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轮问路

2016-10-26 00:47马忠礼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史铁生

马忠礼

摘 要:史铁生作品中的平静与深思、悲痛与超越、敏锐与细腻刷新了当代文坛人文精神的高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和《病隙碎笔》既是史铁生铸就生命奇迹,拷问生命意义,探求生命终极的力作,也是当代文坛对人文精神的苦旅走向新高度的标志。对史铁生精神密码的解析,是呈现史铁生对个体生命终极关怀的方式,也是建构史铁生对当代人文精神永恒思索的依据。文章通过《我与地坛》、《务虚笔记》和《病隙碎笔》中的个体生命、人文精神的构架来破译史铁生的精神密码。

关键词:史铁生 平静与深思 悲痛与超越 敏锐与细腻

在当代文坛,史铁生是最具特色的作家,他身残志坚,在轮椅上拓展着自己思想的疆域,建构着属于自己的那个“写作之夜”。而他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和《病隙碎笔》也是最具特色的散文、小说和随笔——篇篇、部部都是探讨生与死、欲望与梦想、绝望与超越的精彩力作。史铁生的创作都是源自他对命运和生死的疑惑和扣问。在作品中,史铁生呈现的是用他思考和写作的意念去寻找承受苦难、超越悲痛的精神力量,寻觅身陷残疾后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史铁生在《活出爱》这篇文章中这样说道:“我常常感到这样的矛盾: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很多人很多事都很可恶;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其实人人都在苦弱地挣扎,唯当互爱。当然,白天的眼睛并非多余,我是说,夜的眼睛是多么重要。”史铁生作品中所传达的精神力量可以解读为一首给黑夜的歌,呼唤着、颂扬着人间的爱。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①史铁生的现实生命和生活是苦难悲痛的,但他在作品中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而这种幽暗苦难下的敏锐洞察与明朗欢乐才正是史铁生精神世界最主要的价值和光辉。也正如周国平所说:“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4]9全力以赴向心中的圣地进发的热情给了史铁生“夜的眼睛”以光亮,让史铁生明白自己所走的是一条精神上集平静与深思、悲痛与超越、敏锐与细腻、想象与思辨于一身的“朝圣路”。这条未知的朝圣路的路标将带领现实的史铁生从黑夜走向白昼,带领精神的史铁生从白昼走向黑夜。

一、平静与深思

在写作之夜,“我”②一度被小男孩的貌似幼稚实则关乎终极的问题无从下手:“就是听懂他的意思我也无法回答他。我现在也不知道怎样回答。”[1]2在经过自己平静深刻的思考之后:“现在我有点懂了,他实际是要问,死是怎么一回事?活,怎么就变成了死?这中间的分界是怎么搞的,是什么?死是什么?什么状态,或者什么感觉?”[1]2“我”由“不知怎么回答”到“现在有点懂了”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出史铁生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绝对理解。这些看似平常实则充满人生内涵的问题我们经常能听到,为什么想到的却不是我们呢?应该这样说:只有心态平静,深执着度思考过人生、哲学问题的人才能从平常小孩的口中发掘出最为深刻的人生、哲学问题。

对于哲学,感兴趣的作家不少,但像史铁生这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能平静、执着甚至痴迷的深入思考并且有自己绝对深度的理解的作家却不多。周国平称史铁生为“中国当代最具有自发的哲学气质的小说家”[4]105身处人生的困境,他却一直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在扣问生命的意义,揣测上帝的意图。在《我与地坛》中, 史铁生曾这样精辟的阐释过生死的问题:“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2]2面对生死,史铁生在这里给出了他的看法,给出了他对自身生死问题的平静祥和的答案。也正是史铁生这种平静而深入的沉思,才造就了史铁生“铁一般的生命意志”。在《病隙碎笔》中,史铁生这样说:“我们太看重了白昼,又太忽视着黑夜。生命,至少有一半是在黑夜中呀——夜深人静,心神仍在奔突和浪游。更因为,一个明确走在晴天朗照中的人,很可能正在心魂的黑暗与迷茫中挣扎,黑夜与白昼之比因而更其悬殊。”[3]116黑夜和白昼,生与死都是人类同等对待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史铁生对于这两个方面有自己的理解,带着残缺的身体和健全的心魂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思考着人类在白昼与黑暗中前行时所忽视的生死悬殊的终极问题。史铁生对终极的发问构成了他与世界的根本关系,也构成了他的写作的发源和方向。[4]106

二、悲痛与超越

对残疾、苦难、悲痛的书写在史铁生的创作中占据着很多比重,尤其在《我与地坛》、《病隙碎笔》中显得异常耀眼。身体的残缺给史铁生的生命和生活带去了无尽的痛苦,面对无法逃避却又不得不承受的苦难与悲痛,史铁生开始变得暴怒无常,开始对自己的生命产生鄙弃的念头,开始转向向命运和上帝发问。且看以下摘录:③

