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问
“傲骨贤妈”的职业未来
◎海问
引子
热播美剧《傲骨贤妻》第七季终于在观众的依依不舍中谢幕,大家佩服女主角从一名家庭主妇,不畏丈夫因性丑闻和政治事件入狱,勇敢重操律师旧业,终获成功。
2016年可谓是中国的二孩元年。随着放开的计划生育政策,越来越多的家庭正在思考、着手并实践他们的二孩计划。但对于女性来讲,可能最棘手的,已不仅仅是十月怀胎的辛劳,更是日后即将面临的介乎家庭与事业间的两难平衡。当然这其中,暂离职场、专心抚育下一代似是一条可供选择的方案。它的益处显而易见,而在今日今时,人们也会为此顾虑重重。不过,现实的情况并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少为了孩子暂离职场的女性,在收获孩子的茁壮成长与家庭的天伦之乐之外,亦开启了意想不到的人生新旅程。
海问:选择成为全职妈妈,对于下一代及女性自身来说,会有哪些益处?
陈芊:男女生来平等,但他们的分工确有不同。无论是传统观念,还是家庭实践,男性会更多地承担经济保障者的角色,而在照料子女方面,女性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从一些国外的研究发现,孩子在幼年成长中,特别是在3岁之前,他们会无时不刻地需要母亲的陪伴。因为在这段时期,他们还无法意识到“妈妈离开了但还会回来”这样的事实。如果是与母亲分开较久的孩子,比如一周有20个小时以上的话,他们未来的性情与品格方面,可能会有缺乏安全感、易焦虑暴怒等问题。有一位心理学家这样说过,婴儿对母亲的依附感,或者说婴儿与母亲感情上的相连感,是婴儿建立人格的根基。所以从长远角度看,从小有母亲长时间的陪伴,且母亲有着一定的知识背景,她的陪伴与教养也科学合理,那么这类孩子未来的性情养成与品格建立都会向好发展。
不少职业女性在产后回归工作后,会有这样的感觉,“工作比带孩子轻松多了。”如果顺着这样的逻辑,是不是可以推论出,若全职在家,岂不更累?其实这种艰辛,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彼此相处时间短造成的。婴幼儿还很难从爷爷奶奶的照料方式,立即转换成与妈妈的互动模式,这其中就会产生各种摩擦和挑战。而且在工作状态,每天接触的人与事,总归是遵循成人世界的法则的,但孩子完全不是一套逻辑啊,他饿了会哭、不满足就闹,完全不讲道理,相形之下当然就劳累多了。而如果有一段时间的全职在家,女性一方面可以免去上班打卡、应付繁重任务的压力,还可以高度支配一些空闲时间,进行补觉娱乐。但对于不少双职工家庭,在小孩出生后的多年里,他们鲜少有个人的闲暇时光。
海问:虽然益处显而易见,但不少职业女性在面对这个选项时,还是会有很多的顾虑。
陈芊:的确如此。当女性生育第一个孩子时,她想要兼顾家庭与事业还是相对容易的,特别是当双方的长辈都身体健康,可以成为自己帮助者的时候。但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更多的家庭着手计划第二个孩子的都来,职业妈妈们或就会更认真考虑是否要暂离职场的人生选项了。
第一位的考量一定是经济上的,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考虑到房贷、车贷、日常开销以及孩子的教育基金,对于一些家庭的女性而言,她必须和丈夫一样全职工作,才可以维持家庭所需。当然,工作给予人的还不仅仅是收入而已,更重要的是社交,或者说自我实现。让自己始终处在一个甚至多个关系网里,并努力不断拓宽关系网,令自己从中获益;同时,收入也意味着个体在为社会付出后所得到的肯定,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而一旦离开职场,且不说没了收入,因为你渐渐淡出社交圈会被人遗忘;当收入归零,个人的全部消费均需仰赖自己的丈夫时,这种失落感还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还有一个共有的顾虑,如何回归职场,还回得去吗?事实上,现实的主客观环境,都给愿意从家庭回归职场的女性带来挑战。如今的中国正处于高速的发展与变革期,不要说休息3年了,女性恐怕产假结束回来上班后,便发现同事换了,上级走了,自己的业务有了变化,感觉一时衔接不上。同时,企业主也会对有较长职场空白期的女性能力持怀疑态度。再者,生育二孩后回归职场的年龄一般都偏大,所以从外在看来,她们的确在人力资源市场不够具备竞争力。
陈芊:上海激想体育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人事部高级经理
应该说,以上谈到的这些顾虑,有一些有其合理性,但这些问题并非完全无计可施。还有一些是观念的局限性,在社会整体还没有发展到更为平等与宽容的状态之前,更多时候,想要或已成为全职妈妈的个体需要凭借勇气与信念予以击破。
海问:对于在未来期待做全职妈妈或已经回归家庭的女性,你有哪些建议?
