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下篇:“社会驱动模式”运行原理及动力因素分析

2016-10-27 03:01:26臧一鸣郑满生臧运平
图书馆 2016年10期
关键词:城镇化动力图书馆

臧一鸣 张 静 郑满生 臧运平

(1.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青岛 266109;2. 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 青岛 266109)

·专题研究·

我国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下篇:“社会驱动模式”运行原理及动力因素分析

臧一鸣1张静2郑满生2臧运平2

(1.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青岛266109;2. 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青岛266109)

文章构建了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社会驱动模式”的假设模型,并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城镇化建设”、“地方政府图书馆意识”、“读者信息需求”、“专业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等动力因素对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原理及影响力。

农村图书馆动力机制可持续发展动力因素

〔引用本文格式〕臧一鸣,张静,郑满生,臧运平.我国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下篇:“社会驱动模式”运行原理及动力因素分析[J].图书馆,2016(10):74-77,92

我国的农村“经、社、文、环(经济发展、社会服务、文化生活、环境质量)”优质的村庄(社区)太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村图书馆作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下文将针对此问题讨论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1 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社会驱动模型

图1 农村图书馆动力机制的社会驱动模式假设模型

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而社会发展水平是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其动力因素众多,主要有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城镇化建设、地方政府的图书馆意识、农民的信息需求、农村图书馆的专业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等。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是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动力”;城镇化建设是“外在动力”;地方政府图书馆意识是“主要动力”;农民文化信息需求是“根本动力”;信息技术和专业化建设是“内在动力”。农村图书馆在这些动力的作用下,其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驱动假设模型见图1。

2 社会驱动模式各动力因素作用原理及影响力分析

2.1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作用原理及影响力分析

2.1.1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相关概念

文化具有认知、教化功能,能够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具有沟通、凝聚功能,能够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具有传承、娱乐功能,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政策是文化的自我规范和约束,它不但具有文化现象,而且具有政治现象,因此其是一种制度管理行为,反映的是一定阶级的文化利益、愿望、要求和目的,体现的是国家的文化意志[1]。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主要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以及党政机关制定的规定、办法、准则、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2]。

2.1.2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作用原理

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公共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依靠市场驱动、产业驱动、利益驱动的特点不明显,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依赖于具体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3]。

政府通过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建设水平、推动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保障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的人才、资金和技术;同时也履行了政府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职责,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国家的文化意志。

2.1.3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影响力分析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作用贯穿于国家文化建设始终,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与文化政策的功能发挥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从我国农村图书馆的发展历史来看,国家出台有关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文件、政策都会对农村图书馆的建设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 1950年文化部号召“在有条件的村、镇设立图书室发展农村图书网”的任务[4],紧接着在1956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又提出了“分七年或十二年内普及包括农村图书馆在内的文化网,建立文化站、图书室、和业余剧团等文化组织”的任务[5]。在这一系列文件的推动下,广大农民学习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出现了多方(如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出版机构等)帮助建设农村图书馆的新局面,农村图书馆的数量有了显著的提升,1956年底全国农村图书馆(室)的数量达到了18.2万个,1958年全国建设了47万个农村图书馆(室)[6]。

从历史上看是如此,从现在看也是如此。进入新世纪,国家及党政机关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工程”等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受此影响,我国的乡镇文化站数量在逐年增加,2011年乡镇文化站的覆盖率已经超过100%;2011年年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村基层服务点60.2万个、乡基层服务点28595个;2012年年底,全国已建成60多万家农家书屋;2013年年底,建成1.75万个农家数字书屋,其中,卫星数字农家书屋超过1.5万个[7]。

2.2城镇化建设动力因素作用原理及影响力分析

2.2.1城镇化建设动力因素作用原理

城镇化的目的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让农民搬进城镇,其实质在于人的转变,从农村人到城镇人的转变、从以农业生产到多种产业的生产方式转变、从农村生活到城市生活的转变。促进农民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必须要通过公共文化建设来实现。政府为了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必然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其重要环境节需要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力度、提高其服务水平,进而推动农村图书馆的发展。

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重大惠民的系统工程,包括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等,每项城镇化建设内容都与农村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所以城镇化建设是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大力促进农村图书馆建设,是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内在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和保障。

2.2.2城镇化建设影响力分析

对农民文化需求的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可以起到影响和规范农民行为习惯的作用,也能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它是提高农民的人文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有效措施。此外,城镇化因产业机构的调整,一方面为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对劳动者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快农村图书馆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对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影响: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以城乡一体化建设带动农村图书馆建设是文化惠农的重要措施,通过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农民的人文素质和文明程度提高了,信息意识增强了,读书看报的愿望强烈了,一旦农村图书馆的价值和作用被农民所认识,将会产生大量的农民用户,从而从需求上实现推动农村图书馆发展的目的。

