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林森
在老弄堂浅吟歌唱
◎陆林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让社区居民在精神家园享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愉悦,这是文化类社会组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他们立足社会公益,通过资源整合,保证优质资源互动和共同发展,主动适应多元文化发展规律,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逐步消除资源分散无序、团队发展不平衡、资源浪费等,促成了资源共享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专业指导和科学管理,使资源挖掘、利用和拓展有了宽阔的发展空间,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显示了政府依托社会力量,由“管文化”到“办文化”、到“种文化”的魅力,起到了沟通、协调和服务、联系政府和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纽带作用。
石库门是极具上海地方特色的居民住宅,融合了西方文化和汉族传统的民居特点。张园,是上海石库门的代表之一。19世纪70年代末,张园是上海最大的市民公共活动场所,被誉为“近代中国第一公共空间”。20世纪70年代初,我寓居张园,但彼时的张园并不叫张园,而是叫张家花园。改革开放后,张园又恢复了早先的叫法。
威海路590弄72支弄1号,这里是张园的核心部分。南熙文化发展中心的“大本营”就驻扎于此。这是一家承接社区文化管理和发展项目为主的社会组织。中心成立以来,围绕“挖掘传统海派文化,传承历史文脉”,致力于社会公益品牌建设,走出了一条“百姓点单、百姓参与与管理”的文化创新之路。
张园,曾被称为近代上海的时尚之源。1897年,看电影是时髦,但就在外界对电影还感到非常新鲜时,张园内就放映起了电影,“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使人忘其为幻影。”那时,拍照片也是一种时尚,张园内“镁光灯”闪烁,园里开办了好几家照相馆。据说,连孙中山、黄兴、张元济等名人,也来过张园拍过照。除了放映电影、拍照,张园内还有时尚演出和游艺活动。清末,上海出现了清一色的、由女孩演出的戏曲班社,俗称“髦儿戏”,张园内的“海天胜处”楼,就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演出“髦儿戏”的地方。张园还演出过滩簧、昆剧,以及马戏、魔术等。宣统元年(1909年),张园甚至还邀请过霍元甲,与夸下海口的洋人比武,结果,那“天下无敌”的西洋大力士奥皮被打得颜面尽无,落荒而逃。
张园也是革命者经常聚会,开展活动的地方。比如“张园大客堂”,就曾开设过一所私立光明小学。还有一所“树群义务夜中学”,晚上上课,学生经考试免费入学,经费来自社会募捐。在这里,大家学习抗日进步思想。老师们不顾危险,经常将《西行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进步书籍分借给大家阅读。在这里开展活动的中共地下党员有40多人。张园还是上海各界聚会、演讲、展览、慈善义卖的重要活动场所。1902年,蔡元培等人发起“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每周在张园进行演讲。1912年,上海各界在张园举行欢迎孙中山活动,孙中山在此发表了重要演说。
时光回溯到几年前的一天。南熙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音乐之声”咖啡吧暨首场音乐会在张园大客堂举行。古朴、典雅的大客堂里,响起了优雅的世界名曲,屏幕上出现了有关张园的介绍。参加活动的人沉浸在对历史文化的追忆之中。来自商务楼宇的一些白领青年感慨地说,这样的活动,既有文化品位,又有艺术情趣,我们既能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接受历史文化的精神洗礼,又能陶冶情操,愉悦心情。
这是南熙文化发展中心围绕“百年张园,文化星感觉”,进一步拓展张园文化活动空间推出的一项活动,“嘎三胡俱乐部”、“楼宇白领咖啡吧”、“老爸老妈文化之友社”随之登场。此举是想将张园大客堂开辟成楼宇白领活动场所,打造成休闲娱乐的新天地,让它成为白领们的“心灵之家”。每两周的周二中午,张园大客堂对白领青年免费开放,大家品茶、喝咖啡,或者参加欣赏音乐的活动。
“百年张园,文化星感觉”启动以来,举办过多次活动,如“重现老弄堂风情小吃”、“乐活一夏,老法过出新味道”等,深受居民喜爱。“嘎三胡俱乐部”关注新上海人的文化需求,帮助他们学习上海话,了解上海的历史风情。“楼宇白领咖啡吧”为白领提供休闲娱乐天地,“老爸老妈文化之友社”为单身老年居民提供轻松、愉快的社交天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增添活力和色彩。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百姓带来了精彩的文艺生活。
如富民路上有个福民会馆。福民福民,造福于民。这里曾经是一幢私人公寓,后来,打造成为社区居民的娱乐活动场所。每星期一、三、五上午,上海评弹团来这里演出。除了福民书场,还有张园大客堂书场,每星期五上海评弹团也在那儿演出评弹片断。演出前,周边老听众闻讯而来,年纪大的怎么办?工作人员说,没关系,我们搀扶他们进书场,听完评弹,再由我们搀扶走出书场。这里,既演出评弹,也放映电影,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高兴地说,我的身体蛮好,但到外面活动,身体吃不消,在家里我又感到太闷,我喜欢看电影,现在好了,电影院办到我家门口来了。
以名人带动“名人工程”,形成名人效应,南熙文化发展中心邀请住在这里的社会名人走进社区与居民同乐,先后举办了社区著名书画家韩天衡的师生书画展览、高式熊的收藏品展览。著名作曲家吕其明走进社区,为合唱团辅导。在“相约名人堂”,主持人今波为社区居民开讲“中国节日”。有一年夏天,国际钢琴大师也应邀来到张园,为孩子们传授钢琴表演艺术。沪语正面临“失声”,在幼儿园,在中小学,孩子们说的都是普通话,上海话渐渐成为“小语种”,所以邀请来上海方言专家和上海滑稽剧团著名演员、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担任志愿者,为孩子们讲沪语,传承“上海话”。著名配音演员张欢、曹雷,沪剧表演艺术家马莉莉每逢元宵、中秋、重阳节,也为社区文化活动助兴,为百姓带来欢乐。名人工程启动以来,已经成了一张文化名片。社区居民高兴地说:“明星也是老百姓!”
