤顶及两侧堤坡位置,胸径12~27 cm。
(3)区域三。桩号堤2+664.00~堤3+014.20,长度约350.2 m。本段防洪堤背水坡附近为河头村,现状地面地坪达57.00 m,设计防洪堤顶高程在58.50 m左右,地面高程与设计堤顶高程除上游局部衔接段高差较大外,大部份地段相差不大。区域内分布编号43~80号共38棵香樟,胸径8~81 cm;其中胸径40~60 cm的13棵,60 cm以上(含60 cm)的香樟9棵,区域内香樟大部分胸径较大,大直径香樟主要分布在原设计防洪堤堤顶及背水坡位置。
(4)区域四。桩号堤3+539.68~堤4+220.00,长度约680.32 m。本段防洪堤为香樟分布最多最密集的地带。工程范围内最大胸径86 cm的122号香樟就在本区域内,已编号的有111~186号共76棵香樟,胸径10~86 cm;其中胸径40~60 cm的10棵,60 cm以上(含60 cm)的香樟6棵。不计已编号的,在桩号堤3+539.00~堤4+120.00范围内还有带状香樟群有93棵,其中在堤3+539.00~堤3+780.00位置较密集有79棵。区域内香樟主要分布在原设计防洪堤堤顶及迎水坡位置,呈条带状分布。
根据本次调查,防洪堤沿线林木中的保护树种只有香樟,大部分分布在以上四大区域内,也有少部分零星分布,如区域三与区域四之间的桩号堤3+335.21位置就分布了编号93~106号共14棵香樟,胸径10~24 cm;除1棵为24 cm外,其他23棵胸径都在16 cm以下。
根据植物特性,林业部门提出的林木保护意见如下[3]:
(1)在防洪堤桩号堤0+000.00~堤0+600.00段迎水坡坡脚集中较多胸径30 cm以上的枫杨树和部分香樟,尽量微调堤线,进行现地保护。
(2)对生长在迎水面生态格网护坡和背水面坡脚范围的林木进行原地保护,尽量通过调整护坡坡度避开原生态林木,林木保护时覆土厚度不得大于1.0 m。
(3)对于胸径20 cm以上的香樟,位于堤顶道路一侧时,调整局部堤顶结构,原地保留香樟;位于堤顶道路两侧时,调整局部堤顶结构,将迎水坡的香樟原地保留,对背水坡的香樟进行移植保护。
(4)香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无法原地保护的情况下,需进行移植保护。
4.1区域一林木保护及防洪堤结构变更方案
初设阶段已考虑保护本区域内的滩地林木及植被,联合调查也是仅有少量枫杨及末端香樟在防洪堤迎水坡脚位置,容易受防洪堤施工影响;稳妥起见,采用退堤10 m方案尽量对林木进行保护。
桩号堤0+000.00~堤0+612.59防洪堤堤轴线向背水坡侧平移10.0 m,平移后的首端根据实际地形与上游现状道路连接,末端将下游的堤轴线延长与上游调整后的堤轴线相交。变更前本段防洪堤主要采用贴坡式挡墙断面[2],退堤变更后,由于建基面抬高,挡墙高度减小,防洪堤已全部成为重力式挡墙断面(见图1)。
区域内防洪堤退堤变更后,仅编号1~6号的枫杨需就近移栽处理,防洪堤末端的11棵香樟全部采用就地保护措施,其中7~15号在防洪堤退堤后已不受影响,16、17号在堤脚抛填块石护脚位置,抛填块石时树干周边需预留至少50 cm安全距离。
图1退堤后的重力式挡墙防洪堤结构示意
4.2区域二林木保护方案
本区域香樟共17棵,最大胸径仅27 cm,而现状地坪与设计防洪堤顶高程相差较大,香樟主要分布在堤顶及两侧堤坡位置。如采用退堤方案,偏移范围在30 m以上,需增加大量的征地费用,并对区域内今后建设可用地影响较大,很不经济;因此,对香樟主要采取就近移栽为主的保护方案。
编号22、23号2棵香樟位于背水坡堤脚位置,局部修坡后即不受防洪堤填筑影响,可原地保留,施工过程中加以保护即可。编号29、30号2棵香樟位于背水坡填筑较薄的位置,因此可以浅层覆土原地保护。其余13棵香樟就近移栽处理,由于区域内胸径27 cm的29号香樟已原地保护,移栽的香樟最大胸径仅24 cm。
由于本段防洪堤采用的是以移栽为主的保护方案,因此,防洪堤主要断面结构及位置未做变更。
4.3区域三林木保护方案
本区域为河头村位置,是防洪堤林木保护重点区域,考虑到区域内香樟大部分胸径较大、分布密集且局部现状地坪较高,根据多次技术协商及论证结果,采用堤坡分离为主的结构变更方案进行保护。