2.2.3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图书馆发展的案例

城镇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城乡之间只有文化层面消除差别才是真正城乡一体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规划好、建设好农村图书馆[8]。

2007年,山东省诸城市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为有效破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二元结构”,解决公共服务在农村长期匮乏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展了农村社区化建设与服务。首先,将全市1257个自然村,按照地域相近、半径不超过2公里,系统规划成208个社区;其次,在每个社区选取一个中心村,提供医疗卫生、治安警务、社会保障、法律援助、教育培训、科技推广、公共文化、证件办理等一篮子公共服务。农村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社区都建有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播放室(农民文化教育培训教室)、文化活动室(棋牌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展览排练多功能活动室、文体广场宣传橱窗等设施,将农村图书馆的服务和功能分散到这些不同的设施中[9]。2010年,完成了全市208个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任务,仅用了3年多时间实现了该市农村图书馆全覆盖。

城镇化建设成为农村图书馆发展的外在推动力,这一动力因素将随着城镇化建设力度的增强而增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加大。

2.3地方政府图书馆意识动力因素作用原理及影响力分析

2.3.1地方政府图书馆意识动力因素作用原理

地方政府图书馆意识是指地方政府对图书馆的性质、地位、作用、意义的理解和认同[10]。地方政府图书馆意识强越烈,农村图书馆的地位就越高,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越重大,因此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得到重视,则该地区的农村图书馆发展迅速、服务水平较高;反之,该地区的农村图书馆发展缓慢、服务水平较低。

2.3.2地方政府图书馆意识影响力分析

地方政府是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因为农村图书馆是一项公益事业,因此,其建设和管理必须是政府主导。政府既是农村图书馆服务的提供者又是农村图书馆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政府通过图书馆向农民提供各种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政府又借助政治、经济手段建设好和管理好农村图书馆,如制定农村图书馆建设的相关政策,目标和战略,确定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指导思想,规划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实施方案,确定农村图书馆服务机构的设置、人员配置,提供农村图书馆建设、维护和运行经费等。地方政府在农村图书馆建设中发挥如下作用:制定和落实规划的强制作用;培育和完善农村图书馆建设体制的催生作用;加强农村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制度创新,提供农村图书馆的建设经费的保障作用;构建农村特色文化的引领作用。

2.3.3地方政府推动农村图书馆发展的案例

在我国,农村图书馆发展较好的地方都与地方政府的支持直接相关。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进入新世纪,东莞市将图书馆事业视为新城市发展中文化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城市未来发展的整体需要,谋划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并以扎实的分级推进予以不断完善[11]。在2012年制定的《东莞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2002-2010年)》就着眼于全市,筹划点面结合的城市图书馆事业体系发展蓝图。2005年,东莞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印发〈东莞市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东莞市镇区、村(社区)图书馆(室)建设推进计划》作为附件列入其中,明确了要积极推进镇级和村(社区)图书馆(室)的发展。随着图书馆之城的深入开展,东莞市的文化建设不断向村(社区)延伸,村(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在政府的推动下有声有色的开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12年,东莞市针对总分馆建设、文化名城建设、图书馆特色活动、图书馆工作规范出台的文件达47项[11]。此外,东莞市政府对东莞市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技术利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正是由于东莞市委、市政府对图书馆事业高度重视,促进了东莞市图书馆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样,因为东莞市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提升了东莞市文化软实力,实现了文化名城的建设目标。

2.4农民信息需求动力因素作用原理及影响力分析

2.4.1农民信息需求动力因素作用原理

农村居民是农村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也是农村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虽然农村图书馆是一项公益事业,但其发展符合经济学的供求关系理论[12]。首先,当农民的信息需求强烈了,政府不得不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来保障信息供应;其次,农民的信息需求具有无限性,而政府提供的信息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政府的信息供给也要适应读者需求,要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农民信息需求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村图书馆自身建设和服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进而促进了农村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2.4.2农民信息需求影响力分析

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是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图书馆建设多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农村居民很少参与农村图书馆规划、建设[13]。这种“自上而下”、缺乏农民参与、忽视农民真正的信息需求而建立的农村图书馆不能满足读者信息需求,自然失去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以农家书屋建设为例,尽管其提前三年完成建设任务,但是在建设之初不但缺乏农村居民的参与而且缺乏图书馆职业参与,致使全国多地出现农家书屋无人问津局面[14]。相反,一些通过“自下而上”、由农村居民自发组建的民间图书馆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15,16]。