一个“三点成面”的文化辐射圈由此成形:张园,综合型文化活动,以展示弄堂风景为主,多年来推出了活体雕塑行为艺术、包汤团、拉兔子灯等“印象张园”活动,充分利用社会组织优势,抓节点节庆,让居民在充满海派文化气息的文化活动感受“场景再现”;张园大客堂,普及型文化活动,推出福民悦读、福民惠生活、福民下午茶等。下午茶办在大客堂,不少老年人在这里每次围绕一个主题,聊聊天,谈谈心,“说说过年那些事”,说说“春季防病调饮食”;福民会馆,既是福民书场,也是福民沙龙角,更是百姓家门口的博览会。每逢展会,就发动社区居民将流行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老物件、生活日用品,以及各种票证拿出展览,让参观者品味生活,回顾历史。收藏博览引得四方来客,争睹历史文物,也让社区文化辐射到了社会。
名人、名团、名校,推动了社区文化发展,社区文化建设越来越有特色,有的文化团队组织社区与文化单位结对共建,有的邀请作家、书画家下基础,有的邀请艺术家开展“广泛、开放、互动、凝聚”等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中心城区有一家社会组织联合会,这些年来组织区域内的社会组织,举办各种文化培训、讲座活动,多达一千余场次,受众10多万人次,很多文化界名人应邀作为嘉宾出席活动,如著名歌唱家任桂珍“我的艺术人生”讲座、指挥家肖白“合唱与指挥”讲座、国家一级编导魏芙的“百乐舞通”系列培训讲座、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的“戏曲鉴赏——京剧”、工艺美术大师汤兆基的“创新与艺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的“文学与人生”、书法家韩煜的“书法创作与技巧”、著名主持人今波的“读史有智慧”,还有区社联会的“辛亥百年: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与思考”等,他们始终高举旗帜,引领社区文化向着更高、更深层次发展,使社区文化在普及中提高。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组织自觉以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百姓“三服务”为原则,积极发挥文化社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反哺社会的作用,不断营造和谐、浓郁的群众文化氛围,打造文化惠民工程,共同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群众文化群众办,这是社会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进楼宇、进工地、进军营、进学校、进敬老院等“五送”活动是文化类社会组织的一大特色。在市中心一处建筑工地,农民工们听说文化活动要进工地了,引颈期盼,演出当天,工地上人头攒动。一位农民工说,“我在这里干了好几年,除了干活就是睡觉,生活枯燥乏味,从没有看到过这样好看的文艺节目,今天你们顶着雨,冒着高温来慰问我们,真让我们感动。”一位工地施工队长看了演出,拉着主持人的手说:“工程队来此施工,还是第一次看到送戏进工地,太精彩了。希望一年能多来几次呀。”
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听说要来演出了,也早早地等候着,有的老人行动不便,坐着轮椅,在家属和护理人员搀扶下,从敬老院的楼上来到底楼大厅观看。文化志愿者获悉有的老人长期卧床不起,便来到老人床边,进行片段式慰问演出,老人含着眼泪看演出,志愿者为之也动情了,“以前,我只是从电视里看到演员和观众真情互动流泪的场面。今天,当我为老人表演时,我也体会到了这份情感。”
采访札记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关键是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公益性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一块重要基石。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为社会组织搭建平台,开展各类文化主题活动,服务社区,服务社区居民,既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提高了居民文化素养,也拓展了社会组织的服务领域。文化活动为社会组织搭建了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切磋服务艺术的桥梁,充分体现了“联动、联创、联谊、联合”的功能,使社会组织在联络中共建,在联谊中共享,在联动中共赢,在联创中共进。随着社会公众参与度的提高,推进了文化人才的培育。近年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志愿者越来越多,优秀的文化领军人物也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