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批评观及其实践

2016-10-26 05:57张元珂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文学批评家文学批评

◎张元珂

我的文学批评观及其实践

◎张元珂

青年批评家

主持人语:江湖上早就有关于张元珂和吴义勤的传说。话说,当年吴义勤从山东调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给组织提的唯一要求就是要带上弟子张元珂一起进京。虽是江湖传说,但也足见元珂在“吴门”的地位。

这是我对元珂几年来的印象,他为人低调,话不多,文章写得扎实。见多了名师门下张狂的徒子徒孙,对元珂凭生出一大把好感。

元珂这几年孤身一人在北京打拼,生活上的苦肯定是我这个在慢节奏的昆明人无法体味到的,但这似乎也成就了他,他对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进行资料考据、对边地作家倾注了大量的关注热情、对同代作家进行有效的观察、协助吴义勤老师编辑《中国当代经典必读》书系,等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博士论文又主动向最难下手的“语言”入手,我常言,从博士论文,可以看出一个文学博士的志向,所以,我坚信,这个一直沉默着的山东汉子,一定会在批评界打拼出一片广阔的天地。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周明全)

张元珂 男,1976年生,文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新文学版本学、中国当代小说语言。文章散见于《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丛刊》、《东岳论丛》、《文艺理论与批评》、《朔方》等报刊,代表作有《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家语言研究》、《论中国新文学文本改写的向度、难度和限度》、《左联书刊出版策略与传播效果》、《1936:左翼期刊的创刊与左翼思潮的再兴起》、《<红旗谱>的版本体系、文本改写与手稿样态》、《80后批评家群形成过程中的“北馆南社”事件》等等。现供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我从事文学批评的时间不算长,但作为一种爱好和志向,它构成了我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首先是发自肺腑的兴趣和生命性的追求,支撑起了我对“文学批评”的认知与实践。

文学活动由创作者、读者、世界、作品四个环节组成,但作品是最终的精神物化产物,而对于一个批评家来说,大量而广泛地阅读作品,并从美学角度发现、领会和提炼有价值的要素,是最基本的前提。因此,以“文本”为中心,兼顾其它要素,始终是我笃信并努力实践的批评范型。

文学批评以独立性的品格,面对作家、文本和现象,表征自己在人文领域内的尊严和地位。因此,它不是作品的附属物,也不是理论游戏,而是以“作品”(内部美学要素)为中心的“及物”批评。

文学批评是一种对话,也是一种责任。因此,文学批评家要有独立发声,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尤其要具有敏锐的捕捉文学信息并及时命名的能力。在新世纪以来的批评实践中,我对那些提供出新鲜经验和艺术形式的作家给予充分的关注、推介、命名,对时代涌现出的新的文学话题、文学思潮给予及时的介入、回答、阐释。

文学批评家是连接联系作者与读者的中介,而求真、向善、趋美从来就是我筛选、阐释作品时候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一部作品的深度阅读与多层阐释,也即意味着一种“再创作”活动的发生,因此,文学批评也是一种审美创造。

我的近年来的文学批评基本是对上述核心理念的实践:一是以《中国当代文学年鉴》为依托,将主要精力投放在了中国当代小说领域,并从宏观角度及时关注当代中国的文坛大事、文学思潮、作家动态。二是从微观角度及时参到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前沿,集中关注、研究70后、80后作家的创作,对其新作品给予及时阐释。三是从2012年起,视点下沉,对特定地域内的文学创作抱有浓厚兴趣,比如“新世纪作家群现象”、“西藏新写实”、“宁夏新乡土小说”、“临沂诗人群”等等。四是以协助吴义勤先生编纂《中国当代经典必读》为契机,重新筛选和解读新时期以来的中短篇小说,试图为当代文学的“经典化”过程推波助力。五是以对新世纪以来小说语言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小说语言史为背景,追溯其“文学性”根源,以图从“文学语言学”角度开拓一个新的批评空间。最后,中国新文学的版本批评,也是近年来我努力实践的方向。版本批评体现了突出的学术性。首先,结合最新发现的史料和对版本体系的考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在叙述上述作品或思潮时出现的某些错误结论进行了纠正。这些研究与现代文学史构成了互证关系,具有正本清源、去伪存真的学术研究价值。其次,充分利用中国现代文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结合与作品对应的创作笔记、日记、手稿、修改稿、发排稿来进一步探析作品的初始风貌与作品“初版本”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这些“前文本”的分析更清晰地呈现作品从构思到问世所经历的曲折过程及改写轨迹,力争在此基础上,概括中国新文学文本改写的复杂面貌、一般规律及内外原因。

责任编辑:杨 林

猜你喜欢
新文学批评家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色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先秦两汉为中心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奎妮·多萝西·利维斯文学批评国内外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
论“言文互动”对中国新文学的建设意义