读者需求还能够推动图书馆职业创新。苏州市图书馆为了解决因读者爆满而产生的供需矛盾,通过“委托”、“扁平化管理”创建新型总分馆建设模式和服务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17]。经过苏州图书馆人的不断努力,最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苏州模式步入政府主导、合理布局、 符合规律、 结合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8]。

因此,读者需求能够促进图书馆制度和服务创新,推动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满足读者更多的信息需求,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5专业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动力因素作用原理及影响力分析

农村图书馆的专业化建设是指由专业力量控制其战略规划、管理决策、服务设计,实施其复杂业务,指导非专业馆员实施相对简单的业务[19]。由于农村图书馆话语体系缺失,使得农村图书馆没有被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当中,截至目前,我国建立的大多数农村图书馆都没有赋予专业化品质,专业化缺失成为阻碍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反观国内目前农村图书馆发展较好的地方,如嘉兴、东莞、苏州等地,正是加强了农村图书馆的专业化建设和管理才使农村图书馆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农村图书馆的专业化建设首先要确立其“公共图书馆”地位,其次要求地方政府明确它对农村图书馆的设置和运行责任,然后依据专业图书馆建设理念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维护农村图书馆,实施其各项业务[19]。

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使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信息资源共享”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的运行使得信息技术已经延伸到农村图书馆建设和服务中。东莞图书馆率先研发了基于B/S的图书馆集成管理信息系统Interlib,极大提高了农村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2630家图书馆采用该系统[11]。

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农村居民更多是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获取生活和娱乐所需信息,这对图书馆作为农村社区信息中心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农村图书馆提供、利用和获取信息也必须借助新的信息技术。

3 结语

在农村图书馆动力机制的社会驱动模式中,“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对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起到宏观指导作用,是主导动力;地方政府是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和服务主体,地方政府的图书馆意识对农村图书馆发展起决定作用,是主要动力;城镇化建设为农村图书馆发展起催化作用,是外在动力;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对农村图书馆发展有需求拉动作用,是根本动力;专业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对农村图书馆有自身完善作用,是内在动力。虽然各动力因素的作用力强弱不等,但都是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只有这些动力因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作用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来稿时间:2016年2月)

1. 胡慧林.文化政策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3

2. 金武刚,李国新.公共文化政策法规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3. 孙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91

4. 倪晓健.北京地区图书馆大事记1949-2006[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9

5. 中共宁夏区委党史研究室.宁夏社会主义改造专题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76-84

6. 刘陆军. 我国农村图书馆支持政策演变特征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3):76-79

7. 唐湘岳 . 农家书屋,为何留不住人?[N]. 光明日报,2014-02-26(5)

8. 黄益彬. 城乡一体化与农村文化建设[J]. 艺术科技,2014(4):117

9. 臧运平,宋桂娟,郑满生,等. 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诸城模式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4-16

10.王芳. 略论影响国民图书馆意识的因素[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94-95

11.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东莞调研报告[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21(29):235-236

12.刘兹恒,白珊珊. 读者需求是基层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0(4):12-14

13.黄体杨. 农村图书馆的内源发展思考[J]. 图书馆杂志,2012(6):41-47

14.王宗义.农家书屋建设与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研究——由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发的思考[J]. 图书与情报,2010(4):13-20, 65

15.王子舟,吴汉华. 民间私人图书馆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4-13

16.谭浩娟.从行政推动到内源发展:中国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7):125-129

17.文化部公共文化司.2013中国公共文化发展报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8.邱冠华. 苏州总分馆制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成效[J].图书馆,2014(2):27-30

19.于良芝. 我国基层图书馆的专业化改造——从全覆盖到可持续的战略转向[J]. 图书馆建设,2011(10):7-11A Study o 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Libraries in China

Zang Yiming1Zhang Jing2Zheng Mansheng2Zang Yunping2
( 1.Haidu College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2.Library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hypothesis model of the “social drive mod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libraries, and analyzes the principle and influence of such dynamic factors a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policy”, “the urbanization”, “local government library consciousness”,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reader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libraries.

Rural libraryDynamic mechanismSustainable developmentDynamic factors

·工作研究·

G258.23

臧一鸣(1981-),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馆员,发表论文4篇,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建设;张静(1981-),女,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馆员,发表论文20篇,研究方向:竞争情报;郑满生(1979-),男,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农业信息服务;通讯作者臧运平(1955-),男,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方向:农村信息化建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农业信息传播模式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3BTQ009)、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级重点课题“农业信息社群化传播模式运行机制及传播效果的研究”(项目编号:1114Q0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城镇化动力图书馆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飞跃图书馆
动力船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去图书馆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