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巨化集团公司
加快推进巨化产业转型升级
文/巨化集团公司
近年来,浙江巨化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一体两翼、多轮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构建现代化工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推进从基础化工向新材料、新能源、新环保、新物贸等“四新”领域转型,走出一条“改革创新、开放发展”之路。
巨化在“支撑产业、引领未来、开放融合、整合创新”科创战略指导下,整合研发、检测、工程设计资源成立集团公司科创中心,事业部成立研发中心,形成集团公司的应用基础研究到事业部的工程化、产业化两个科创层面的创新链,优化科创体系。
近两年,巨化着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拥有“国千”人才3人、“省千”人才3人,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2015年,公司加大科创有效投入,年投入科研经费2.58亿元,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专利授权量屡创新高,2015年申请专利105项,获得授权专利85项。创新驱动加快了企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由基础化工产业向化工新材料转型,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含氟新材料的高端化、系列化发展,近年来公司取得了3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新材料产业产值己达到总产值的50%以上。
近年来,巨化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氯、碳、硫、氢”等元素的循环利用为特色,纵向延伸发展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功能性材料和专用精细化学品,横向藕合发展关键链接项目,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实施了一大批循环经济项目,形成了十余条纵横交错、产业梯度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了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具有竞争实力的巨化循环经济产业网,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特别是氯碱化工和氟化工产业间的氯元素梯级循环利用,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产品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氟化工产业综合实力处于国内龙头地位,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氯碱化工中的PVDC规模位居国内前列;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在技术和细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
几年来,巨化把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资源化利用作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副产物的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因地制宜的“四新”技术应用,资源化链生利用和“以废治废”等循环经济方式,各种“三废”物质已基本得到资源利用。
巨化连创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等四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通过验收。获得“中国化工新材料(衢州)产业园”命名,是浙江省第一家、全国第二家以企业为单独主体,获得石化联合会冠名的中国化工产业园。目前,巨化化工生产取水量较2005年下降54%,重复利用率达到88%;每年的“三废”,综合利用量合计达100多万吨,其综合利用率高达98%,年综合利用产值达到1 .5亿元。
巨化秉承智能化、生态化、绿色化、循环化的理念,创新安全环保、智慧运营工作,加快推进企业制造方式创新。巨化按照战略要求开展“智慧巨化”顶层设计与实施,将互联网思维与应用嵌入产业升级和企业管理全过程。与此同时,公司全面部署和实施“一线智能化、组织扁平化、保障社会化”创新工作,作为战略落地的重要抓手,致力于提高装置负荷率、产销率、资产回报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润率。
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重大部署,实施环保“三提”行动方案,按计划有序推进西排渠隐患整治等10余个项目,完成热电机组环保改造、智慧环保二期等治理任务。公司全面启用“刷卡排污”系统公司30家企业达到国家安全标准化三级以上水平,其中16家危化企业达到二级标准。完善“智慧环保”监控体系,新建15套自动监控系统,完成政府监管排放点数据同步上线传输,本埠危废信息化监管实现全覆盖,通过省环保厅验收并在全省推广应用。
近年来,巨化自我加压,将自身的环保治理标准提高到严于国家和行业标准水平,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在省内首家提高至一级B水平,燃煤电厂废气治理后达到“近零”排放,废渣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实际行动创建化工企业绿色化现代制造新模式。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文明“三生合一”,近年来,公司率先在全国化工企业中实施了生态化循环经济改造。项目总投资5亿元,分三期对4.3平方公里的生产区域进行生态化改造。
通过生态化改造,实施安全环保隐患整治、落后低效产能淘汰、厂区道路管廊疏理、空间布局优化、工业景观建设等措施,促进空间开放、资源共享,腾出土地、环保、能源容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力度淘汰了电石等一批高能耗、低产出的落后和低效产能装置,盘活存量土地1000余亩。同时通过生态化改造,促进化工装置本质安全跃上新台阶,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和优化,工作环境显著改善,集中资源做强做大优势主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十三五”期间,巨化将紧紧围绕“实体基地化、产业四新化、运营智能化、生产绿色化、开放全球化”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推进开放合作,促进产业发展更高端、体系建设更完善、运营机制更灵活,努力成为新时代国企改革发展、创业创新的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