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成本会计的基础理论探析

2016-10-26 02:33姜宏青石璐璐
关键词:非营利成本会计计量

姜宏青 石璐璐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非营利组织成本会计的基础理论探析

姜宏青石璐璐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社会管理创新改变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模式,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通过越来越多的合作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非营利组织为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必须改革其内部管理体系,在既定目标指引下控制成本提高管理绩效。而现行非营利组织会计缺乏完整的成本核算与信息披露,导致诸多的问题,由此提出非营利组织成本会计的构建设想,并对成本的定义与构成、成本会计的目标等基础理论部分进行探析,丰富成本会计理论的同时为非营利组织构建成本管理体系提供指引。

社会管理创新;非营利组织;成本会计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也处于深刻变革之中,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相比明显滞后,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矛盾与问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政府选择和资源配置存在盲目性、社会组织服务绩效评估机制的缺失、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尚未理顺等。现实问题的解决要求社会管理创新,彼得·德鲁克首次从管理学视角提出“社会管理创新”概念,认为公共服务机构需要学习如何在原有系统中建立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制度。社会管理创新树立了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开创了政府、企业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三方合作的新局面,改变了公共产品的服务生产和提供模式,改变了公益资源的配置方式,从而改变了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非营利组织要寻求可持续的发展就要面对更加激烈的资源竞争。对非营利组织在新型的合作框架内如何调整和改革其内部管理体系,提升管理绩效,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公益资源提出了挑战。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直接改变了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来源方式,也拓展了非营利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在市场竞争的语境下,不可避免地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分为国有事业单位会计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两个系统,虽然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但都是基于预算管理的收支会计信息系统,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面临诸多的不适应性。比如: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非营利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其中购买价格成为其中重要的合作要素,如何在市场竞争的范畴内建立有效的、可比的公益服务采购价格?要素之一就是政府的购买价格能够补偿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的成本,一方面保障非营利组织运营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为政府对合作机构进行绩效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以保障双方合作的可持续性。然而,我国目前的非营利组织会计系统并不能完整提供运营的成本信息,也没有不同公共服务目标下的成本开支标准,更不用谈满足不同绩效评价需求的成本信息系统。因此,会计机制作为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部分,首先面临变革。其中,建立有效的成本会计系统既是非营利组织提高内部管理绩效的重要举措,也成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有效合作的基础信息系统。

一、文献回顾与评述

成本管理不是营利性组织的专利,非营利组织也需要进行成本管理。[1]非营利组织开展项目虽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这并不表示项目管理不用顾忌效率,非营利组织项目管理也需要控制成本、优化资源、提高效率。[2]一方面,成本管理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非营利组织为生产与提供准公共产品所消耗的必须补偿的以货币表现的实有资源构成了准公共产品成本,只有准公共产品的成本得到了及时与足额的补偿,准公共产品的再生产才能得以进行,非营利组织才有可能持续发展。[3]另一方面,成本管理可以在组织内部建立资源配置和使用秩序。随着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成本管理的目标并不仅限于企业谋求利润,还可以实现组织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组织的整体运营效率。只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就必然面临着成本管理的目标与要求。作为一种有效机制,非营利组织向社会提供各种公益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的吸纳与分配过程,也必须导入严谨的成本管理来控制组织的运营效率,并通过向捐赠者和公众提供相关信息来证明自身的规范、有序运行。[4]其实,国外的非营利组织发展水平远远超过我们国家,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欧美等国家出现了大量将组织使命与商业模式相结合的企业型非营利组织,以追求更优的组织绩效,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以及完成更优的服务,进而完成组织使命。在引入的商业模式中就不乏大量成本管理的运用,彼得·C.布林克霍夫就曾经提到“好的管理是基于资源的配置——充分利用拥有的资源,并将资源投入于能产生最佳成果之处,经由设定与确定目标,细心地计算成本,公正地重新检视各项选择”。[5]而且他还更具体地提出了非营利组织初期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概念。基于公共管理视角的研究成果显示,非营利组织不仅需要客观的计量成本,而且其成本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体现组织服务绩效,体现提供公共产品应补偿的价值,还体现公益资源在不同环节或时间节点上的代价,更体现公益资源使用的价值观。但是,这些研究仅仅是以管理的视角提到了非营利组织需要成本的理念,并没有涉及到在会计层面是如何具体确认计量成本,如何生成成本信息的,没有衡量就不能有效管理。

