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文锦
水岸华阳起搏新区生态大动脉
文/吕文锦
天府新区锦江生态带鸟瞰图
从鳖灵治水营造出富庶的广都城到唐宋时期的水陆要冲、明清时期繁荣的商业码头,华阳一直以来都是因水而生、因水而盛的城市。
锦江河水穿过成都一直向南,在华阳拐了一个近九十度的大弯,与西来的江安河水汇合后,在华阳游走。历史上二江汇合处是著名的水陆要冲,宋时曾在此置二江驿。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蜀州(崇州)任职时,曾途经此地,遇到暴风雨,止留二江驿中,写下《夜宿二江驿》诗,记述了当时的情景:“鸡鸣原前风折树,夜到双流雨如注。桦皮湿透点不明,旋设篝炉燎衣裤。”乾隆年间江苏诗人姚兰泉入蜀三年,游遍川蜀的大山名川,当他行至华阳,站在两江汇合处,看暮色苍茫、江水南逝,感民风古朴,不禁吟诗抒怀:“二江衣带合,旧是广都城。饮犊风犹古,鸣鸦雨欲晴。”
江水无言,传承着千百年风情与古韵。两江之上,横跨着一座有着近200年历史的古桥——二江寺古桥。它不仅是天府新区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建筑,也是华阳人心中的精神高地。目前,大桥正在封闭维修,我们无法走近一睹其真容,只能远远地望见一座饱经沧桑的石拱桥。“桥没有封闭前常带小孙子在桥上看日落,教他背‘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56岁的华阳人李年根说。
相传二江寺古桥是由二江寺僧人们集资修建的。桥将建成时,还剩下一些银两。为了表示大家的不贪和清白,二江寺的僧人与大家一起将剩余的银子铸成一大银锭,然后由工匠按银锭的大小在一石条中间凿一圆锥体的孔洞,外小内大,当场将银锭熔化注入孔洞中,凝固后又将石条合拢在桥中洞,与桥身连为一体。从桥下可以看到孔洞中的白色银锭,但难以取出。又在拱券两侧刻上“天理良心”四字,以警世人。
77岁的廖阿姨说年轻时曾坐船穿过二江寺桥的桥洞,还真能看到吊在桥洞上的白银。据《华阳县志》记载,二江寺桥在光绪年间重新修过。重修后的大桥是否还是将那块融入了银锭的石条来拱券中洞,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但声称看到过桥洞白银的人不止廖阿姨一个,我们采访过的另外几位华阳老人都称见过那块白银。那块象征着清廉的白银,早已超越了本身的概念,和“天理良心”四个字一起成了华阳人自律的一杆标尺。
在老华阳人的记忆里,童年的生活和水是分不开的。“夏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河里,天一热了就往河里跳。直到夕阳西下,父母叫娃回家吃饭的声音沿河回荡,这才恋恋不舍拎起湿透的衣服回家。”近50岁的老华阳人陈阵提起童年时清澈的锦江水,仍是眷恋不已。“俗话说:‘三月三,螃蟹爬高山。’三四月份水浅,河滩石头下,螃蟹特别多,大人小孩都提着桶去河边捉螃蟹,热闹得很,运气好能抓到不少。拿回家用面裹了,油锅里一炸,别提多香了。”生在水边、长在水边的陈阵,如今在华阳街道从事文化工作,他的记忆中,几十年前华阳水岸人家的生活有一种单纯的热闹和温情,如水般的干净澄澈。后来,水变脏了,下河游泳起来,身上会长一种红疙瘩,就没有人再下河游泳了。他不无感慨地说。就像一缕无法触及的乡愁,陈阵们对于从前亲水生活的记忆,被一段时空所隔,现在连接他们的正是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的锦江生态带。
水干净了,生态环境自然就好了,水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调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建设中,一直把“生态新区”理念放在首要位置。据了解,新区1578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里,六成属于生态用地,仅四成为建设用地。商务区、科技城、锦江生态带,在被誉为是千年立城、泽被后世的重大历史性工程的新区建设中,锦江生态带建设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这条长10.8公里、沿锦江建设的生态带被称为天府新区的生态大动脉。大动脉的起点广都湾正在华阳的两江汇合处。
驱车赶到广都湾,只见江面宽阔,江水滔滔,气势磅礴。“在锦江的其他地方很难见到有如此气势。”锦江生态带建设施工单位中国水电工程总公司第七局的万俊义副经理介绍说:“这里是成都市最大的出河口之一。现在的河道比以前整整加宽了一倍,所以水量虽大也能平稳通过。以前一遇暴雨,水就会涨上来,对面的车站会被淹,沿河房屋的一楼都会进水。”据万俊义介绍,没有整治前,沿岸有很多小工厂,这些工厂产生的废水、废料都往河里排,夏天河水臭得根本无法在河边停留,现在工厂搬迁了,另外修了两条大管道将沿岸工厂的废水、废液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所以河水也清澈了。解决了泄洪、改善了水质,两岸的生态环境也就得到了改善。河边是平整的休闲步道,人们可以在这里休闲散步。万俊义指着步道和沿河公路之间的大片绿地说,这里都将植树种草,放置休闲的设施设备,建成河边大草坪,供人们休闲。虽然现在绿地还在完善,但已经有人到这里玩滑翔伞、航模等活动了。“在市内很难找得到这么宽敞平整的地带供人们游玩。”万俊义说。
沿河公路依河水走势而建,驱车其上感觉平稳宽敞,视野开阔,然而有一段却弯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大弯,原来这里有一座文物古桥,修建公路的时候为了保护古桥不受损害,特地绕过了这座古桥。这是一座小小的石头拱形桥,躺在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公路的怀抱中,看时光飞逝、任岁月匆匆,它却安然无恙。在这短短的一段路上,现代和传统文明交相辉映,相互融合,不仅自成一景,也体现了建设者保护传承的一番苦心。(责任编辑/文风 设计/毛艳梅)
南湖生态旅游区
新建成的锦江生态带滨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