陈芊:撇开经济因素,或许横亘在众多职业女性心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感觉自我价值的丧失吧。但正如我前面说到的,这样的观点是有局限性的。难道只有穿着职业装、脚踩高跟鞋,忙碌于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内,才是有价值的女性?回归家庭,照顾小孩的吃喝拉撒就是次等的吗?难道前者产出的价值真的比后者高?一个女性在家庭中,可能提供包括育婴师、女管家、家庭教师、厨师、家务整理者等各种服务,只是这些服务无法以货币等价兑现,但其价值是不能抹杀的。所以,两者一样的有价值,我们在观念上不能厚此薄彼。更何况当想到因为有了自己的陪伴,孩子的成长可以更加健康与全面时,这样的付出就有了无可限量的意义。所以别人可以误会,但全职妈妈们要对自己的选择有信心。
同时,在你决定要离开职场,全心抚养孩子之前,建议给自己一段较长时间的思考,对于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这是相当有必要的。首先扪心自问,自己能否适应长时间一个人待在家中,又要应付各种家事的生活状态?虽然在家的生活,意味着可以对时间和环境有更大的控制权,但这也更加强调个人的自制力,你能耐得住寂寞,并有相当的自律性吗?如果还没有,试着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
其次,计划离开职场多少年?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并结合意愿,是3年、5年,还是等到更长远的将来,孩子成年时?当然,哪怕你是计划从此离开职场,但依然建议你只规划3年的暂休期,因为如果计划赶不上变化怎么办?若客观的环境需要你重回职场,而你又没有任何的事前准备与心态调整,归回之路将很有难度。
再次,特别是计划要回归职场的女性,与其将这段时间视为一种自我牺牲,倒不如看作是开启一段人生新旅程的必要前奏。就我认识的不少人,会有效利用这段可以让自己高度掌控的时间,选读适宜自我成长的课程,这在过去的工作状态是无法实现的。它既是一段再充电的过程,又能很好地帮助自己与社会连接,在学习中收获知识、资讯、社交以及未来重回职场的可能机会。顺着这样的思路,事实上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专业、技能,在不影响履行母职的前提下,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做兼职与公益等。好比台湾歌手彭佳慧在参加第1季《我是歌手》之前,已是较长一段时间的全职妈妈,但她每周都会坚持去酒吧驻唱,以这样的方式保持演唱水平。
而如果你已经是一位全职妈妈,除了努力去实践前面谈到的几点规划之外,不要沉溺于和孩子的高粘性相处,也试着找找和自己一样的全职妈妈做同伴。因为毕竟全职妈妈会有生理及心理上的诸多挑战,从社会学来说,你需要一个支持群体来彼此互助。就好像与带孩子相比,不少女性喜欢上班的状态,因为那可以让自己在群体里有安全感。
海问:全职妈妈如何华丽转身,重归职场?
陈芊:的确,离开职场只需一份辞职报告,但再要回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回来的工作平台还能像以前一样吗,收入能否持平,能否很好地融入人际交往……在一系列的顾虑之后,以致不少母亲虽然心疼自己的孩子体弱多病,却仍不得不把他们交给父母,或是托儿所。
这些顾虑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越早预期到一些既定的困难,积极地面对,很多时候就可以走出一条新路来。在个人的暂休时光中,切莫把“一孕傻三年”当作口头禅,始终保持知识、技能、社交的储备,那么回归工作、甚至是理想的工作,就不会只是梦想。
同时,需要将自己的择业面放得更宽泛些,并适度调整刻板的就业观,别以为管理型的工作比技能型的更体面,办公室的文员比一线工作者更优等。因为相对而言,想要回归管理型岗位会比偏向技术类型的工作,难度更高些。前者会更多考量个人的工作资历与所处单位的年限,而后者考虑个人的技能,且会放宽对年龄的要求。
说到技能,我想特别谈一谈不少人在这段暂休期间,由兴趣发展而出的个人化职业,成功的例子还真不少。有一些人,因为喜欢把自己的萌娃定格在照片上而开始学习摄影,之后一发不可收,成立了工作室,拥有固定的客户群;另一些人,在产后学习瑜伽,也学得如痴如醉,慢慢地就成了兼职教师;再或者原本就是画画高手,将家庭作为画室教孩子画画;在亲身教养孩子中颇有心得,兼备理论与实务优势的人,后来从事起早教工作。
所以,你也可以试着问自己,我喜欢做什么?别人对我的哪些技术或才能予以认可?哪些是我隐而未现的才能?想想自己的技术及才能,哪些是朋友赞美过并真正派上用场的。找出所有的兴趣及如何将兴趣变为利润的方法。就像我前面谈到的这些已婚已育的女性,她们从兴趣出发,最终走向了不同于生育前的职业道路。以前的她们忙碌于各大写字楼里,为着老板干;而现在,她们更加灵活与自由,且是为自己干。两者不都很好吗?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生活,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采访随感
公允地说,除了职业妈妈内在的心理建设与知识技能储备之外,外在的社会因素更影响着她们能否顺利回归职场,比如社会保障、资源配置、就业观念与工作模式等。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情形的西方女性在归回职场时,会更容易一些。
但就这一点,仍然值得以乐观的心态去评估未来。从广度看,今日的我们正身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中,诸如各种政策法规与资源配置都在重新建构中。而从细部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策,已然激励着人们去突破业已形成的思维与行动方式。所以,一个拥有更加细分的社会保障制度、丰富的社会共享资源、公平的社会法则、平等而包容的就业观念、灵活的工作模式……这样的社会是可以想见的。而这一切,也会让身为母亲的女性,更好地兼顾家庭与事业,纵使暂离职场,也能在未来“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