在会计学领域研究非营利组织成本的文献不多:一方面是公益观念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成本是营利型组织应该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先行,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有些滞后,研究也处于冷门,参与者不多。近几年一些会计学者借鉴国外的非营利组织成本管理理念,主要针对医院、高校等这类需要定价的服务型组织,引入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并提出从事后核算到过程控制的全成本管理理念。[6]比如,倪君文在对医院成本管理引入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中,提出“本着‘成本效益、具体适用’的原则,医院引入实施作业成本法应按照‘全面引入、局部实施’的方式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推进的策略选择”。[7]陈亚光等在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方法研究中,提到了“成本谱的运用、成本指数运用、单机核算、成本管理流程”等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8]周宏等从教育成本的视角入手,论述了高校如何把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引入内部管理体系,成本核算的数据应该作为重要的决策参考。[9]董宇等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提出要进行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并且阐述了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程序和方法。[10]这些研究成果说明了非营利组织成本与企业组织相比的共性与差异性,拓展了成本核算方法在非营利组织中的应用,但是并没有基于非营利组织管理特点研究成本理论问题,企业成本会计理论多大程度上可以用于非营利组织值得研究。

2015年10月财政部公布《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其中明确规定政府组织的财务会计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要能够核算政府的运行成本信息,这个改革使得政府会计从观念到理论到实务具有了质的飞跃,也开启了政府成本会计核算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篇章。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都是提供公共产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政府运行成本的核算与信息披露规范也触发了非营利组织成本会计研究的必要性。问题是非营利组织涉猎领域广泛,使命各不相同,组织形式多样,公益性程度不同,那么,非营利组织的成本应该如何定位?应该如何构建成本会计体系?本文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对基础理论部分做出探讨。

二、非营利组织成本会计的理论基础

(一)成本的本质与非营利组织成本的界定

在经济学范畴上,最早对成本本质作出界定的是马克思,他指出成本的本质是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所耗费的生产要素价值,一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所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之和。马克思关于成本概念揭示了成本本质的经济内涵,也使我们认识到,成本是耗费和补偿的统一体,衡量和补偿成本是组织持续运转的基础。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出现,提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是指“从事某种选择所必须放弃的最有价值的其他选择”。[11]经济分析中是把厂商生产某种产品的产品成本与生产出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等同起来的,所以,经济学中的成本往往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在会计账目上所反映的那部分成本,是厂商在要素市场上购买或者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付;而“隐性成本”是指厂商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生产的要素应支付的费用。而这也正是经济学上的成本概念与会计学上的不同之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划分具有决策意义,在面对不同的决策方案的排序与取舍时,投入价值和放弃价值的衡量至关重要。因此,经济学的成本观具有宏观意义,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什么样的投入方案能够产出更大的价值或效益成为考量成本的目标,是在资源配置决策中应考虑的基本条件。

在管理学范畴上,成本是组织正常运营所发生的代价的总称,它既是组织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经营管理活动的综合指标,又是组织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耗费与代价。所以在管理学中,成本更多的是被强调为一种控制管理的手段。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也曾经指出:“管理学所说的成本,是指成本—效益或者消耗—效益,就是在一定的消耗下获得的效益最大,或者在既定的效益下,消耗最小,这也正是企业管理所要追求的中心内容与目标。”[12]因此,与经济学不同的是,管理学上的成本理论十分重视从成本发生过程和成因的角度来阐述概念,基于组织的流程设计、业务活动设计和产出效益预期来管理和控制成本,把成本的控制与整个组织的管理与运行结合在一起,成本成为组织行为是否经济的重要判断指标。

会计学的成本理念来自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经济学的决策和管理学的控制所需要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会计学对成本的衡量。美国会计学会(AAA)在《成本概念与标准》报告中曾给成本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可能要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会计学的成本是为了生产某种产品或者从事某项活动所付出的可货币量化的代价,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这个概念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成本观念相比更加具体化,是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的耗费价值。“成本”就是“完成之本金”的意思,[13]就是完成一件产品,完成一个过程,完成一个产出所需要的本金,这个本金是投入的货币计量。以成本的本质概念来推演,成本是没有组织界限的,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只要是作为经济资源的吸纳与使用的组织或行为都需要成本控制,都需要以成本管理为基础的经济决策。