……我狠命地捶打着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2]35

重病之时整天是梦。梦见熟悉的人,熟悉的往事,也梦见陌生的人和完全陌生的景物。偶尔醒来,窗外是无边的暗夜,是恍惚的晴空,是心里的怀疑……[2](P217)

约伯的信心面前没有福乐做引诱,有的倒是接连不断的苦难。不断的苦难曾使约伯的信心动摇,他质问上帝: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他为什么要遭受如此深重的苦难?[3]7

从以上三段的摘录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史铁生对于苦难降临于自身时的不同阶段的态度:④由刚开始的暴怒无常到转向对自身的鄙弃再到向命运和上帝的发问,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无不投射着苦难在史铁生身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暴怒无常是失去自由后本能的暴露与发泄,产生对自己的鄙弃念头是对苦难和悲痛的一种软弱妥协的表现,向命运和上帝的发问是对命运不可捉摸和不可抗拒的一种无奈。无论是哪一种,都深刻地体现了史铁生对自身苦难命运的不可理解的流露与思考。

在周国平看来: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5]106史铁生在面对悲痛的苦难时,没有选择继续沉迷于对自身的鄙弃和对上帝命运的发问上,而是选择“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2]911选择对命运不可抗拒的一种坦然:“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可讲的。”[2]14选择了对美好前途的一种憧憬:“重病之时,寒冷的冬天里有过一个奇迹——我在梦中学会了一支歌。梦中,一群男孩和女孩齐声地唱:生生露生雪,生生雪生水,我们友谊,幸福长存。莫名其妙的歌词,闻所未闻的曲调,醒来竟还会唱:现在也还会。”[2] 218这里,“生生”意味着要让史铁生还要活下去,“生水”是说史铁生的生命之水还没有到枯竭的时刻。

周国平在《苦难的精神价值》一文说这样说:“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以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借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4]3而在经历了各种病痛折磨之后挣扎的史铁生而言:“看到苦难的永恒,实在是神的垂怜——唯此才能真正断除迷执,相信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这爱,非居高的施舍,乃谦恭的仰望,接受苦难,从而走向精神的超越。”[3]151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得不承认,周国平才是史铁生精神上的挚友。⑤感知苦难,承受苦难,超越苦难既是史铁生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挖掘,也是重新对个体生命命运的衡量与评定。

三、敏锐与细腻

在中国当代文坛,《务虚笔记》既是一部人性史,又是一部灵魂史、哲学史。它集形式与存在于一身,是一部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的小说。史铁生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以自发哲学家的气质进入了一切最为深刻的人生问题,他凭着自己敏锐的悟性不仅把自己带入了沉思一系列形而上的人生哲学圈,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让灵魂飞向宇宙苍天,俯瞰红尘人生的巨大思想圈。

对于哲学,史铁生是执着痴迷并且有自己绝对深度的理解的。具有哲学深度是《务虚笔记》乃至史铁生所有创作的一大特色,是史铁生作为身残意丰作家的一个标志。所以阅读《务虚笔记》,我们读到的不仅是史铁生作为一位残疾人士的强大心魂,更是史铁生对人类所表现出的一种强烈的人文终极关怀。

《务虚笔记》中的“写作之夜”开篇第一段就表现了史铁生看问题的敏锐独特视角——终极。且看以下摘录:“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我想那两个孩子肯定不会想到,永远不会想到,在他们偶然的一次玩耍之后,他们正被一个人写进一本书中,他们正在成为一本书的开端。他们不会记得我了。他们将不记得那个秋天的夜晚,在一座古园中,游人差不多散尽的时候,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一盏路灯在夜色里面画出一块明亮的圆区,有老柏树漂漫均匀的脂香,有满地铺撒的杨树落叶浓厚的气味,有一个独坐路边读书的男人曾经跟他们玩过一伙,跟他们说东道西。甚至现在他们就已经忘记,那些事在他们记忆中已是不复存在,如同从未发生。”[1]1这是史铁生所有感受和思考的大背景。在写作之夜里史铁生就像神一样仰观宇宙,俯察人生,哲思隽语,奔涌而出……在最最平常的生活现象中他往往能敏锐地看到感受到其中的深意、神意,心中时刻怀着一种敬畏感。从摘录文本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史铁生对个体生命的终极的永恒的关怀: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他们同样是人、人类的象征,人都曾是男孩或女孩,然后长大,死亡,永恒轮回。

