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平
2013年12月1日,阳光明媚。
吃罢午饭,璧山县(现璧山区)丁家街道办事处主任孙东直奔秀湖公园。
不过,孙东并不是来游玩的。
这天,璧山2013年副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正式开班,县委书记吴道藩是第一课的主讲人。
“为什么选在室外?”来之前,孙东一肚子疑问。
授课一开始,吴道藩就解答了孙东的疑惑。
带领学员来到一块奇石旁,吴道藩停了下来,郑重说道:“近年来璧山的建设,全是围绕这八个字做文章。”
顺着吴道藩手指看去,八个大字苍劲有力:“千年璧山,深绿城市。”
在八个大字之后,还刻有公式:
景区化城市=浅绿城市。
浅绿城市+环境保护=中绿城市。
中绿城市+低碳发展+循环经济=深绿城市。
走进璧山城区的人,第一印象大都是:这座城市的环境好。
可是,熟悉璧山城市发展历程的人会有另一种感受:现在的好环境因“涅槃”而生。
璧山的深绿之城建设是从治污开始的。
治污,使璧山走上了浅绿的发展道路。但治污只是在优化城市生态,而璧山想要的是一个生态城市——顺应自然规律,以绿为脉,把城市作为与自然生态共存共荣的生态系统来打造。
一是不与自然争色。
璧山的路灯、路牌用深灰色粉刷。为何是这种颜色?因为深灰色古朴不抢眼。
人工建筑,再美也美不过大自然,城市建设的最高境界就是回归大自然。不与自然争色,就是最好的建设。
二是不与自然争流。
在城市建设中,璧山不是遇河填沟,而是遇水架桥,按照“蓄、清、通、纳”的原则建设活力水城。
目前,城乡主次河道已建成30余座桥梁,与河道、路网有机穿插,实现了水体间连通联动,让“水在城里游,城在水上走”,宛若一幅自然天成的美丽图画。
三是不与自然抢空间。
老城的党政机关搬迁后留下的空地,不是用来开发房地产,而是新增绿地、公园,还给自然在城市生长的空间。
新城建设则遵循“高调绿化、低调建筑、空间留白”的原则,道路建设路缘线后退10米—40米,用于绿化。
党政机关、园区企业不建实体围墙,因地制宜培植乔灌草植物绿墙。
保护天际线,新建建筑限高。城市建设,不是给自然一席之地,而是要给自然完整的空间。
“深绿之美,永远不可能建设出来,而是要与自然相融,从自然中生长出来。”吴道藩说。
近年来,璧山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等13张国字号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