非营利组织以使命为主导从事各类公益性服务提供公益性产品,尽管不核算利润,但是大多数组织都通过自身的运营有明确的产出;非营利组织又是资源依赖型的组织,需要对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进行考核;资源来自政府拨款或公众捐赠,又需要全面考核资源使用的受托责任。因此,非营利组织需要全面核算基于一定产出所耗费的投入价值(成本),只有全面核算成本,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才能衡量组织绩效,才能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运营绩效,赢得社会公信力的同时赢得更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持。所以,承担着社会资源第三种配置使命的非营利组织应与企业一样需要成本会计理论,需要成本管理来应对激烈的竞争以获取可持续的发展。

非营利组织由于涉猎领域广泛,组织运营方式多样,产出与绩效评价目标多元,其成本的核算难以像企业组织那样具有标准性和统一性,然而,非营利组织的成本衡量从属于非营利组织管理体系,从会计学视角来定义,依然坚守成本的本质内涵并体现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特殊性,即非营利组织成本是指特定的主体在目标指引下为完成特定的产出而发生的投入量(或耗费)。这个概念包含以下特点:一是成本的计量必须以会计主体为计量范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主体可能会因为组织使命的需要而多元化设置,那么成本就以主体的范畴为界;二是非营利组织的成本仍然是一种耗费或代价的计量,计量的属性可能会在货币计量和其他计量方面作更多的延展;三是非营利组织的成本与产出具有对应的逻辑关系,为完成一定量产出发生的耗费构成产出的成本,非营利组织的产出与企业相比具有特殊性,在成本衡量的设计中需要作特别考虑;四是非营利组织的目标不同,投入和产出就不同,因此,非营利组织的成本在管理中的意义要结合目标来分析。

非营利组织的存在是以完成组织使命为根本宗旨,为完成不同程度的目标使命所付出的代价肯定是有所不同的,而这也是与企业成本最大的不同所在。但尽管是这样,非营利组织成本概念的界定仍然没有脱离经济学和管理学上成本本质的内涵,成本是耗费,同样作为一种控制手段,最终在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中发挥作用。

(二)非营利组织的目标与成本

非营利性并不意味着非营利组织没有财务剩余,“在营利机构,创造财务上的利润是一种目的,而在非营利组织,它则是一种手段。”[14]非营利组织必须不断地争取财务盈余,才能有足够的资源不断地扩大其服务范围,提高其服务质量以完成使命。因此,获得财务盈余是实现使命的手段,而不是组织运营的目标,这是非营利组织和营利性组织的重要区别。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其存在价值的判断具有多重性,也就决定了其运营目标的多元化。比如一所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包括:培养具备专业能力的学生、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发展的价值观等。其中培养专业能力的学生又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包括学习成绩合格、心智健康、有服务社会的能力、代表一定层面的道德或社会价值观的取向等。这些目标都要实现,就涉及高等教育资源在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的行为方面进行配置。因此,非营利组织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非营利组织资源配置的领域和优先顺序,那么,针对实现不同的目标确定需要的产出,按照产出去确定需要的投入,以投入耗费的计量衡量成本,就成为非营利组织成本计量和分析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组织的目标来确定组织行为,以行为来划分组织的事项,按照事项归集和分配耗费或投入,以此来确定组织不同事项的成本,这个成本需要和事项的产出进行对比来分析组织行为的经济性和效率性,反过来评价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非营利组织目标多元化决定资源配置领域的多元化和组织行为的多元化,也就决定了成本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成本核算体系要求对会计事项进行多重分类,以全面确定成本计量对象和有针对性地核算成本,计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三)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与成本

非营利组织不核算利润但是需要绩效评价。一方面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需要组织内部提高管理效率,以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完成使命;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的依赖性需要向社会公众透明其运营绩效,以利于利益相关者评价其受托责任。[15]绩效评价的目的在于“致力于提供关于项目和组织绩效的各种客观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用来强化管理和为决策提供依据,达成工作目标和改进整体绩效,以及增加责任感”。[16]通过绩效评价利于组织自我检视,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路径。绩效评价的通用性维度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4E),将这几个维度分解所需要的基础性信息包括投入、产出、成果、效益、回应性,以及目标达成等六个方面,其中投入信息的计量成为关键性的第一步。投入是指组织在一定会计期间内,为达成某项目标所消耗的可计量资源的衡量,包括货币衡量和非货币性衡量。[17]投入是组织绩效的基础价值,是经济性、效率性的评价基础,投入跟随作业而发生。投入的范畴很广泛,包括物质投入、人力投入、时间的投入,甚至情感投入等,从会计视角衡量投入的价值,更多在于能够计量的部分,可计量的投入就构成了一定量产出的成本。因此,成本是具有对象归属的耗费,非营利组织需要有明确的产出,以产出为成本归集对象来构建成本核算体系,同时衡量产出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就能够形成绩效评价的基础性信息了。

