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长征路上的城口人

2016-10-26 19:52董莎莎
当代党员 2016年19期
关键词:老鹰红军村民

董莎莎

一路颠簸,汽车在老鹰崖半山腰的一个深沟前戛然而止。

这里是正在加宽、硬化的村级公路尽头,去往老鹰洞的必经之路。

沟对面的斜坡上蹲着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他已在此蹲守了一个夏天。

“这是庙坝镇纪委书记冯乔明!”当地人说。

我心里一怔,镇上公示栏里的照片明明是白白净净的。

在同伴的帮助下,我手脚并用,爬过深沟。

“上面就是红军老鹰洞战斗遗址!”冯乔明说。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什么都看不见呀!”

“对,看不见才好藏身!”冯乔明笑着说,露出一排白牙。

这天是2016年9月5日。

80年前,在城口县反“围剿”、打土匪的红三十三军,得到了城口百姓大力支持——当时城口人口不过5.7万余人,参加红军、游击队的就达5500人。

在硝烟弥漫的长征路上,城口人用行动支持红军。

时间流淌到今天,誓死不向贫困和落后低头的城口人,高喊着“承认落后,不甘落后”的豪迈誓言,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长征路上一路向前。

开路

“没路,怎么上去呀?”望着老鹰洞,我诧异道。

“有路!”冯乔明说着,迈出了步子。

几个修路的村民也“蹭蹭蹭”地跑到前面带路。

“脸朝里面,不要朝外看!”一位村民朝我喊道。

我深深吸了口气,心里默念在网上看到的攀岩攻略“三点着力”,朝高约百米的老鹰洞爬去。

1934年,我头顶上的这个山洞,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

彼时,红军决心攻打盘踞在老鹰洞的国民党军残部和土匪。

面对这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红军最初的攻势并没有奏效。

红三十三军指挥员决定改变进攻策略,于是向当地村民询问其他上山路径。

采药人彭必兴献了一计:“我知道另外一条通道可以上去,老鹰洞的背后有一段狭窄的险路……”

这让红军眼前一亮。

就这样,红军攻占了这个要地。

当年,城口人指引的这条进攻之路,帮助红军取得了战斗胜利。

如今,在险峻的老鹰洞下,城口人正努力开辟一条致富之路。

2016年初,庙坝镇决定把通往老鹰洞的公路加宽、硬化。

听到消息,从小在老鹰洞深山长大的冯乔明主动请缨,上山开路。

20分钟后,我们站在了洞口,果然是别有洞天。

“把下面的沟合拢,就可以硬化了!”冯乔明站在洞口,遥指洞外绵延的公路。

要想富,先修路。

2016年上半年,通往坪坝镇议学村红三十三军指挥部旧址的村级公路正式通车。

“指挥部附近的11家‘森林人家农家乐迅速红火起来。”村党支部书记肖安文说。

这些年,炸山开路的炮声,在大巴山怀抱中的城口此起彼伏。

“这是对历史的呼应,更是对未来的呐喊。”71岁的庙坝镇老党员陈德标感慨道。

陈德标曾参加修建老“城(城口)万(四川万源)路”,“那真是一米路、一滴血呀!”

如今,“城万”快速通道已通车三年——城口封闭落后的面貌,就这样慢慢被改变。

下山

老鹰洞里伸手不见五指,地面湿滑。

跟着电筒灯光,我们一路小心前进。

“高山生存条件确实差,村民都搬到了山下!”冯乔明说。

城口,平均海拔全市最高,呈现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平均每人半亩地,即使风调雨顺也抠不出多少粮食来!”城口人很无奈。

2004年3月20日,岚天乡居民廖文刚永远记得这个日子。

这天怀孕的妻子高血压发作。

“从山上家里到场镇医院,花了一个多小时!”廖文刚回忆。

最终,悲剧还是发生了——母子都未能保住。

从幸福到悲剧的转换,廖文刚的心情仿佛从1600多米的高山跌落。

“一定要搬到山下去!”廖文刚下定决心。

这也是城口人的集体心愿。

对高山,城口人有着说不清的情结。

“既爱又恨,爱她青山绿水、养育之恩;恨她条件恶劣、禁锢发展。”陈德标说。

于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当地党委、政府组织城口人开始了浩浩荡荡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这其中就包括彭必兴的孙子彭付刚一家。

2008年,彭付刚借了2万元钱,买了二叔家的房子,一家老小从老鹰洞的深山里搬到山下。

为了谋生,彭付刚和妻子外出打工。

“一出去就是7年。”患有严重风湿的父亲彭天六说道。

2015年底,彭付刚陷入两难——是继续出去打工?还是回乡发展?

