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桂
今年刚过53岁的张家泽,精神矍铄,粗硬的头发虽然有些泛白,发型却一丝不苟。在金寨,这是个远近闻名的能人,他不仅开创了树上栽培石斛的先河,他的故事也常常被人提及。
结缘:匠人与仙草
上世纪80年代,张家泽已经小有成就,并建起一家小型砖厂。寒冬来临之际,因为无法解决砖坯低温下的保存问题,周围的砖厂纷纷选择歇业。张家泽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着手实验解决问题。在当时极度缺乏相关技术和设备的情况下,他用秸秆、塑料布制成了简易的保温棚。一个冬天,他几乎“垄断”了当地的砖市。凭借着爱动脑筋肯钻研,张家泽迅速积累起自己的起步资金。
此后,他又进入建筑业,也做过摩托经销商。每进入一个行业,总能留下一个让旁人津津乐道又满心佩服的故事。张家泽的一次次成功,不是偶然。与石斛结缘,对他而言,同样不是偶然。
2012年6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到大别山区域的金寨县、霍山县考察调研,并欣然题词“霍山石斛,中华瑰宝”。此后,大别山区域的石斛产业迅猛发展。
石斛又名石斛兰,被道家典籍《道藏》列为“九大仙草”之首,因其对生长环境要求非常苛刻,野生石斛濒临绝迹,人工培育亦非易事,因而也被称为“药界大熊猫”。稀缺,加上很高的药用与食疗价值,石斛的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新鲜石斛动辄数千元一斤。
张家泽嗅到了商机,但因栽培石斛前期投入大、风险高,他选择到临县霍山帮助亲戚栽培石斛,一边了解市场行情,一边学习栽培技术。
2013年,张家泽回到老家金寨梅山镇徐冲村,成立金泽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石斛事业。
梦想:让石斛回归自然
在大棚种植石斛一年后,周边的石斛栽培也越来越多。因为技术过硬,加上管护细致,张家泽对自家的石斛信心满满,却又忍不住想要做点什么,超越同行。
在经过几次外出培训和交流后,张家泽了解到,现在的人们渴望原生态,但真正野生的石斛可遇不可求。问题或者说困难的出现,对张家泽而言,反而让他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更大的动力。一个梦想在他心中形成:让石斛走出大棚,回归自然。
3年过后,张家泽的梦想已经初步实现。在金泽基地办公室,张家泽特意给记者寻出2根鲜石斛,“你尝尝,看看有什么不同。”记者分别折了一段,粗略一品,立马感觉到了区别:一根清甜爽口、嚼后基本无渣,一根味道要淡上许多,还有明显的纤维感。听着记者的反馈,张家泽脸上乐开了花,频频点头,“清甜爽口、嚼后基本无渣的这种,就是在山里树上养的,另外一种是大棚里采的。走,我带你去山上看看。”
一路上,记者了解到。目前金泽合作社基地面积共500亩,其中大棚种植50亩,山林活树附生种植300亩,加上蔬菜水果等,总投资2800万元。
基地山林里,长满了板栗树。不过真正的主角,还是树上长满的石斛。“山里养、树上栽,就是我们金泽石斛的特色。虽然不能说是完全的野生,但是石斛的品质确实有了质的提升。”张家泽介绍道,这种栽培方式,改变了常规在大棚内栽培的模式,实际上是把大棚内1-2年的驯化苗附在树干的青苔上,让石斛与树木共同在大自然中生长,恢复其野生品质。
“不知道什么原因,自从在这些板栗树上附生石斛之后,这些原本多年不结果的板栗树今年都开始结果了。”张家泽随后又解释道,可能是因为附生石斛后,一年比一年用药少的缘故,植物开始自我恢复,山林里的鸟也多了。
品质:不仅是为了生意
树上栽培石斛的成功,没有让张家泽停止创新的脚步。“树上栽培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在空间上还有很大的浪费,我现在正尝试着在林下栽培。”张家泽指着远处林下的一处屋顶式设施说,无论是大棚还是树上栽培,空间利用率都不够。
相比起扩大规模,张家泽更加关心的还是石斛的质量。同样的时间,树上仿野生石斛的产量不及大棚石斛的三分之一,同时野外栽培也意味着风险更大,即便价格每斤能高达3千元左右,远高于大棚石斛每斤约1千元的价格,但是综合考虑下来,树上栽培的效益是不如大棚栽培。
张家泽坦言,有专家跟他建议,在普通老百姓都吃不上石斛的时候,不如把精力更多地放在降低成本、扩大规模上。但是张家泽“拧”得很,在他身上,更多的是匠人的执着,而不是生意人的务实,“我只想做好的石斛,很多人都知道,有些事我是不计成本的”。
同样的大棚石斛,金泽基地对药肥的使用也格外讲究。为了让石斛的品质更佳,基地目前正在和中科院合作,请专家为基地石斛量身配比生物菌肥。“你看这些石斛,长势看起来不是很旺,实际上是肥不够。”在基地大棚,张家泽顺手在石斛苗床上扒拉了一番,抓出一把褐色的球状物说,“这是我们特意买的羊粪有机肥,如果用的是氮肥,长势会好很多,但是我们不能用。我的客户基本都是回头客,看重的就是我家的品质。”
从一名砖厂老板到摩托经销商,再到建立大别山金泽石斛基地,张家泽一路走来,每一步都带着他鲜明的个人印记——匠心做事、诚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