兼作防洪堤的防汛道路与迎水坡分开布置,在不占用河道行洪面积、不进占滩地景观的前提下[4],为尽量减少防洪堤与香樟的干扰,将防汛道路与护坡分开向堤内迂回穿插布置。同时,在防洪堤不可避免超出原建设征地范围线的情况下,将防汛道路改为上下游均为直立挡墙的矩形断面结构,从而尽量减少新增的建设征地(见图2)。
图2岸堤分离式保护方案
防汛道路上下游侧挡墙桩号堤2+664.00~堤3+014.20,长度约350.2 m,均为M7.5浆砌块石挡墙。挡墙外坡垂直,内坡1∶0.6,迎水坡挡墙顶宽0.4 m,位于M10浆砌条石防浪墙下方,背水侧挡墙顶宽0.6 m,位于防汛道路绿化带外侧。考虑防渗,挡墙内采用粘土碾压夯实回填,挡墙上下游段与原防洪堤衔接部位,防渗土工膜锚固于挡墙内。考虑锚固后的防渗效果,要求局部(土工膜末端边缘外扩0.5 m)采用C20F50混凝土浇筑。
采用堤坡分离结构后,区域内编号43~80号的38棵香樟中,编号43~46号的4棵香樟位于背水坡堤脚位置,分布密集,采用背水坡设局部挡墙的方案进行原地保护;编号74~81号的8棵香樟仍需就近移栽保护,移栽香樟最大胸径16 cm;胸径40 cm以上的22棵大香樟全部位于防汛道路以外,可以实现最佳的原地保护方案[5]。
4.4区域四林木保护方案
区域内防洪堤设计堤顶高程58.33~58.13 m,现状地面高程51~54 m,落差大。该区域也是防洪堤林木保护重点区域,区域范围广、香樟数量多、密集且呈条带状分布。考虑到区域内香樟主要分布在原堤顶及迎水坡位置,采用退堤8~16 m,同时将“斜坡+平台+斜坡”复式断面变更为生态格网挡墙断面的方案对香樟进行保护。
防洪堤桩号堤3+660.00~堤3+920.24段退堤8 m,堤3+920.24~堤4+220.00段退堤8~16 m,迎水坡“斜坡+平台+斜坡”复式断面改为生态格网挡墙断面,变更段上下游渐变与原上下游断面衔接。由于局部位置挡墙高度较大,为减少柔性挡墙沉降量较大的问题,生态格网网箱高度大于4.0 m时,控制生态格网挡墙高度4.0 m,网箱下部结构变更为C20细骨料混凝土砌块石基础及挡墙(见图3)。本段防洪堤退堤偏移后,只需要移栽编号186号胸径为10 cm的1棵香樟,区域内其余168棵香樟全部可以原地保护。
图3退堤结合防洪堤结构变更保护方案
4.5零星林木保护方案
以上4个区域已考虑针对性保护方案外,对于其他零星分布的共计38香樟,由于树径都不大,且分布零星,不再变更防洪堤线;有条件原地保护的尽量局部修改防洪堤结构来进行原地保护,无法原地保护时就近移栽处理。据统计,移栽处理的香樟最大胸径不超过24 cm,有效保障了香樟移栽后的成活率。
大溪四都防洪堤于2012年底开工,2014年6月,防洪堤已填筑至堤顶高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了滩地植被和老堤位置林木保护方案。由于对现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加上防洪堤结构创造了良好的植物生长条件,防洪堤生态效果较好。
[1]韩玉玲,岳春雷,叶碎高,等. 河道生态建设——植物措施应用技术[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赖勇,施林祥,郑旭明. 山区河道生态防洪堤关键问题及对策[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9):142_144.
[3]凌飞,王金荣,周正廷.浙江第一古樟就地保护措施研究[J]. 华东森林经理,2006, 20(4):37_39.
[4]DB 33/T 614—2016, 河道建设标准[S].
[5]杜红伟,王付洲,苏学锐.城市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探讨[J]. 人民长江,2008,39(16):27_28.
■
责任编辑吴昊
2016-05-31
赖勇(1978-),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及研究工作。
E_mail:aquanebul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