“父亲年迈多病,两个娃大了要上学!”彭付刚说。

此时,为响应市委、市政府精准脱贫的号召,驻村工作队上门走访。

“因病、因学致贫。”工作队找准了原因。

2016年初,彭付刚一家被定为建卡贫困户,由工作队负责人冯乔明“一对一”帮扶。

有了干部的帮扶,彭付刚有了信心。

正所谓“上山不易下山亦难”——搬下山要有个好生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为此,城口人在下山的同时,把产业搬上了山。

上山

在当地干部帮扶下,彭付刚养起了山地鸡。

“以前也养过山地鸡,但因交通所限,卖不起价!”

如今不同了,“城万”快速通道已经通车,正好途径庙坝。

在村干部的鼓励下,彭付刚决定重操旧业。

2016年3月,彭付刚开始孵小鸡。

彭付刚的房间有三张床,“我和妻子睡一张,另外两张是孵鸡苗用的,用电热毯来保持恒温。”

因为每两个小时就得给鸡蛋“翻身”,所以彭付刚和妻子几乎每天都与这些鸡蛋一起睡。

大半年以来,彭付刚已经累计放养了4000只山地鸡,2000多只鸡苗卖给了当地贫困户。

如此大规模地饲养山地鸡,彭付刚勇气何来?

原来,在距彭付刚家100米处,由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户经营的“柴火鸡餐饮一条街”生意红火。

2015年11月,“柴火鸡餐饮一条街”正式开业。

由政府出资统一“着装”的11家农家乐煞是壮观。

“每月都能卖出上百只鸡。”57岁的老鹰洞农家乐老板赵国民说。

“从重庆主城到城口的旅客都要在这里‘刹一脚。”赵国民说。

此外,距离县城20分钟左右的车程也吸引了不少县城居民前来品尝。

“如此红火的生意,我的山地鸡肯定不愁销路!”彭付刚说。

同时,庙坝镇正将老鹰洞战斗遗址作为红色旅游景点进行打造。

“未来柴火鸡经营户将发展到30家,并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结合红色旅游,让游客在享受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的同时,还能了解历史。”庙坝镇镇长谢希德说。

人口下山,为产业上山创造了条件。

于是,城口乡村旅游、中药材、山核桃、山地鸡等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得以规模发展。

希望

终于,我们走完了艰难的下山路。

站在山下往上望,老鹰崖壮美无比。

“山崖以后要修栈道,线路已经敲定了,村级公路马上也要硬化完,你下次再来老鹰洞就不用提心吊胆了!”冯乔明开玩笑地说,眼睛里闪着希望。

我擦了擦头上的冷汗,重重地点了点头。

下午2点,我们回到关内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说起开发老鹰洞红色旅游,村主任王成垠两眼发亮。

原来,关内村要在“柴火鸡餐饮一条街”旁边开工建设一个游泳池,丰富旅游休闲项目。

“不到一天,村民的工作就全部做通了!”王成垠说。

游泳池选址共涉及4户村民的土地,本以为涉及土地问题,村民工作不好做,没想到如此顺利。

“现在柴火鸡这么红火,游客也越来越多,建游泳池当然要支持!”其中一户村民说。

“现在群众支持我们,就像当年支持红军一样!”王成垠感慨道。

听说要发展红色旅游,村民纷纷把自己收藏的煤油灯等老物件贡献出来。

“年底整村脱贫一定没问题!”王成垠自信地说。

同样自信的还有彭付刚:“年底前,我的4000只山地鸡将陆续出栏,保守估计能有15万元的利润,贫困的帽子肯定能摘掉。”

这份对脱贫致富的决心,就如同当年红军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般坚定。

【后记】

从老鹰洞出来,我深深吐了口气,双腿仍在发抖。

“太不容易了!”我扯了扯被冷汗浸湿的衣服,望着近在咫尺的悬崖感慨万千。

像这样的战斗遗址,城口有30多处。

很难想象,当年红军战斗、长征是何等的艰险,如果不是有坚定的信仰和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精神,恐怕很难坚持下来。

猛然间,我的目光扫过洞口的一块石头,两行模糊字迹映入眼帘——“忘记历史,就是对今天的背叛”。

瞬间,我热泪盈眶。没错,历史不应被遗忘。

当年,李先念、徐向前、王维舟、李家俊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城口播撒了革命火种,红军战士和城口儿女为保卫红色苏区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一页页光辉的战斗诗篇。

今天的城口人没有忘记历史,在脱贫致富的新长征路上传承红军精神,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奔小康。

同样,作为一名80后,此行也让我深受教育——传承历史、不忘初心。

猜你喜欢
老鹰红军村民
老鹰的“对手”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老鹰捉小鸡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老鹰育雏』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