投入与产出不但包括财务、设备、人力资源这些可量化的信息,还包括很多情感、时间等不可量化的信息。在可量化的信息中又有可货币计量、可统计计量、可比较计量等多种计量形式,由于价值具有主体性,非营利组织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具有多样性,在投入与产出的计量和目的性方面存在差别,但是如果对成本的计量规范了统一的可比口径,那么,在统一组织内部不同事项的成本核算和在不同组织间相同事项的成本核算方面就具备了统一标准,成本信息就具有可比性,不仅利于控制组织的耗费,而且利于不同组织间的绩效对比,对于社会公益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具有判断价值。

三、缺少成本信息的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不适应性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分为国有事业单位会计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两个系统,虽然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但是都是基于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或费用)会计信息系统,并不具备完整的核算成本信息的功能,在非营利组织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显示出诸多的不适应性。

(一)无法满足政府购买服务定价的需要

国内外实践表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有利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18]随着“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的逐步深入,政府越来越多地将其职能向市场和公益组织转移。我国自2007年以来,尤其是在2013年9月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后,大量的购买公共服务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已经证明政府包办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生产不但成本高,而且导致较低的社会效率。政府向市场购买公共服务,尤其是向非营利组织部门购买公益性服务成为政府转型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路径。既然是购买服务,那么怎么合理定价,非营利组织竞标的底线又如何确定是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一,非营利组织要可持续发展,政府的买价首先要能够补偿非营利组织的服务成本;第二,只有在非营利组织中建立规范的成本核算体系,才能建立同一目标下相同服务的基本耗费标准;第三,只有建立公开透明的公共服务基本耗费标准或成本标准才能在政府购买服务竞标时通过公开公正的竞争选定长期合作伙伴。然而,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在会计信息的组成上存在缺陷,难以满足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要的成本标准的需求,从而不利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持续性合作。

(二)容易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资源的吸纳与分配的组织,同样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组织效率,以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但缺少核算相关成本信息的非营利组织一方面容易产生花钱做公益花多少都不为过的观念,不核算利润也就没有了成本底线;另一方面仅仅核算支出信息容易掩盖非营利组织资源使用中的漏洞,难以分清是正常支出还是人为浪费或舞弊的差异。

(三)不利于组织绩效的评价

早在Drtina和Cherny等人的研究中就发现,捐赠人等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是公益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效果,亦即现在的绩效信息。[18]但是,如今我国非营利组织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与绩效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不利于公众评价其组织绩效,无法引导社会捐赠。

图1 2013年度公募基金会各指标比较

以基金会为例(见图1),对比的是2013年度在扶贫领域中透明指数(简称FTI,由基金会中心网发布)为满分的十家公募基金会披露最多的三个指标:收入、支出和净资产。捐赠收入代表筹资能力和可以用来提供服务的资金,但是收入无法反映组织为劝募活动付出了多少代价和募捐行为的适当性,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以高利贷方式募集资金获得的高收入已经成为业界丑闻。公益支出这个指标代表了组织当期投入的总和,是一个笼统的数字,究竟这些支出花费在哪些项目上,以及如何花费的我们却无从知晓,也就无法评价组织的服务能力。净资产是收入和支出相抵之后的差额,既代表了其未来可持续的服务能力,也可能反映了其当期的投入较小服务不足产生的剩余。因此,从图1的数据来分析,除了中国教育基金会奇高的支出和上海慈善基金会奇高的净资产以外,多数基金会收支均衡,仅以这些数据除了判断基金会的规模以外,难以评价这些基金会在运营绩效方面的差异。

(四)非营利组织费用与支出界限模糊

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公益支出三个概念混用现象严重。公益支出等同于业务活动成本,而业务活动成本又是费用下的一个科目,这样混用的现象不仅给组织管理人员利用制度操纵信息的机会,而且缺少对象指向的支出(费用)信息也不利于社会公众了解到真正的运营绩效信息。根据《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业务活动成本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其业务活动目标、开展其项目活动或者提供服务所发生的费用;管理费用是指组织为组织和管理其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具体包括董事会经费和行政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等。可见,制度规定的模糊也就给实务操作中提供了操纵空间。比如基金会将一笔属于办公室人员发生的差旅费作为项目人员发生的差旅费计入了业务活动成本,而其本身应该是属于管理费用。[19]这样就同时提高了本期公益支出,降低了本期行政办公支出,就可以更好地达到法规规定的指标。更有个别基金会在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的时候,将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间接费用划入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或者筹资费用很少或者几乎为零。因为制度规定“不能直接归属于业务活动、管理活动和筹资活动中某一类活动的共同费用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项活动中进行分配”,可是究竟是按照什么方法来分配我们却不得而知,往往只能看见分配后的结果,这样就更利于基金会操纵其报表数字。