史铁生敏锐的洞察力不仅体现在对人生终极的描摹及关怀上,更体现在对外部意象的捕捉上:“Z九岁时走进了那间屋子,看见了那根大鸟的羽毛。逆光的窗棂呈浅灰色,每一块玻璃都是耀眼而柔和的水雾和冰棱的光芒。”[1] 29这根大鸟的羽毛,是史铁生捕捉到的一个绝妙的意象:它洁白、优雅、冷峻、孤傲!它体现的调子是那座美丽房子的,那个“贵族”家庭的,同时也是Z当时的主观感受,是Z后来的性格,Z的内心世界的客观对应物。

除了哲学的深度,思想的深刻,还有女性般的细腻与温柔。哲学家气质和女性气质完美统一在《务虚笔记》和史铁生身上。或者说,男性的理性与深刻,女性的温柔与细腻,赤子的纯真与透明,构成了《务虚笔记》文本的基本特征,造就了史铁生独特的精神世界。

史铁生细腻的文笔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对动态物景的描写。如:“阳光又走进屋里,显得空幻,在墙根儿那儿折上去,爬到老挂钟上,钟摆左右摇闪。”[1]9史铁生对阳光的动态描写十分精准、细腻。“走”、“折”、“爬”不但完美的刻画了太阳当时的移动状态,也在细腻刻画的背后暗含了人的一生所要经历的状态。二是对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对性爱心理的描写。首先:“他们一同离开,回头又看一眼,不说但心里都有一个‘家字。Jia——空寂之中这声音多么动人。”[1]9对语言的敏感,对语感的敏感!如果没有温柔细腻的心灵是做不到的。其次:“她回到家里。看见那个还是她丈夫的人,她首先想到的是:她睡在哪儿?最紧迫的问题是:她今夜睡在哪儿?她不在能做到与眼前这个男人同在一个房间里过夜了。”[1]25这里,史铁生男性思辨与深刻,女性温柔与细腻的文笔可见一斑。再次:“L在河堤上坐下,不想回家……这时我发现,真理的光芒早曾在他的欲望中显露端倪,少女动人的裸体已不止一次走进诗人黑夜的梦景,和白昼的幻想。这幻想夺魂摄魄般地重新把诗人点燃,这幻想一经出现便绵绵不绝动荡不止,不可违抗,使少年不顾一切地顺从着她的诱惑,她的震撼,追寻着那动人的神秘……”[1]109这一段意象与心理相渗透,梦幻与现实相交融的性心理描写,极其生动传神的写出了L的性幻想。这里史铁生奖青少年青春期的性心理写得如此细腻、坦荡、坦率、坦诚、坦然!水一样纯,诗一样美!花儿开放,鸟儿鸣叫。这一切都是自然之神的杰作!史铁生纯净优雅温情细腻的精神世界,把最容易写俗的题材写得一点也不俗。

综上所述,《我与地坛》、《务虚笔记》和《病隙碎笔》既是史铁生铸就生命奇迹,拷问生命意义,探求生命终极的力作,也是当代文坛对人文精神的苦旅走向新高度的标志。史铁生在他的“写作之夜”呈现给世人的平静的深思、想象、思辨,在悲痛之余对苦难悲痛的超越,敏锐的细节捕捉与对内心情感的细腻发掘的精神世界不但重铸了史铁生的个体生命,而且刷新了当代文坛人文精神的高度。对史铁生精神密码的解析,是呈现史铁生对个体生命终极关怀的方式,也是建构史铁生对当代人文精神永恒思索的依据。史铁生的创作都是源自他对命运和生死的疑惑和扣问。在三部作品中,史铁生表现的是用他思考和写作的意念去寻找承受苦难、超越悲痛的精神力量,用敏锐细腻的心灵寻觅身陷残疾后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注释

① 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② 《务虚笔记》中“我”有两个,一个是主我,一个是客我,客我是主我的观察认识对象.

③ 《我与地坛》与《病隙碎笔》中关于苦难与悲痛的书写很多,这里笔者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段.

④ 《秋天的怀念》与《记忆与印象》发表于1981年前后,《病隙碎笔》发表于1998史铁生肾衰竭致尿毒症,终止透析之后.故史铁生对困难命运的认知有一定的阶段性.

⑤ “周国平是史铁生精神上的知己”这一论断最早见于胡山林对《务虚笔记》的评后记。这里所指的《务虚笔记》的版本和参考文献中的引用的版本一致.

参考文献

[1] 史铁生.务虚笔记[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

[2] 史铁生.我与地坛[M].学苑出版社,2104.

[3] 史铁生.病隙碎笔[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4] 周国平.各自朝圣的路[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5] 周国平.人与永恒[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史铁生
如是说
滴水藏海
被减去一切的史铁生
妙语连珠
史铁生在地坛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
史铁生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