因此,应当从理论上准确界定有关非营利组织成本、费用和支出等概念,建立非营利组织成本核算和管理体系,以节约资源,建立耗费标准,提高社会公益资源的使用绩效。

四、非营利组织成本会计的目标与构成

(一)非营利组织成本会计的目标

在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的指引下,基于政府购买服务定价、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以及组织绩效评价等现实需求,非营利组织必然要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成本会计体系。一方面,成本信息是组织投入指标中可货币量化的部分,既是组织内部管理绩效的考核指标,也是社会评价公益组织服务效率的重要指标,其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组织反映的绩效信息更加完善;另一方面,长期进行成本的核算并披露成本信息,可以使同领域的同性质项目相互借鉴学习,建立成本标准,从而达成“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使投入最小化”的经济性、效率性等绩效目标。因此,非营利组织成本会计系统目标的定位应分为以下四个层次:第一,非营利组织要能全面完整的核算成本会计信息;第二,应能使组织在完整提供组织运营成本信息的基础上,使组织利用成本信息对内部的运营绩效进行考核、控制,进而提高内部管理效率;第三,公开透明组织成本会计信息以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评价组织绩效;第四,建立宏观层面的公益服务成本标准,从而满足政府采购和与非营利组织长期合作的需要。

(二)非营利组织成本的构成

非营利组织目标多元化决定资源配置领域的多元化和组织行为的多元化,也就决定了成本的多元化。一方面,多元化的成本核算体系要求对会计事项进行多重分类,以全面确定成本计量对象和有针对性地核算成本,计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另一方面,只有对会计事项进行充分分类形成多重维度的成本构成,才能符合成本会计目标所要求的信息,如图2所示。

首先,在宏观层面针对整个行业的资源配比,为了满足决策管理的需要,可以按照以下三个角度对成本进行分类:(1)按照评价程度的不同,组织最终获取不同程度的目标所需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相应所需投入的成本也是不同的。比如一个助学组织,它的使命是让某地区的孩子普遍受到教育,但培养出只懂得识字的学生和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的学生所需投入的成本肯定是有所差别的,所以可以按照获得目标程度的不同把成本分为最低成本标准、行业平均水平和最高成本标准。(2)按照经济学上决策时配置资源的优先顺序,可以把成本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3)按照管理流程的设计,可以把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其次,在微观层面基于某个主体的成本归集,为了满足核算管理的需要,可以按照以下三个角度对成本进行分类:(1)非营利组织运营方式多样,以部门机构为主体、以设定项目的方式,或者以季节时间等为依托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在成本的归集与核算方面就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特点,按照不同层次的归集主体,把成本划分为总成本、分部成本、项目成本等。(2)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活动划分为三个阶段:资金筹集阶段、提供服务阶段和管理阶段。每一阶段都需要配置相应的资源独立进行核算投入与产出。所以,按照业务流程可以把成本分为筹资成本、服务成本和管理成本。(3)按照成本构成项目划分,可以把成本分为人力成本、财力成本和物力成本。

这个成本构成体系表现了非营利组织成本信息多元化的特点,多视角的分类更能够体现通过会计整合成本信息的优势,将这个信息体系予以具体化和立体化,形成有实质内容的成本信息要求对非营利组织的成本计算对象做出选择。

(三)非营利组织成本计算对象的选择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不仅涉猎领域广泛,使命各不相同,组织形式多样,而且公益性程度也各不相同。不同非营利组织运营模式不同,提供的公益性服务或产品也不同,成本计量对象以产出为标的,成本会计用来计量不同产出的成本,这个产出可以是一件产品、一项服务,甚至一个活动。因而,在成本计量对象的选择之前应该首先对非营利组织按照运营特点进行分类,将非营利组织的类型和业务活动相结合,确定不同组织不同产出的成本计量对象。按照运营方式的不同,非营利组织分为会员会费型、服务实体型和基金会型三类,如表1所示。

表1 成本计算对象的选择

基金会型组织主要可以分为资助型基金会和运作型基金会两大类,通常伴随着一定的筹资压力,这类组织主要以项目的运作方式来开展业务,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筹资理念和团队,有独立的运作流程,有专门的服务对象,所以这类组织可以以项目为成本归集对象来归集每个项目的筹资成本、服务成本,进而核算出项目成本。服务实体型组织主要包括医院、学校、养老院等一些非企业单位,主要强调的是有定价需求的这一类特殊领域的非营利组织,这类组织开展业务通常是一些重复性的操作,一方面可以以业务单元为成本归集对象来核算相关人力、财力和物力成本,比如学校可以分为教学、科研、生活服务、管理等业务单元,医院可以分为内科、外科等,进而也可以细分为更小的业务单元,从下往上层层核算每个科室的成本,进而也可以得到分部成本、总成本等;另一方面针对这些重复性作业也可以建立行业成本标准,进而规范操作,提高效率。会员会费型组织主要包括一些行业协会、商会、工会、学会等,强调的是会员既是支持客户也是服务客户的特点,这类组织通常以满足会员需求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开展业务,比如学会通常会开办杂志、组织研讨会、举行专业联谊等,所以这类组织可以以各种活动为成本归集对象来归集每个活动的成本等。成本计算对象的选择是进一步构建成本核算与控制体系的基础,在互联网与多元化信息需求的市场语境下,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核算多元成本信息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五、结语

社会管理创新要求非营利组织提高管理绩效,提高资源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绩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在一定目标指引下尽可能多地产出,尽可能少地耗费,因而要对非营利组织完成某项产出需要发生的耗费进行核算,以构建完整的成本会计信息体系。非营利组织成本会计地构建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因而,首先需要从理论上明确相关基础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成本会计系统予以构建,以完善成本会计理论,指引非营利组织构建成本会计的实践,这是后续研究的话题。

[1] 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

[3] 张彪,陈晓春.非营利组织准公共产品成本刍议[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5):61-63.

[4] 孙晓.非营利组织成本管理的意义与策略选择[J].企业家天地,2006,(11):138-139.

[5] 彼得·C.布林克霍夫,陈玉明等译.非营利组织标杆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06.

[6] 汪丹梅,谭彦璇,唐宝国.从事后核算到过程控制的医院全成本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4,(04):54-58.

[7] 倪君文.医院成本管理引入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1,(04):225-229.

[8] 陈亚光,张甄,唐胜辉,等.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3,(05):66-69.

[9] 周宏,张蕾.教育成本视角下的高校管理[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85-87.

[10] 董宇,王锐.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5,(14):47-48.

[11] 毛洪涛,刘恒.西方经济学成本基本范畴研究[J].会计研究,2000,(10):19-28.

[12] 陈汐,沈红.成本概念的比较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3,(10):69-70.

[13] 赵淑惠.成本概念演进研究[J].才智,2008,(23):136-137.

[14] 詹姆斯.P.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5] 姜宏青.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4,(10):2-8.

[16] Theodore H Polster.公共与非营利组织绩效考评: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7] 姜宏青.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相关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2,(07):32-38+96.

[18] 苏明,贾西津,孙洁,韩俊魁.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J].财政研究,2010,(01):9-17.

[19] Cherny et al. Accounting asocial institution: A unified theory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he profit and non-profit sectors[M]. New York: Quorum Books, 1992: 58-72.

[20] 狐爱民.我国基金会业务活动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财务分析,2010,(12):61-62.

责任编辑:王明舜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ost Accounting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Jiang HongqingShi Lulu

(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has changed the production-supply mode of public products and services. Since government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re providing more public products and services due to more collaboratio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ry to seek the opportunities for sustainability by reforming their internal management structure, controlling cost and improving effectiveness under the guideline of expected goals. However, the existing accounting system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lack perfect cost accounting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which may result in many problems.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is essay proposes an establishment plan on cost accounting management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alyzing the definition and elements of cost, the goals of cost accounting and other basic theories. Besides, it aims to enrich the cost accounting theories and provide a guideline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o structure an effective cost accounting management system.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non-profit organization; cost accounting

2016-01-08

姜宏青(1965-),女,山东威海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方法-公共部门财务与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F810

A

1672-335X(2016)02-0091-08

猜你喜欢
非营利成本会计计量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成本会计在餐饮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人量身定做衣服
企业管理过程中成本会计应用与发展
计量自动化在线损异常中的应用
物质流成本会计的核算原理
计量与测试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
基于因子分析的人力资本计量研究
“营利性与非营利”不能再混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